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精华在线|中文字幕乱码久久午夜|午夜福利免费区久久

  1. <style id="av6lj"><delect id="av6lj"><source id="av6lj"></source></delect></style>

    歡迎來到速發(fā)表網!

    關于我們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音樂教育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音樂教育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10-13 09:17:34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音樂教育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音樂教育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經濟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來越高。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需要全面發(fā)展,因此兒童早期教育就越來越重要。音樂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快樂源泉,它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不應該被忽視。社會應該給予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更多的重視。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語言,不但可以給兒童帶來快樂、陶冶情操,而且對于兒童的智力開發(f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對于兒童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義。音樂是一門藝術,它通過聲音表達各種情感、呈現畫面。在進行兒童早期音樂教育過程中,老師應該重視對兒童想象力的激發(fā),引導兒童走進音樂世界,切身感受音樂的美妙,鼓勵兒童積極思考,合理想象。同時,兒童早期音樂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兒童的聽力和記憶力。兒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會對音樂的節(jié)奏、音色等產生感覺,進而提高他們的聽覺能力。在不斷重復某段舞蹈或者重復演唱某首歌曲的過程中,兒童就會漸漸記住,這樣就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記憶力。

    其次,音樂教育能夠平衡兒童情感,增加兒童的自信心。聆聽音樂可以影響兒童的情緒,舒緩的音樂可以使兒童安靜下來,歡快的音樂可以讓兒童精神振奮,情緒激昂。當兒童的情緒低落時,音樂可以改善他們的心情,平復心境。兒童在學校接受音樂教育時往往是全班同學共同參與,他們與小伙伴面對面交流,這樣有利于促進兒童之間的感情,有利于營造愉快的氣氛,進而兒童的音樂感受更加深刻。在與小伙伴、老師的交流與表演過程中,兒童的自信心能夠得到加強,表現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同時,在音樂游戲中,兒童還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進而培養(yǎng)兒童對集體的情感,游戲規(guī)則又能讓兒童產生紀律觀念,培養(yǎng)紀律性。

    二、 兒童早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

    現階段,部分家長由于觀念的局限,他們沒有認識到家庭音樂教育對于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性。他們對于音樂教育大多是只重視技能,而忽視感覺。他們認為只有學習樂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進行了音樂教育,而大部分家長并沒有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音樂氛圍,加之家長自身的音樂素質不高,不能輔導孩子學習音樂,因此,我國家庭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很缺失。還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掌握一門音樂技能,強求孩子參加社會機構的音樂補習班,一心想培養(yǎng)孩子成為音樂家,完全忽視孩子的音樂天賦和音樂能力。同時也忽略了音樂帶給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義,單純追求技能的培養(yǎng),忽略音樂本身的魅力。這樣同樣不利于孩子的音樂教育。除此,有些家長盲目投資,為了孩子能夠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他們給孩子報各種音樂補習班,求多不求精,這種心態(tài)往往會導致消極的結果。孩子會因為壓力大,沒興趣,知識繁多等原因厭倦學習,消極練習,最終半途而廢。

    學校音樂教育方面,大多數學校的音樂設施都不完整,音樂老師的素質也不高,學校對于音樂教育也不能給予足夠重視。這樣,學校的音樂教育往往形同虛設,毫無意義。

    三、 兒童早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

    首先,抓好輿論建設,利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兒童,樹立榜樣觀念。例如我國鋼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給兒童講述這兩位在鋼琴方面的成就與努力,讓兒童產生崇敬之情,進而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與動力。

    其次,學校和社區(qū)應該定期組織學生家長參加專題學習,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學習中,使家長正確認識音樂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提高家長自身音樂素質,鼓勵家長正確認識音樂教育,摒棄錯誤的思想觀念。同時,加強家長對社會相關機構的辨別能力,正確選擇優(yōu)秀的教育機構,努力發(fā)掘孩子的音樂天賦。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給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

    最后,學校要提高音樂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給予足夠重視,增加音樂設施,提高音樂老師的專業(yè)素質。老師在給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時要選擇正確的方法,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音樂游戲是最佳的音樂教育方法。老師鼓勵全體同學一起參與,老師也要參與其中。在聆聽樂器伴奏時,老師要引導學生跟著音樂打節(jié)奏、伴著音樂舞蹈,提高學生的樂感。在播放歌曲時,要讓學生一起大聲唱歌,讓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在快樂的氣氛下進行音樂教學,讓兒童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下享受音樂。

    四、 兒童早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趨勢

    綜合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意義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為了讓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堅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模式,發(fā)掘兒童音樂天賦,給予后天支持,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展示空間。

    結語

    綜上,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與音樂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聽力與記憶力,平衡兒童情感,增強自信心。因此,學校和家長都應該重視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郭溢洋.兒童音樂教育的價值與手段的拓展[D].新疆師范大學,2011.

    [2]唐海玲.讓兒童生活音樂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7.

    篇2

    兩天的會議議程包括:專家主旨發(fā)言、圓桌會議、博士論壇、研究生論壇四項內容。會議討論的主題包括:

    一、當今世界音樂教育哲學的發(fā)展趨勢

    在全球化為背景的多元社會環(huán)境下,中國的音樂教育者應該怎樣看待音樂教育所具有的新的意義?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教育系主任瑪麗?麥卡錫(Marie McCarthy)教授為與會者介紹了國外音樂教育哲學的發(fā)展趨勢,在其主旨報告《變遷世界中的音樂教育哲學:新視野與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中麥卡錫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發(fā)展歷程,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音樂教育哲學成為音樂教育的宣傳、政策的主要知識來源。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基礎已經得到擴展,一些學者開始從多元學科來尋找理論的支持,這些理論包括了心理學、女性主義、音樂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流行音樂的研究。針對這種新的研究趨勢,麥卡錫提出當今音樂教育哲學要研究的五個問題:(1)音樂教育者怎樣理解音樂的意義?(2)“認知”音樂意味著什么?(3)今天學校中的音樂教育是如何被重視、被宣傳、被倡導的?它們的基礎是什么?(4)全球化背景下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到底是“誰”的音樂?(5)從倫理的角度來思考,到底什么樣的音樂教育才是“好的”音樂教育?以此提醒當代音樂教育者將他們聽賞和看待音樂的方式重新概念化并考慮音樂存在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復雜性。麥卡錫所介紹的國外音樂教育哲學的新趨勢對于發(fā)展中的中國音樂教育無疑具有啟示的意義。

    二、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研究與探索

    音樂教育哲學作為本研討會的主旨議題之一,是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參會代表們從音樂教育哲學的內涵和外延,對基于中國音樂教育實際情況的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做了深刻的分析。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理論化、系統(tǒng)化認識的總結,是特定社會和歷史中的產物。西方的音樂教育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的“樂教”哲學的關系何在?中國傳統(tǒng)“樂教”哲學對于今天的音樂教育有何啟示意義?如何在音樂教育實踐中貫通中西?這些問題正是探索本土音樂教育模式的關鍵,也是本次會議的目的所在。管建華《音樂文化哲學與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一文以社會文化哲學、民族文化哲學、歷史文化哲學為基礎來探討音樂文化哲學與音樂教育哲學的關系;該文嘗試匯通中西哲學,提出建立中國文化哲學為基礎的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周凱?!吨型痢皹方獭闭軐W與民間音樂傳承》提出中國自古就有基于中土宇宙論的樂教哲學體制,在近代引進西方教育分科體制后,中土“通才式”的教育體制斷裂,中土優(yōu)秀的樂教思想被忘卻。而在民間“樂教”思想中,卻依然堅守著中土“天人合一”的哲學精髓,是對古代優(yōu)秀樂教思想的延續(xù),因此對于中國民間樂教傳統(tǒng)的豐富資源的調查研究任重道遠。代百生《音樂美育: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的發(fā)展主線》中認為以“美育”為發(fā)展主線的中國音樂教育思想既源于德國古典哲學“審美”與“美育”觀念的吸收,也體現了中國儒家禮樂思想的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提出正確認識音樂美育的內涵,將有助于建立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哲學理論。

