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精华在线|中文字幕乱码久久午夜|午夜福利免费区久久

  1. <style id="av6lj"><delect id="av6lj"><source id="av6lj"></source></delect></style>

    歡迎來到速發(fā)表網!

    關于我們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心得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心得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9-08 09:29:37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淺談初中地理教學心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心得

    篇1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直觀教具,又是知識來源,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地圖類型很多,有景觀圖,如自然帶這一節(jié),課本給了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亞寒帶針葉林三幅景觀圖,通過觀察樹木,學生就能認識不同的植被類型。分布圖,如地形圖、氣候圖、河流分布圖等,地形剖面圖,還有各種等值線圖,如等高線圖、等溫線圖……它們或展示地理事物的具體面貌,或展現(xiàn)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建立空間概念和發(fā)展形象思維都需要以圖像作為主要媒介?;谶@一教學思想,在地理教學中,我嘗試著讓學生觀察識圖―充分用圖―自主創(chuàng)新。地圖學習三部曲,重在體現(xiàn)識圖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怎樣學好地圖

    1.仔細觀察,準確獲取地圖信息

    在地理教學中,很多地理知識都要通過地圖來表現(xiàn),這就要求學生會觀察、分析地圖,通過觀察分析這一過程綜合歸納出有用的地理信息。以“等高線地形圖”教學為例。教師給出簡易的等高線地形圖,要求學生通過讀圖簡單歸納出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根據(jù)圖例認識圖上的線條及文字分別表示什么,再結合板圖設計問題,如學生要能讀出等高線上某點的高度,判斷兩點的高度差,然后對照地理模型思考等高線為什么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讀圖伊始,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讀圖,在正確識圖之后,依據(jù)題意要求,結合所學內容,合作分析、討論,直至找出正確答案。此時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悅,興致正濃,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這些閉合的等值線表示氣溫分布,你又可以讀出什么?經過學生各種思維的加工處理,層層探究、升化,得出閉合的等溫線,中心數(shù)值大表示高溫中心,反之為低溫中心。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不僅能夠讀出信息、分析信息,還能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達到知識的轉化與遷移,充分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活學活用所學知識的思維和能力。

    2.充分用圖,構建地理思維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所以在一些教學中常常要體現(xiàn)出各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各種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合理用圖,充分了解圖中的信息并將知識進行綜合加工,有利于地理思維的培養(yǎng)。如“新疆”一課中,先由“疆”字展開,提示“疆”字蘊含了新疆的地形及位置特點,然后讓學生通過找圖來驗證這一說法。學生很快找到新疆地形圖和中國地圖,在地形圖上學生指出新疆以山脈、盆地為主,而且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分布特點,和“疆”的右半部結構正好吻合,根據(jù)中國地圖指出新疆位于祖國西北邊疆,有深居內陸的位置特點,由此解釋“疆”字左半部有“拔弓保衛(wèi)邊疆領土”之意。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內容,要求學生根據(jù)圖討論分析“干”的原因、“干”的表現(xiàn)及“干”的影響。學生利用新疆景觀圖、地形圖、綠洲分布圖、交通圖,將多圖放在一起分析新疆位置、地形、氣候、農業(yè)、交通的關系,通過積極地討論認識新疆沙漠廣布、河流稀少、高山草場和綠洲分布這四個特點,而受其影響發(fā)展高山畜牧業(yè)、綠洲農業(yè)、交通呈環(huán)狀連接各個綠洲等,更由此得出位置、地形影響氣候,而氣候又影響到當?shù)氐木坝^、農業(yè)生產、交通等方面。這節(jié)課讓學生充分利用地圖,通過讀圖、析圖的過程使學生對新疆有了全面的認識,形成了清晰的地理思維,獲得了區(qū)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3.設計地圖,落實空間分布

    在“黃河”一課中,我讓學生以地圖呈現(xiàn)的方式,把黃河“畫”出來。首先,明確黃河的形狀,將黃河的“幾”字圖形畫下來,然后從源頭到入海,從支流到省區(qū),從地形到氣候,再從自然環(huán)境到黃河問題及治理。學生自學、討論,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不同顏色表示不同內容,把黃河“畫”出來,要求地圖能夠呈現(xiàn)出黃河的“全貌”,讓人一眼讀懂黃河,而且要清晰美觀。在講課前,我先設計好問題,問題引導逐步展開,要求學生將知識點落實到圖上,逐步完善地圖,也逐步完善系統(tǒng)知識,最后呈現(xiàn)出一個有省區(qū)、有分界點、有支流的信息全面的黃河地圖。經過一系列的思考、討論、分析,學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地圖,并且按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各小組又相互評價,完善自己的成果。最后,我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讓學生來總結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要掌握的東西。通過這樣一個畫圖的教學過程,學生對黃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學生經常會積極地畫這樣一幅圖,并且設計將要點填充在合適的位置。精心設計的地圖,空間感十足,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讓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分布有了更加深刻的記憶,對系統(tǒng)知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能夠很好地理解并記憶所學內容,讓學生有美的感受,同時也增加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篇2