    在該論題中,“審美”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與中國音樂教育實踐的關系尤其受關注。覃江梅《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鄧蘭《實踐還是審美――“二元對立”批判范式下中國音樂教育的困惑》、王州《論“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程基本理念》、劉倩男《“審美”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現實指向》等文章,都以中國音樂教育實踐為現實背景,對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中“審美”和“實踐”兩種范式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討論。

    此外,從哲學層面進行理論研究的還有張業(yè)茂《“音樂教育”的語形、語義與語用――對“音樂教育”的語言分析》、朱玉江《從交往理論看音樂教育實踐哲學》、韓忠?guī)X《兩種哲學視閾下音樂教育的哲學訴求》、柳良《對美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若干思考》、姬晨《兼容并蓄?相得益彰――從課標修訂管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哲學觀》等文,這些探討對中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發(fā)展無疑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三、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代表們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分別從學校音樂教育和民間音樂傳承兩個層面展開,討論了學校音樂教育中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現狀以及傳統(tǒng)音樂民間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等問題。

    學校作為專門、系統(tǒng)的教育機構,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統(tǒng)音樂教育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認同的重要手段。當下學校中的傳統(tǒng)音樂教育處于何種地位?如何推進傳統(tǒng)音樂在當代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本次會議的代表們分別就不同層次學校音樂教育與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樊祖蔭《音樂藝術院校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現狀及思考》提出了當前音樂院校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現狀為重視與衰減并存。提出今后應重點加強本科階段的傳統(tǒng)音樂學習,同時各院校應展開與傳統(tǒng)音樂教育相關的學術活動,營造濃郁的傳統(tǒng)音樂教育氛圍,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的感情與學習興趣,把傳統(tǒng)音樂教育從技能、音樂理論的學習提升到文化的層面。謝嘉幸《傳統(tǒng)音樂教育――從理論思考到實踐探索》以自己親身的實踐與研究“教學生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為例,提出建立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音樂多樣化的保護與開發(fā),又有助于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理論研究轉化為學校教學資源,同時有助于溝通多種類型的音樂教育。陳雅先《校園文化生態(tài)與嶺南傳統(tǒng)音樂的高校傳承》提出營造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對于嶺南傳統(tǒng)音樂在高校傳承的重要性在于:調節(jié)、維持高校音樂活動主體的群際關系,促進校園嶺南傳統(tǒng)音樂活動正常開展,并提出營造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具體途徑。劉瑾《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中民族性與國際性關系的梳理與思考》認為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性與國際性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拒斥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支撐、互為依存的關系;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的個性與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交往,才能生成國際性。

    另一方面,教育作為傳承的手段,是延續(xù)地方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如何推進傳統(tǒng)音樂的活態(tài)傳承?并在音樂教育中延續(xù)民族精神?圍繞民間音樂傳承主體在地方文化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以及民間音樂傳承的方式對于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代表們各抒己見。馬達《民間學術團體在嶺南傳統(tǒng)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及意義――以廣東省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為例》論述了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在當地廣東漢樂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及意義,并以實地田野工作考察資料的論證,指出在當今市場經濟時期發(fā)揮民間學術團體的作用是保護和傳承嶺南傳統(tǒng)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策略之一。郭大烈、黃琳娜《利用兒歌民謠教學傳承納西族語言文化》論述了面對納西族語言和傳統(tǒng)東巴文化面臨消亡危機,自1999年以來,兩位作者在家鄉(xiāng)古城麗江創(chuàng)辦東巴文化傳習所的經歷,他們用自己的租屋建蓋傳習所校舍,利用納西族傳統(tǒng)兒歌、民謠在小學里進行傳承民族語言文化的教學,傳承優(yōu)秀東巴文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張?zhí)焱睹耖g傳統(tǒng)音樂傳承模式研究――以少數民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傳承為例》根據其多年來的田野工作實踐,總結出5種民間傳統(tǒng)音樂傳承渠道、兩種民間傳統(tǒng)音樂傳承方式、4種民間音樂傳承人。

    此類的文章還有袁靜靜《文化轉型下潮州大鑼鼓的變遷與發(fā)展――潮州大鑼鼓的田野考察與分析》、曾璐瑩《大埔廣東漢樂的活態(tài)存在與傳承中的文化自覺》、焦皓華《廣東漢樂聲音景觀評價與大埔漢樂文化區(qū)域的形成》、鄒)姣《景觀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潮州大鑼鼓聲音景觀研究》等。

    四、從不同視角關注中國音樂教育與

    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

    除以上論題,參會代表還從不同視角對中國音樂教育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與問題給予關注。如李巖《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現象研究》中,從近代史研究的視角,深入剖析了近代諸方家如康有為、梁啟超、曾志、李叔同、沈心工、王光祈等人與此相關的音樂言行,提出這些人物的所謂“落后言行”對于我們認識歷史的重要性。潘妍娜《建國初期至“”前(1949―1966)潮州大鑼鼓的發(fā)展與變遷》從歷史人類學的視角以潮州市民間樂團為個案,敘述了潮州大鑼鼓在建國初期的發(fā)展與變遷。仲立斌《廣州粵劇傳承與現狀調查――以城市民族音樂學的視角》通過城市民族音樂學的視角,對生長在廣州這一特殊社會文化語境城市中的傳統(tǒng)樂種粵劇進行了考察。柳進軍《在田野與樂譜間踱步》以一位作曲家的視角,講述了其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改編與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

    此次會議對于音樂教育哲學和傳統(tǒng)音樂教育問題的探討,有益于我國音樂教育研究的健康發(fā)展。在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方面,能夠客觀地關照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和當今音樂教育的現狀,批判性地思考西方各音樂教育哲學流派,同時對建立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哲學理論進行了思考。在傳統(tǒng)音樂教育研究方面,對從社會渠道的傳承到學校渠道的傳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通過大量的田野工作,歸納總結出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同時從理論層面對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進行了思考和論證。

    篇3

    一、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概述

    高校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系統(tǒng)全面的教育手段,使得學生能夠獲得較為深入的音樂知識教育,使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教育中獲得更深層次的領悟,從知識上,學生能夠對既有的音樂樂理和音樂歷史、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從創(chuàng)作上,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掌握音樂審美最基本的要素,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音樂基礎,從而使其具備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水平,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質上乘的作品。文化市場的內涵,對于音樂教育而言,其意義在于將音樂作品廣泛推廣出去,形成社會效應和社會影響,使大眾能夠從中體會到美,體會到情感的滿足。文化市場對于音樂教育的效果也會做出切實的回應,使音樂教育不斷革新變化,而基于音樂教育所誕生的音樂作品也會引領文化市場的潮流趨向,使文化市場更加繁榮、更富多樣性。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的關系

    (一)高校音樂教育對文化市場的影響眾所周知,音樂教育主要是教授音樂知識,培養(yǎng)音樂人才。音樂屬于文化的一種形式,其對于社會文化建設,以及提升大眾品味和審美,都有顯著作用。音樂作品對于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一些杰出的音樂形式,往往能夠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作用不容小覷,有時甚至能夠持續(xù)幾代人。有時,音樂作品也能夠起到一個記錄的作用,在由文字和音符構成的組合當中,傳播特定時空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因此,音樂作品能夠準確反映一個社會文化市場的流行趨勢,以及大眾審美在這一文化市場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音樂教育在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處于上游位置,其能夠引領創(chuàng)作者進行各種類型的創(chuàng)作,使音樂作品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大眾審美和社會文化市場的繁榮服務。