    一、表演式導入

    讓學生動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可在表演過程中輕松地掌控知識,培養(yǎng)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在學習“地球運動”一節(jié)時,先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然后分別讓兩位學生扮演地球和太陽,表演自轉和公轉。從中掌握自轉的方向、中心、周期、產生的現(xiàn)象。再講“地圖”一節(jié)時,請三位學生分別扮演比例尺、方向、圖例,讓他們介紹各自的情況。

    二、詩歌式導入

    詩歌是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結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哲理性,不僅能給人一種語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還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如,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講“天氣和氣候”,正當學生還沉浸在詩意中時,馬上提問學生這兩句詩指的是天氣還是氣候,一下把學生的思維帶到課堂的問題上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三、游戲式導入法

    針對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游戲式導入方法,既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靠。如,學習“大洲與大洋”一節(jié)內容時,課前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張改正紙,教師說明游戲規(guī)則:(1)不能重復貼;(2)記住貼在陸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貼完后統(tǒng)計在大陸、海洋的人數(shù),提問為什么貼在海洋上的人數(shù)多,而貼在陸地上的人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得出答案:原來海洋面積大,而陸地面積小,這種導入可加深對大洲與大洋的認識。

    四、歷史典故式導入

    篇3

    初中地理課程改革在我縣已實施兩年多,通過兩年來的教學實踐、摸索,無論是對新教材的認識,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學習評價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現(xiàn)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一些體會。

    一、新教材的特點

    新教材體現(xiàn)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其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讀圖啟發(fā)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據(jù)統(tǒng)計,七年級地理上冊有各類圖表135幅。通過大量的圖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與規(guī)律,形成地理知識學習的技能,如教材中關于經緯度的定義、特點、規(guī)律的學習,就要求學生通過讀圖活動,自己歸納總結來完成。而舊地理教材是將定義、特點和盤托出,再配上一些圖。這就讓一些不愛動腦筋的學生忽視了讀圖思考,而只是死記硬背各個知識點。新教材的內容組織方式完全有利于學生從圖上獲取地理信息,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2、較好地體現(xiàn)了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⑴體現(xiàn)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時差、方向判別、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從交通圖上選擇最合理的路線、天氣預報、繪制各種圖表、人口資源地理調查等。學生無論是在現(xiàn)在的思維訓練、意識培養(yǎng),還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觀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設、統(tǒng)計等方面,都可以終身受益。

    ⑵體現(xiàn)了“新的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進的結構模式(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是對以往的注入式、自學式、啟發(fā)式、人物式、討論式、探究式等諸多模式的優(yōu)化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學習,有利于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自主學習,充分發(fā)展其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如教材設計了讓學生補充地理資料,對地理現(xiàn)象的片斷描寫,動手制作各種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實材料等內容,教師可通過分組討論、辯論、游戲、表演等形式,讓學生自由思維,給教學保留足夠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空間。

    ⑶體現(xiàn)了“構建基本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應用了現(xiàn)代技術手段,如地球衛(wèi)星照片、臺灣島的衛(wèi)星影像、衛(wèi)星云圖、喜馬拉雅山電子影像圖等遙感圖像、天氣預報制作過程組圖,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國際互聯(lián)網氣象網站查詢等,極大地豐富了地理教學的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富有時代氣息。

    3、加強了實踐和探究活動,構建了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統(tǒng)、圖像系統(tǒng)和活動內容三大部分構成。而“活動”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從復習鞏固課堂知識轉變?yōu)槌袚徊糠中轮R的教學,通過“活動”這種方式切切實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啟發(fā)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材的這種編排,摒棄了“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體現(xiàn)了師生平等、共同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二、教法初探

    新課標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在這種模式下,要求教師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轉貼于

    1、提出有效問題。

    營造一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善于調動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教師與學生成為互動的統(tǒng)一體。這是教學活動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行為愛好,研究教材,研究課程資源,找準時機,通過提出有效問題,營造一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樂學”、“樂動”、樂于探究,從而達到和諧的師生互動和教學共振。

    2、教育要“回歸生活”。

    要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皮亞杰的知識結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走進教室的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經驗和觀點。新課程強調教育要“回歸生活”,要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地理學科植根于生活,回歸生活是新課改中地理學科追求的目標,也應該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huán)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心理素養(yǎng)、思想品質和社會能力的形成,對教師工作的心情與成敗得失,對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有著很大的影響。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利用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心理氣氛來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困惑與問題

    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我們有過成功的喜悅,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難以把握。

    過去常說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這話也許有些偏激,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的變革能引起教學方法的改變。因此可以說,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的變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學方法的變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滲透,而這一點恰恰又是我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們試著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檢測,又注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檢測,采用了開卷、閉卷及開閉卷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檢測,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檢驗出不同學生的水平,但卻不能全面地檢測一個學生的水平,很難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地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優(yōu)勢。而且,開閉卷考查的重點是不同的,開卷著重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而閉卷著重考查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題材很廣,涉及范圍也大,而學生的知識面畢竟有限,能查閱的資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難操作。再加上完成開卷題所需時間較長,這又加大評價的控制難度,降低了檢測的信度,不易檢測出學生的真正水平。