    (二)文化市場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文化市場是音樂作品最終的流向。音樂作品對文化市場具有引領作品,反之,文化市場也會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及高校音樂教育產生重要影響。首先,文化市場可以給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教育提供反饋,這種反饋就像是一個信號,傳達出文化市場的一些微小變化,其中內容卻不容忽視,事關大眾審美趨勢的變化,或者是音樂市場的某些變革,這些都會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進而對音樂教育的內容產生重要影響。其次,文化市場會對音樂教育的形式產生影響。音樂是無國界的,如果長期拘泥于一種音樂形式,那么音樂的多樣性就會受到影響,音樂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會枯竭,音樂文化市場的多樣性也會遭受打擊。因此,作為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頭,音樂教育應當著力吸取不同文化的養(yǎng)分,使音樂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被放大,這樣就能夠為文化市場提供多種多樣的音樂類型,以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三、強化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對接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文化市場需求要充分實現文化市場和音樂教育之間的對接,必須首先對文化市場有切實的了解,這樣才能充分找到二者之間的共融共通之處,使音樂教育和文化市場實施有效的對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可以對當下的文化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中,重點對大眾的音樂喜好,以及音樂的發(fā)展和流行趨勢進行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貼合文化市場前沿的資料,為音樂創(chuàng)作指明方向,為音樂教育奠定基礎。其次,要對現有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因為文化創(chuàng)作需要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越邊界、穩(wěn)定輸出,這樣才能保持教育和文化市場的雙和諧,因此,要充分了解現有文化市場關于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相關法律條文和制度約束,依循相關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作,推行教育,才能確保市場和音樂教育間的聯通渠道被貫通,推動文化市場的繁榮,強化音樂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可以定期組織一些主題音樂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吸引大量的群眾參與進來,借此,就可以觀察群眾對于音樂的偏好,搜集相關的信息,方便對音樂教育及時進行調整。

    (二)改善并轉換音樂教學模式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的充分對接與融合,取決于二者之間是否有共同的發(fā)展理念與共識。音樂教育一般都是向學生教授音樂的一些常識,這些常識是關于音樂的樂理知識,是關于音樂文化的底蘊與審美,這些內容在學校里以課本和講義的形式存在,持續(xù)一段時間后,會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體系,不容易改變。但是,文化市場就不同了。文化市場的發(fā)展和風向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可以是社會進步、科技進步,也可以是經濟發(fā)展和審美提升,亦或是市場資本的結構變化,這些都會對文化市場形成影響。也就是說,文化市場是一個隨時都在發(fā)生變化的事物,而音樂教育形成的系統(tǒng)和框架卻相對固定,這種情況下,音樂教育和文化市場很難形成一種共生共榮的發(fā)展生態(tài),多數時候,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都會落后于文化市場。文化市場的嗅覺是自發(fā)地,而音樂教育體系的進化有時卻是被動的。所以,要實現音樂教育和文化市場無縫對接,就必須及時對音樂教育進行審視,結合現有文化市場,研究其是否與當下的文化市場相適應,并對音樂教育及時進行變革,以使用文化市場的發(fā)展趨勢。多加審視,常變常新,才能推動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保持步調一致,無縫對接。

    (三)組建有文化特色的音樂教學活動音樂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作符合大眾需求和審美的音樂作品美,因此,米音樂教育不能夠脫離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創(chuàng)作不能夠脫離文化市場。在音樂教學當中,在考慮到傳統(tǒng)音樂教學內容和項目的基礎上,應當結合當下的音樂文化市場進行全面的評估,確保教學內容能夠符合當前的事才和潮流?;谶@樣的考量,在音樂教育當中,首先,應當關注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水平。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師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有思想有見解的教師,才能將自己的思想分享給學生,使自己成為溝通學生和文化市場的橋梁,幫助學生真正了解外界文化市場的現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校準自己,建校偏差,在學習中能夠更為迅速地掌握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在學成之后能夠更快地投入到實踐當中,為當下的文化市場和文藝創(chuàng)作貢獻力量。由此來看,基于這些優(yōu)質師資力量的教學活動顯然是十分有意義的。其次是可以在校園當中舉辦一些音樂活動競賽,競賽能夠激發(fā)人的潛在能力和激情,通過競技比賽,學生能夠更快地從音樂文化市場上搜集信息,武裝自己,使自己在專業(yè)領域提升更快,從而在競賽當中可以掌握更多的有關樂理和文化市場相關的知識,二者合二為一,就能夠有效推動音樂教育和文化市場之間的有機結合。第三,音樂創(chuàng)作講究文化和靈感。因此,學??梢酝苿优e辦一些學生思想交流活動,使音樂學生之間能夠彼此交流學習心心得,以及對當下文化市場的看法,使其能夠在這樣的交流當中碰撞火花,獲得與文化市場之間對接的更多通道和靈感。

    篇4

    在“互聯網+”時代下,出現了SPOC課程、微課、TED演講課程、太空課程等新課程概念,越來越多的學校運用了云端課程,逐步使用遠程資源,進而實現數據化教學。隨著“互聯網+”被納入到國家戰(zhàn)略,互聯網正以空前的速度席卷而來。“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使得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每個人都可以創(chuàng)造知識、共享知識、獲取和使用知識,摧毀了傳統(tǒng)守舊的教育生態(tài),正逐步重塑一個開放的新的教育生態(tài)。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實現了PPT+課堂交互的班班通課堂,到通過物聯網+自動化的自動化課堂,再到今天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由教育云平臺引領下的智慧課堂。傳統(tǒng)幼兒音樂教學模式固定,教學效率低下,對于幼兒音樂教育啟蒙的益處有限,將互聯網技術充分并合理地應用在幼兒音樂教學中,不僅可以較大程度地豐富幼兒音樂教學的內容,更是使得幼兒音樂教學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充分引起幼兒對于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加深對于幼兒音樂方面的啟蒙。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將課堂教學資源有效的整合,實現“互聯網+”時代下幼兒音樂教學。

    一、國內研究現狀和趨勢

    在我們國家,因為大多數兒童和家長關于音樂教育的概念薄弱,所以對“互聯網+”時代下幼兒的音樂教育也不怎么了解,甚至對于此還存在很多誤區(qū)。

    (一)“互聯網+”音樂教學沒有落實到實處因為在幼兒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老師的音樂教學模式仍然老舊,沒有主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在課堂實踐教學上,依舊是保守老套的,沒有利用互聯網來突出音樂教學的特點。王海艷曾寫過說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該要加強對音樂藝術的傳播,音樂教育要從小抓起。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更要如此。

    (二)“互聯網+”音樂教學實施分析在幼兒時期,保證在課堂上實行一些游戲活動是必要的,音樂游戲能夠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音樂,并且能夠使幼兒很快的投入音樂課堂里面。田中女士發(fā)明的彩色音符教學法對于幼兒學習音樂來說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在集體教學時能夠幫助幼兒迅速的投入音樂世界,這個游戲可以結合互聯網,讓幼兒能夠更好的聽辨單音,音程并且全身心的沉浸在音樂世界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音樂動作。

    篇5

    關鍵詞:

    音樂教育;觀念;轉向

    0引言

    21世紀以來,世界的多元化音樂文化開始呈現出了融合化的趨勢和走向,不同地域和國家的音樂教育也發(fā)生了實時地改變,同時也逐漸地改變教育觀念,展現出了不一樣的音樂教學走向。在本世紀之前的一段時間里,西方對其他地域的音樂文化存在著強大的抵觸心理,認為歐洲的王室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世界音樂的核心,也是音樂的最高藝術展示。這個階段的西方音樂教育,所選擇的音樂文化主體幾乎完全是本地域的音樂文化,長期對其他地域文化存在歧視的心理。在時代的發(fā)展中,很大一部分西方學者認識到了這種想法的不足之處,開始嘗試著接觸其他國家的音樂,如美國的爵士樂和流行音樂,并迅速發(fā)現了這些音樂內容中的優(yōu)秀部分,將其與西方本身的音樂風格進行了實時地交流和融合,所產生的音樂形式更加悠美。發(fā)展到20世紀后期,已然形成了專業(yè)的國外音樂教育課程體系,西方國家徹底打破了一家獨大的思想,認真地反思自身音樂文化的不足之處,廣泛地與國外音樂進行交流。現如今,除了西方國家之外,其他國家也紛紛創(chuàng)新了音樂教育的方式,將更多的國外音樂實時地引入到國內的音樂教育體系當中,并充分汲取其中的優(yōu)秀內容,有效推進著音樂教育的進程[1]。

    1音樂教育觀念轉向的必要性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中,各個國家都保持了集中發(fā)展國內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觀念,對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則不予太多的接觸,對于其的引進,幾乎沒有絲毫可能性。中國的音樂教育也是如此,長期保持著對國內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而對國外的音樂文化,一直保留在基礎的碰觸上,不會將其引入音樂教育的體系中。同時,由于我國的地域范圍相當寬廣,因而音樂文化的種類和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而音樂教育的開展,僅僅擇取了部分的民族音樂文化,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音樂教育作用,但是在整體上仍然有很大的欠缺,無法將全部的民族文化優(yōu)秀內容完全地繼承下來,導致很多音樂文化處于被忘卻的狀態(tài)。我國對于音樂教育的開展,采取的主導形式是校園音樂教育,所選用的音樂教材,在內容上主要涉及了對一些音樂作品的介紹,缺少對音樂文化歷史的描述,使得受教育者雖然能夠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將更多的音樂文化和音樂內涵繼承下來,所形成的音樂特色十分有限,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嚴重缺乏。因此,可以看出,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并不完整,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著很大的疏漏,不利于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此外,世界音樂文化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已然較為明顯,科學地參與到其中,不僅僅有利于整體音樂教育效益的提升,還能夠加快世界音樂融合交流的步伐,使得我國的音樂特色更加完善,給予受教育者一種全新的時代感。為此,音樂教育觀念有必要進行實時地轉向,以適應當前時代音樂文化融合的需求[2]。

    2音樂教育意識的轉向

    2.1開放性

    新時期的音樂教育,不能再向西方的傳統(tǒng)音樂體系一樣,盲目遵從歐洲音樂風格,嚴重抵制其他地域內的音樂文化,這樣的音樂教育體系不僅僅是極其不完善的,同時還存在許多的音樂文化禁錮感,會使得音樂教育極為不全面,難以應對時代的音樂發(fā)展需求。在世界多元音樂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音樂教育也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轉向,首先是教育主體的選擇上,應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不能再固步自封,這樣會使得本地域內的音樂與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文化發(fā)展差距,而且必將被新時代的世界音樂走向所替代。在實際的音樂教育中,教育者應當廣泛地引進國外音樂文化,汲取其中的優(yōu)秀部分,使國內的音樂特色更加鮮明,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同時,開放性指的是面向世界的音樂文化,而國內的音樂文化也屬于新時期音樂的范疇,因而,音樂教育需要高度尊重國內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在引進國外音樂文化的同時,將國內文化實時地傳播出去,以推進兩者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促使新時期的音樂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所形成的音樂藝術具有更多的世界音樂特色,從而得到其他國家民眾的認可和推崇[3]。

    2.2超前性

    音樂教育意識,除了要具有較高水平的開放性之外,還應當具有一定意義上的超前性。雖然現如今的世界音樂文化,并沒有實現完全的一體化發(fā)展,但是已然呈現出較為明確的融合發(fā)展趨勢。為了迎合這樣的音樂發(fā)展狀況,國內的教育者在開展音樂教育的時候,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即將音樂教育的思路和主體選擇設定為世界音樂文化,而不是單獨的民族文化。此外,開展世界音樂文化教育,教育者應當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不僅要在音樂教育文化主體上具有超前意識,還必須完善當前的音樂教育體系,開展多層次的音樂教育內容。比如,在結合國外優(yōu)秀文化的前提下,開展音樂教育,需要采取中西結合的教育方式,而傳統(tǒng)的教育設施僅僅能供國內音樂文化教育使用,因而也需要實時地引入國外音樂教育設施,使得現有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和科學。

    2.3切實性

    在民族音樂教育的歷史發(fā)展中,很大一部分優(yōu)秀音樂文化被遺棄,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缺乏一定的切實性,僅僅在表面上開展了音樂形式教育,對于受教育者的影響也只會存在于一時,缺乏長遠的效益。同時,一直以來,國內的音樂教材設置,主要是以各種音樂作品為主,缺乏對音樂文化的渲染和闡述,使得受教育者具有高超的音樂演奏技巧,但是在音樂的文化知識層面,卻有了相當大的缺陷。新時代的音樂教育,在世界音樂文化的沖擊下,需要完全地繼承和發(fā)揚民族音樂中的優(yōu)秀成分。因而,更加需要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切實性,完全地將音樂內容進行實時地繼承,使得國內的音樂特色呈現出鮮明的旗幟,從而在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中彰顯出深層次的文化韻味[4]。

    3音樂教育思想的轉向

    3.1現代化

    我國的音樂教育教育思想,一直是以音樂的知識及技能教育為主,并不曾注重深層次的音樂文化內涵,也沒有要求教育者實時地開展音樂文化活動。在這樣的狀況下,國內的音樂教育長期處于相對較為落后的發(fā)展狀態(tài),而且很難得到全面地革新。隨著現代化的到來,我國的教育體系受到了廣泛地沖擊,很多教育內容都有了很大的改觀,相應地,音樂教育也需要進行科學地完善和調整,而對其的改善,需要優(yōu)先改變音樂教育思想。因此,伴隨現代化各項事業(yè)的有效開展,音樂教育需要較好地適應這一趨勢,對教育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具有較高的現代化特色,滿足當代人的音樂追求。

    3.2多樣化

    音樂教育思想的轉變,促使音樂教育體系發(fā)生了較大地變化,在課程的設置上,音樂教育者除了要繼續(xù)開展國內優(yōu)秀音樂文化課程之外,還應當設置其他方面的多樣音樂文化課程,比如對流行音樂、西方樂器、美國爵士樂等,都應該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當代的世界音樂文化,已然凸顯出了較高的融合思想,為了配合它的進程,音樂教育者需要實時地完善現有的音樂教學體系,將更多的國外音樂文化引入到國內的教育中,從而對現代人的音樂思想發(fā)展產生最為直觀的作用,使人們深切地認識到世界音樂文化的不同色彩,提高對音樂文化的感知,促使創(chuàng)新出來的音樂作品,具有較高的時代特色,能夠被新時代的人群所認可和推崇[5]。

    3.3信息化

    在世界音樂文化教育的前提下,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在開展相互的音樂借鑒活動中,難免會出現各個方面的問題或不足之處,需要與該種音樂形式的主體進行實質地交流,才能夠加以科學地更正。因此,當代的音樂教育十分推崇信息化發(fā)展,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基礎,開展相應的音樂文化教育。這樣所形成的音樂教育形式,也愈加完善,能夠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的音樂學習心態(tài),使他們掌握到更為廣泛的音樂內容。同時,當前時代下的很多音樂教育活動,都蘊含著顯著的信息教育特色,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信息技術上,不僅提高了音樂教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而且拓寬了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方向,對于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有著較高的推動作用。因此,新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轉變,必然要伴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

    4新時期音樂觀念轉向的意義

    在很多人的思想觀念里,并不認同音樂教育觀念的轉向,要求依舊保持原有的音樂教育形式,推崇民族音樂特色,認為不應該把國外的音樂特色引入進來,使得現有的音樂產生了較大的改觀,很多內容上已然不再保有傳統(tǒng)的音樂特色。這種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國內音樂文化的融合性發(fā)展,是世界音樂文化的必然走向,新時期的音樂教育觀念轉向,主要是為了較好地適應世界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在音樂教育觀念獲得了一定層次上的改觀后,我國的音樂形式和音樂教育主體,將會發(fā)生相當大的變化,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單一民族音樂教育。同時,也給新時期的音樂教育提供了方向,拓寬了發(fā)展的渠道,使得現有音樂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和科學。并且也對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層次的促進作用,能夠帶動現階段的音樂教育形成全新的音樂走向,推動國內音樂的風格朝向國際化發(fā)展,從而更好地發(fā)揚傳承出去[6]。

    5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時代的迅速發(fā)展中,我國的音樂教育已然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為了較好地適應世界音樂文化的融合性發(fā)展,其教育的觀念也應該形成全新的轉向。音樂教育者要在音樂教育思想和意識上,不斷加以創(chuàng)新,推動音樂教育產生更高的教育效益,使得國內的音樂卡組體系更加完善。

    作者:沈賀 單位:河南警察學院基礎部

    參考文獻:

    [1]許遠偉.音樂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教育價值探析———評《守望音樂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6(04).

    [2]宋楠楠.音樂教育對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作用[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10).

    [3]于海萍.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高考(綜合版),2015(10)

    篇6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4-0313-02

    根據教育部2007年的1號文件,目前高等教育在我國呈迅速發(fā)展趨勢,但教育質量遠遠落后社會整體的發(fā)展,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需加強轉換,高校大學生存在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的問題。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及感知能力為主要目標等。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音樂教育也需不斷與國際接軌,以培養(yǎng)新型的、復合型的音樂人才。自新《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多元化教學目前已經成為高校音樂教學的主流,并呈現出良好的發(fā)展趨勢。多元化教學既能有效緩解和改善傳統(tǒng)教學的存在的弊端,又能更好的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音樂人才。

    一、多元化教學概述

    多元化教學是世界教育發(fā)展的新目標,也是高校教師適應社會形式發(fā)展應具備的教學方式。在高等院校中實施、推廣多元化教學,既能在教育事業(yè)上全面發(fā)展,也能促進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多元化音樂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為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傳承和創(chuàng)新音樂文化。這種獨具特色的審美屬性,不僅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也能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二、多元化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體現

    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合理運用,筆者將這種方式稱之為音樂多元化教育的縱向發(fā)展。音樂多元化教學在實踐中應遵循靈活多變的原則,以理論聯系實際,多角度、多模式開展多元化教育活動??v觀我國高等院校音樂多元化教學的現狀,我們發(fā)現:多元化教學方式往往只流于理論和形式,既便付諸行動也是收效甚微,很快便淺嘗輒止。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諸多,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教師,教師對多元化教學方式是否合理運用決定了多元化教育改革是否得以突破。

    (一)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我們應充分依據學生的智力特點和事物認知能力,對其智力情況合理甄別,根據每個人智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向,制度相應的教學目標,通過不同的音樂教學方式理解和掌握音樂課程的精髓。

    (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傳統(tǒng)音樂教育大概可以分為音樂理論和音樂史、聲樂、器樂、音樂創(chuàng)作等幾個部分。其中除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樂、器樂、音樂創(chuàng)作都采用學生音樂實踐活動方式,教授方式大都是以教師“言傳身教”的技藝傳授為主。多元化音樂的教學方式應體現以學生為本,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更新教學手段,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F代多媒體設備包含圖像、文字、聲音、圖像等眾多元素,采用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的視覺與聽覺處于相對興奮的狀態(tài),在課堂中對教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作為當代教學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教學在當代教學手段和設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能作為一種相互交流、互動的平臺,而且能為音樂音響的傳播提供主要載體。

    2.采用互動型教學模式。在建立師生交流的平臺的同時,選擇新型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yōu)榛有徒虒W模式。許多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缺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學生當成被動學習的一方。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發(fā)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符合藝術審美教學的目的。我們應改善藝術審美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教學過程多元化。多元化教學過程應遵循多元化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為主要目標。高校應多組織開展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在音樂實踐中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如學??梢酝ㄟ^舉辦音樂會、交響樂會等活動,豐富大學生業(yè)余生活。多種多樣的藝術審美實踐活動的開展既可以作為第二課堂,將開展學術活動與藝術活動結合起來,也可以在活動中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造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實現藝術審美教育的目標。

    此外,注重審美體驗的過程。通過聆聽音樂,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凈化受教育者的心靈,啟發(fā)受教育者審美學習的自覺性,提高他們對于創(chuàng)造美與鑒賞美的能力,產生強烈的藝術共鳴。

    篇7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教育模式受到了改革浪潮的沖擊,尤其是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不難看出,我國高校教育中很多音樂教師主觀認定音樂課程是一門輔助學科,教學工作全部圍繞教材展開,并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填鴨式”、“書本式”、“條框式”教學現象依舊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音樂教學中主體性的發(fā)揮,使用音樂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功效無法得到彰顯。基于此,作者通過對高校音樂教育現狀的深刻剖析,認真查找原因、總結經驗,立足素質教育的大背景,對如何針對教育現狀采取有效策略進行闡述,使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得以改善和完善,學生音樂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一、正確認識音樂教育現狀

    1.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音樂,很多學生對它的認識僅僅是一門輔助學科。加之各地辦學條件不同,文化背景與經濟水平也存有差異,導致高校學生之間存在著對音樂認識、音樂素養(yǎng)的個性差異。來自于城市或者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大學生同農村、城鄉(xiāng)結合地域的學生相比,其自身的音樂素質、音樂水平都具有明顯優(yōu)勢;其次,受“學分制”的影響,學生與教師對于類似音、體、美等藝術類學科輕視甚至忽視,甚至大量占用藝術課程的時間進行文化課程的學習,使很多學生無法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審美享受和藝術氛圍。

    2.老師專業(yè)水平有待提高。高校音樂不同于小學、初中的音樂教育,它已經從簡單的聲樂教學發(fā)展為對音樂基礎知識、音樂發(fā)展史、音樂鑒賞等全方位音樂教育的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音樂專業(yè)教師,不但要對音樂教育的理論知識、音樂常識以及未來音樂的發(fā)展方向、發(fā)展趨勢具有一定的專業(yè)認識,能夠為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整體規(guī)劃、加快學生對音樂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掌握;同時還要對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樂器能夠進行演唱和彈奏,便于在進行實際教學時為學生更好的展現音樂的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音樂教育孤立存在。 作為一種藝術而存在的音樂教育,其教育形式不應該是獨立的,它的價值體現在通過與其他學科結合而產生出來的總體效應。音樂之德育功能在于,其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礎上的,而音樂作品與音樂形式中所蘊含的豐富意義,是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情感交流的“劑”。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舞臺表演,只有當音樂與樂器演奏、舞蹈表演、服飾變化等多種藝術元素進行有機結合后,才能真正帶給大家音樂的美感和藝術的享受。

    二、有效策略

    1.積極采取“差異教學”。 差異教學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有針對性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一個客觀認識和掌握,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讓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這種針對學生個性特點,開展不同層次教學引導的方法,能幫助學生消除對音樂學習的緊張情緒,并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2.有效提高教師素質。教師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音樂教育的程度,因此,有效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對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發(fā)展至關重要。要注重對音樂教師綜合水平的提高,在強化音樂素養(yǎng)的基礎上,加強對多領域知識的培訓,如美學、心理學等,讓教師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與人文理念,能站在一個更為深刻的高度去認識和理解音樂其德育美育之功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音樂欣賞的教學價值,使學生在音樂藝術的熏陶下,審美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3.完善音樂教育體系。音樂教育并不簡單的是學生的一節(jié)音樂課,也并不是單純的一部音樂史或者一部音樂作品,它是融合了美學、文學以及哲學等多種學科于一體的藝術學科。因此,高校應根據自己學校的專業(yè)特色和實際情況,構建具有本校特色、集人文教育、素質教育、音樂教育為一體的教育體系,通過組織學生對其他文化和藝術課程的學習,使他們對音樂、對藝術形成一個正確認識并能夠做到科學對待。在這個基礎上,加深學生對音樂技能、音樂鑒賞的系統(tǒng)性教育,從而提高音樂教育的教學效果。

    新時期的高校音樂教育,正處于一個從傳統(tǒng)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型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應如何強化突破傳統(tǒng)、大膽創(chuàng)新的意識,使音樂教學計劃合理化,能夠最大程度的去開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調動他們的音樂智慧,提高音樂專業(yè)素質,使他們能在音樂這條道路上走得更穩(wěn)、更好、更快,應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篇8

    20世紀80年代美國教師專業(yè)化運動以來,教師的專業(yè)化逐漸成為現代教育中的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成為世界師范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教師專業(yè)化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yè)生活中通過終身專業(yè)訓練習得教育技能、實施專業(yè)自主、體現專業(yè)道德、逐步提高從教素質,成為教育專業(yè)工作的專業(yè)成長過程,即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教育者’的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雹僖簿褪钦f,未來教師不但要與時俱進,具有敏感的憂患意識,終身學習的能力,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還需要具備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教師專業(yè)能力,才能不斷完善,走向專業(yè)化。那么,作為培養(yǎng)未來音樂師資的高師教育,順應教師教育職前培養(yǎng)和入職教育、職后提高的一體化發(fā)展要求,做好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職前意識、能力的培養(yǎng),則應是當前高師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關鍵。因此,筆者認為,高師音樂教育應在提高學生文化課修養(yǎng)和學科專業(yè)能力的同時,全面拓展學生的教師專業(yè)能力,以適應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堅定未來教師從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信心和決心。

    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的教師專業(yè)能力拓展應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一、學科專業(yè)能力

    音樂學科專業(yè)能力是高師音教專業(yè)學生從普通音樂專業(yè)學生轉化為音樂教育者必備的教師專業(yè)基本能力。它包括兩方面:音樂學科專業(yè)能力和音樂學科教學能力。音樂學科專業(yè)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揮、音樂技術理論及相關音樂文化等知識技能;音樂學科教學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音樂教學設計、組織能力、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外活動及藝術實踐的組織能力、音樂課程資源運用及開發(fā)能力、把先進的音樂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轉化到課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現代社會發(fā)展和新課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是衡量當今教師是否優(yōu)秀的關鍵因素之一??沙掷m(xù)發(fā)展能力的形成必須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養(yǎng),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須要基于當代教育理念下先進教育意識的培養(yǎng),即:

    1.自我完善的師德意識

    自我完善的師德意識將是學生終身從事教育職業(yè)的先決條件,也是決定學生今后從事音樂教學成敗的關鍵。它將決定著高師學生從事音樂教育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和發(fā)展觀。是否擁有豐富的專業(yè)道德(即德性),這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基本內容之一。德性,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作為教師的人和作為人的教師,德性的本質是豐富的人性?;A教育改革呈現的是人性化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如果離開了人性而單獨強調德性,人就成了僅有軀殼,沒有血肉、沒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標本。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受藝術個性培養(yǎng)模式的影響,多具有較強的個性和不自主的行為意識。所以,當未來教師面對一個個充滿發(fā)展?jié)撃艿囊魳穼W習對象時,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務動機。為人師表,把教師的德性定位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的志向和興趣的基礎上。通過音樂知識育人,以自身的作為育人,以高尚的師德行為激發(fā)處在個性發(fā)展中的學生,才符合教師走向專業(yè)化成長的要求。

    2.自我專業(yè)的發(fā)展意識

    教師的自我專業(yè)發(fā)展意識,葉瀾教授認為:(1)指對自己過去專業(yè)發(fā)展過程的反思意識,對自己現在專業(yè)發(fā)展狀態(tài)、水平所處階段的自我認識以及對自己未來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意識。(2)在將自我專業(yè)發(fā)展意識付諸行動時,它還能夠將教師過去的發(fā)展過程、目前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以后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結合起來,使得教師能夠“理智地復現自己、籌劃未來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為”,使得“已有的發(fā)展水平影響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來發(fā)展目標支配今日的行為”。所以說,如果具有自我專業(yè)發(fā)展意識的教師又了解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般階段理論,那么他就會對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保持一種自覺的狀態(tài),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現狀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般路線相比照,追求理想的專業(yè)發(fā)展成為自覺行為,及時調整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行為方式和活動安排,以至最終真正達至理想的專業(yè)發(fā)展,使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強調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學生自我專業(yè)發(fā)展意識,不僅順應了學生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求,也促進了未來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精神。

    3.終身學習的學習意識

    學習不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強教師的文化底蘊。21世紀是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應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要有強烈的學習愿望。然多數音教專業(yè)學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識過強,浮躁、馬虎,隨意制約著其專業(yè)的發(fā)展和理論的提升。讀書學習的過程不但能促進他們不斷完善、成長,還會影響到他們知識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盡早樹立音教專業(yè)學生終身學習的學習意識,才能促進他們在進取中不斷完善,盡快步入教師專業(yè)化的行列。

    三、交往、溝通能力

    學校教育系統(tǒng)是一個人的工作系統(tǒng),學校教育也是一個培育人走向成熟和發(fā)展的教育系統(tǒng)。因此,在現代以人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實現有效的教育,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育活動中去,都離不開與學生的交流和對話。音樂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素質不斷發(fā)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實也是藝術修養(yǎng)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音樂活動中處處都體現著交流和溝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觀眾的交流,合唱排練需要指揮和團員的交流,音樂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和學生的交流等等。顯然,交流溝通能力對于教師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關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核心,體現著教師成長的個體性、發(fā)展性,反映著教師成長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雹诂F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最有效途徑。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師運用自己已有的理論知識,積極參與實際教學活動,借助反思重審和批判自己的教學實踐,發(fā)現教學問題,提出改進意見,發(fā)展和建立個人見解,個人的判斷能力和思考力,不斷超越過去,促進自我發(fā)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對在知識結構上本身存在著缺陷的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來說,將是促進學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備能力。

    五、教學管理能力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師有著教育組織和管理的責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樂社團的組織與管理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參與,需要教師有按教育目的規(guī)劃教育活動的決策和設計能力。同時,對于教師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為一種教育力量,把學生管理工作變成鍛煉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和團結合作能力的手段,變成讓學生在為集體貢獻的過程中展現特長、發(fā)揮優(yōu)勢的舞臺?!雹鬯?,學校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社團組織與管理等管理能力也應是當代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眾所周知,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許多高師音教專業(yè)學生缺乏作為一名未來教育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教育科研素質。教育科研意識淡薄,教育科研素質與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單一。這些問題的出現不但會影響教師終身發(fā)展,同時也關系到未來教師成長的長遠意義。為此,高師音教專業(yè)學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應表現為對自己周圍發(fā)生的教育現象的反思能力,善于從中發(fā)現問題、發(fā)現新世界現象的意義,對日常學習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學習并形成理性的認識。其次,應通過教育實踐不斷提升教師的教研創(chuàng)新意識和處理分析問題能力,打下堅實的專業(yè)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質。

    七、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

    現代音樂教育技術能力包括: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應用能力、繪譜和MIDI制作能力、電子樂器教具使用能力、音樂課件制作能力等。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不但豐富了音樂教學媒體的資源,也使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和課堂結構增添了許多新鮮的教學元素,這給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啟示:作為21世紀的音樂教育師資,掌握音樂教育必備的計算機信息教學技術、ACT音樂課件制作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是對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突破,更是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學測量和評價能力

    科學的教學測量和評價模式是檢驗教學成敗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對促進教學良性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A音樂教育教學是素質教育教學,評價模式和方法主要考慮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和音樂基礎能力的發(fā)展。所以,科學先進的評價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對發(fā)展學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對未來教師從事美育教學也至關重要。

    當然,“師范教育轉變?yōu)榻處熃逃馕吨處熉毲芭囵B(yǎng)和入職教育、職后提高的一體化,意味著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一體化?!雹芤虼?,高師音教專業(yè)學生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與高師院校課程設置理念和模式對未來教師職前培養(yǎng)提供的條件符合,與教師專業(yè)化理念下高師音樂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師音樂教師教育的未來將一片光明。

    注釋:

    ①劉天娥.走向教師專業(yè)化[J].教師教育.2006.6.

    篇9

    二、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與音樂教育

    流行音樂慢慢地被廣而告之,也被許許多多的人接受,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同樣的東西多了,就會有比較。比較多了就會有強差之分。在流行音樂的領域里面同樣也會有好歌曲和不好的歌曲之分,例如一些網絡歌曲,者為了趕上市場或者為了出名就隨意一些歌曲,而我們普遍都會發(fā)現網絡歌曲是沒有內涵,反而會污染大眾的耳朵。當然,流行音樂里面也會存在一些精品音樂,比如周杰倫創(chuàng)造出來的歌曲配合上他獨特的唱風,歌后王菲所唱的《紅豆》、《匆匆那年》、還有S.H.E.的《中國話》也令人大拍手掌。所以,流行音樂并不是從海外流行過來就可以了,而是要創(chuàng)造出適合中國的流行音樂,走出自己的道路,唱出自己的特色。最近幾年因為火熱的歌藝節(jié)目,還有大量的動感十足,活潑的流行曲的影響,掀起了一股股的音樂熱,也引起的大家對音樂的關注。而且這些流行曲大多取材都來自于作曲作詞人的身邊,都是來源于日常生活,所以更被大眾接受。如果將吸引力如此高的流行音樂加入到音樂教育里頭,學生會不會在音樂課堂上表現得更為活躍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例如《聽媽媽的話》這首歌曲還有周杰倫用自己的母親的名字來作為自己專輯的名稱,這樣的歌曲,這樣的行為,都是些生動的例子來教育學生不僅如此,用學生喜歡的勁歌金曲,用學生偶像歌手的曲子來教他們音樂知識,肯定會事半功倍。

    三、流行音樂教育發(fā)展現狀

    流行音樂教育是一個全新的項目,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在流行音樂教育建設方面尚未完善,例如:娛樂圈不能等同于學術圈。研究者在流行音樂領域方面了解不深。流行音樂教育體制不完善。流行音樂教學教材不統(tǒng)一。流行音樂的流行趨勢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弊就會有利??萍嫉陌l(fā)展之迅猛也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流行速度,由CD隨身聽到MP3、MP4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音樂說有就有,無處不在。從側面看出,人們隨意就能聽到音樂,而且,很容易就可以發(fā)現在他們手機里頭播放的是流行音樂而不是其他類型的音樂,可見他們對流行音樂之喜歡。所以,音樂教育可以從流行音樂方面入手,好好利用流行曲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

    四、關于流行音樂教育的建議

    其實流行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流行音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音樂鑒賞能力和針對音樂學院的學生培養(yǎng)出具有專業(yè)演唱水平的流行音樂演唱者。除了學習演唱和基本的流行音樂基礎知識之外,還要學習流行音樂的歷史、熟悉作曲的技巧以及對流行歌曲、當紅歌手的歌唱風格的把握。那到底怎樣才能很好地把流行音樂和音樂教育結合起來,達到一個更高的教學層次呢?首先,我們要重視在流行音樂方面上的交流與學習。隨著韓流在中國的發(fā)展趨勢,我們可以與該國家的專業(yè)團隊,例如少女時代、EXO等超人氣組合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在音樂與演唱方面多與他們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可以深入了解流行音樂的內涵和理清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趨勢,有助于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水平。其次,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通過邀請流行音樂歌手來當導師,就如《中國好聲音》里頭,是由有豐富舞臺歌唱經驗的歌手來當老師。如果可以做到這個程度,相信會激起許多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能迅速的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在教學當中,教師當然不能忘掉自己的教學宗旨,在教案的撰寫當中一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一定的方向性。而且,學校應該新進一批合理的、有層次的、科學的教材。因為大多學校中有些老師是沒有受到過專業(yè)的流行音樂教育的教導的,可以說,老師也是自學,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就會出現教學紊亂的現象。還有,學要與用相結合,意思就是說,在教學當中,還要注重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來進行針對的歌唱練習,一對一輔導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學院還可以開設流行器樂的教學,讓流行音樂流傳在音樂教育的各個方面。

    篇10

    又叫思辨研究法:主要用分析、批判、思辨的方法,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索音樂教育的本源,評價音樂教育的現象,評價、分析音樂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在成長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對音樂教育現狀的思考,確定音樂教育中哪些是應當鞏固發(fā)展的,哪些是應當揚棄修正的,其實質是對音樂教育觀的研究,如:近年來對音樂教育獨特功能的研究,就屬于這種研究方法。

    (二)歷史研究法

    又稱文獻研究法:一般使用史學的研究方法,以搜集研究音樂教育史料為重點,進行加工、匯總。對音樂教育這個社會現象進行歷史的比較研究,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音樂教育的本質及其產生與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具體方法有歷史比較法、順向考察法和逆向考察法、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等。如:研究分析有關教育制度的變遷,著名音樂流派、音樂教育機構的貢獻與影響、音樂教材等方面的沿革變化等,從而批判地吸收,促進當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這種研究可以是單項專題研究,也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補充,修正有關音樂教育的某項史料。

    (三)調查研究法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同樣適用于音樂教育。這種方法是通過談話、問卷、開調查會、分析書面材料等手段有計劃地嚴密地了解音樂教育某一方面的情況,弄清成績和問題或經驗教訓,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總結發(fā)展趨勢,概括音樂教學規(guī)律。近年來,在我國音樂教育的研究大多從調查入手,故調查研究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四)個案研究法

    此法是選定一個典型的個人或一種情境的過程為內容,加以深入細致的研究,從中尋求音樂教育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標集中在某個音樂家、某個音樂教育家或某個家族、集團、流派等。對要研究的對象,進行集中、徹底、本質的研究分析。如:美育思想研究、陳鶴琴音樂教育思想研究、對巴赫家族音樂成就中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影響的分析等,均屬于此法。此法研究一般分四個階段:1.要確定研究目標;2.搜集原始資料;3.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4.規(guī)定研究對象應達到的目標。如:用此法對一個人或幾個人進行音樂能力發(fā)展的跟蹤調查,取得大量的可靠數據,并根據對數據的研究,確定其培養(yǎng)目標發(fā)展方向,就屬此類研究方法。

    (五)實驗研究法

    此法是從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種最客觀、最有價值的研究方法。使用這種方法的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的特定現象的觀察了解,搞清它的狀況,研究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象。實驗以及實踐的結果,必須在嚴格的條件控制下以科學的數據分析為依據,實驗的研究必須注意信度與效度。由于音樂藝術的特殊性,以及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音樂教育中實行實驗的研究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便推廣使用。

    (六)分析研究法

    此法常用于音樂作品、音樂教材及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態(tài)進行歷史的、現狀的、社會的、背景的分析。其目的在于通過分析比較及資料整理判斷,從而設計或制定音樂教育計劃。分析研究法包括形式邏輯分析和辯證邏輯分析。形式邏輯分析,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辯證邏輯分析包括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基本范疇進行分析。如分析研究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通過分析研究現代音樂作品在音樂教育中的影響及地位來培養(yǎng)學生對現代音樂的鑒賞力等等。

    (七)比較研究法

    是對某種教育現象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情況下,所發(fā)生的不同表現而進行的比較研究,以發(fā)現某種音樂教育規(guī)律及其特點的研究方法。這種比較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在音樂教育中進行比較研究是指對兩種或兩種以上音樂教育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它們的異同關系。如:對各國音樂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教育狀況進行比較。在比較時必須注意事物的可比性,掌握統(tǒng)一的標準,包括概念的統(tǒng)一,取樣的統(tǒng)一,量度的統(tǒng)一等。

    篇11

    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對于音樂課程性質及其基本理念的認識,經歷了將音樂課作為德育和娛樂性教育到審美教育,再到作為素質教育課程的過程。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的理應是中小學或中等學校合格的音樂師資。綜合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樂教師,已成為音樂教育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在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yè)的教學改革中,關鍵的問題是課程改革

    我國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從她出現、形成、發(fā)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體系,這套體系在過去基本適應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社會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等方面迅速發(fā)展,在人才的規(guī)格方面給高等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培養(yǎng)目標,過去的課程設置與新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和培養(yǎng)目標形成了新的矛盾,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高等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與培養(yǎng)目標的不適應;大學的課程脫離基礎教育的實際;學生的學習時數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知識更新和知識總量激增的矛盾;專業(yè)劃分過細、知識面過窄和科學發(fā)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整體化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與學生將來所從事的教育工作脫節(jié)--即“學非所用”之間的矛盾等等,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二、改革的過程中要從課程的具體內容來抓

    綜觀高師音樂課程,一部分課程觀念陳舊,知識陳舊,內容陳舊,有些音樂專業(yè)教材幾十年不變,有的雖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還是老套子,無質的變化,不能及時反映音樂學科研究成果;有些課程門類多,內容龐雜且概念不清,知識結構不系統(tǒng),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更無法進行學科的交融和滲透;還有西方音樂的理論技能知識比例遠高于中國音樂等。觀念上的落伍,內容上的陳舊,嚴重制約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專業(yè)基礎課內容不夠寬,相互之間聯系不緊密,致使專業(yè)課的開設結構不盡合理,帶有較大的盲目性,經常因人開設,而非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培養(yǎng)目標來開課;嚴重脫離中學實際,脫離高師的自身特點,脫離培養(yǎng)目標,致使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狀況了解甚少,畢業(yè)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師、學生一味地向專業(yè)音樂學院看齊,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論家為終極目標,至于學生畢業(yè)后有相當的一部分,尤其是專業(yè)方面有特長的不愿意或不安心從事音樂教育,尤其是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樂教師流失現象嚴重。

    三、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中的所有課程的重新構建是難點

    教育改革,難點在于課程的改革,對課程進行總體結構的重構,就是在新的形勢下對課程體系進行新的創(chuàng)建,改變過去那種課程門類猛增,總課時膨脹弊端。眾所周知,人類的各種音樂知識復雜、精微,經過歷史的長期積淀,到今天已變得博大而精深,僅通過幾年的高等音樂教育是不可能把人類全部的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的,甚至某一體系或流派的知識也是不可能在學習期間全部傳授給學生的。因此,我們應當在“優(yōu)化”的原則下以“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為中心,以建立"跨學科”和“跨領域”為主攻方向的專業(yè)核心體系,采用電子科學的"集成模塊"方式來把音樂教育的課程劃分成幾大模塊,突出主干課程。這就是要以音樂專門化的課程為主體,以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為兩翼進行課程的重新組合。

    四、以突出音樂文化作為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以擺正音樂技術訓練與理論課程的關系為重點是進行課程改革行之有效的方案

    有人認為“音樂表演技能越高,學生就越不安心音樂教育”,這實際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同時也不能不看到社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實際上,我們高等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的水平方面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在技術技能的培養(yǎng)方面也不是高了,而是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我們培養(yǎng)的目標是以基礎音樂教師為主,所以教師在把審美經驗傳授給學生的時候,除有正確的教學方法外,要特別注意如何把音樂審美的“感性認識”交待給學生,同時也要注意音樂審美的“質量”問題,讓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音樂的特點、規(guī)律,并能運用教育的手段去實施“音樂教育”。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大學所學習的專業(yè)也應該同其它的大學學生一樣,所接受的也是一種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和一定的專業(yè)教育,它既不是一種高深的學術研究教育,又不能用簡單的技術訓練來代替,因此,在改革中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擺正兩者之間的辨證關系,處理好學術與技術訓練之間的關系。

    五、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當圍繞著培養(yǎng)目標而改革

    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所培養(yǎng)的學生主要是充實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畢業(yè)生被充實到普通中等學?;蚱胀ǜ叩葘W校的音樂教師隊伍中。從總體上來看,這些畢業(yè)生所從事的都不是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基本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普通高校所開設的音樂課仍屬于“補課”性質,也應屬于基礎音樂教育的范疇。所以,應從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首先要在設置課程時注意解決對音樂藝術性質如何理解,在課程的設置、教學大綱的制定以及教學方法的實施等體現出來。因此,要在“解放思想”和總結各種經驗的基礎上重新考慮如何進行組織,使學生最終獲得對音樂藝術本質經驗的了解、掌握。這不僅要求參與課程設計人員要理解音樂藝術的性質,還要相當熟練地掌握和闡述支持這種音樂性質的教育的原理。

    六、課程改革中要容入現代教學方法?;臃绞降亩噙呅?,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提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多邊互動

    學習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現代教學方法越來越強調教學中各動態(tài)因素之間密切合作的重要性?,F代心理學研究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他們分別是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學習情境。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集思廣益,相互切磋,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行為,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價值取向的個體性,個體性主要是指現代教學方法更加趨向于個別適應、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個體學習的參與度,更加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潛能。 目標達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現代教學方法越來越重視認知、情感等目標的協(xié)同達成,強調知、情、意、行的有機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宏觀視野下的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王曉平

    [2]孟憲樂.師生雙向專業(yè)化發(fā)展: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研究 [J]課程?教材?教法,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