    2、班額過大,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各學校的班額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十分明顯,有內向型、外向型;有思維型,情感型;有基礎較好的和較差的等各種類型。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是十分困難的。

    首先,教室的擁擠就連學生與前后左右的同學進行討論、交流都很困難;其次,教室難以控制和了解全局,無論是學生自主活動還是分組活動都會出現(xiàn)活躍的學生熱情高漲,而內向的學生遭受冷落,得不到應有的活動機會。而且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活動效果,活動也難以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需要。

    3、潛在的課程資源的開發(fā)。

    課程改革后的教材內容與以往相比,淡化了具體指示。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并不說明課好上了。如果教師不認真挖掘,那就會覺得一節(jié)課的內容太少了,沒多少可講的,也沒有什么可學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內容的教學,若單單就教材講教材,未免顯得有些單調。學生通過自學閱讀,對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教師只按教材列出的內容順序,一個一個地“講授”,那么無疑會讓學生感覺乏味,從而抑制學生的學習欲望。此時教師應通過恰當?shù)倪x擇多種課程資源[教材、參考書、學生工具書、用于培養(yǎng)技能的學具、電影、幻燈、錄音(相)帶、實物標本、照片、圖片等]來豐富課堂教學。

    總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應該致力于尋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致力于尋找一條既科學又易操作的評價方案;積極探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篇4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適合學生的根本方法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根本特點出發(fā),讓學生認真的投入到學習中來,是地理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現(xiàn)階段,很多初中地理教師都在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地理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筆者在本文中對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談了幾點思考和看法。

    一、制定良好的評價機制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就必須為學生制定一個良好的評價機制。制定良好的評價機制,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合理的評價中積極地學習,也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另一方面,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應該采取多樣性、多元性、綜合性的評價方式,還應該采用互評的評價方式與其他評價方式的有機整合。讓學生在這樣的評價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也讓教師能夠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學生,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態(tài)變化,將學生置放于一個最為有利的評價空間中。例如:教師對于學生的活動操作,可以通過密切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在評價中滲透進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掘,看學生有無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無創(chuàng)新能力。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動作的反應是否敏捷等方面的能力,通過觀察這些方面的素質,從而判斷學生的能力水平。而不是一味的用實踐的結果來判斷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評價中,學生才能健康的發(fā)展,學習的能力才能更進一步的提高。

    二、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于學習地理的情感在濃厚的興趣中有感而發(fā),那么,教學質量的提高就不再是一件難事。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清楚,任何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歸根到底都是要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服務。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從這話不難看出,在課堂上,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能夠讓學生不再覺得學習地理知識是一種負擔,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從學科的根本點出發(fā),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可以讓學生增長文化氣息,豐富知識結構,了解各方各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品位大千世界,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被這門課程所吸引,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去積極地學習地理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對不同的學生要實行個性化的教育,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多關心他們的學習,對他們要實行特殊化的教育方式,對于他們的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要充分尊重學生活潑好動的習慣,促進他們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

    三、課堂上設置新穎的新課導語

    對于初中生而言,做好課堂的巧妙導入可以吸引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好的開始時成功的一半,做好了課堂的導入,就可以將教學環(huán)境轉變?yōu)閷W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將知識點變得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驅動下有感而發(fā)。此外,在初中地理課堂上設置新穎的新課導語,可以激發(fā)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緩解學習壓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當教師在教學“中國---貴州的地勢”時,可以先給學生播放“青藏高原”、“貴州戀歌”等歌曲,先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然后告訴同學們;“歌曲中所描繪的都是美麗的大海河山,今天我就帶領同學們一起來游覽一下美麗而又偉大的文明古國。在游覽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貴州的地勢”。通過這樣的課前導入,學生就會被其中的美景所吸引,然后在進入教學中,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于該節(jié)課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教學質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方法,還要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我們都曾經是學生,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在死板的課堂氣氛中,我們都很難投入到學習中去,然而對于寬松的學習氛圍,我們都能夠認真的學習,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將學習視為一種享受。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遵循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的影響,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積極引進互動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利用活動提升學習效率、適當?shù)倪M行分層教學等方法和教學手段,并適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學生積極與教師溝通和交流知識,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課程,鼓勵學生對于不懂的問題或有質疑的地方進行提出來并組織師生之間的互相的討論。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定期進行自我反省和分析,并適當?shù)亻_展自我批評,及時找出自己在教學方法中存在著的問題,尤其是在教師在課堂上嘗試了新型的教學方法之后,就應該要在下課之后或者下課之前與學生做好交流,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教師總結出來的問題要自我反省,做好分析,促進教學有效性得到發(fā)揮,也讓新型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所幫助。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教師要從制定良好的評價機制,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課堂上設置新穎的新課導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等方面出發(fā),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梁素瓊.淺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J]. 新課程學習(中). 2011(05).

    [2]顏斌.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0(08).

    篇5

    新教程體現(xiàn)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但是近幾年來,初中地理教學仍不容樂觀,水平依然停留在低谷狀態(tài)。特別是初中地理教學的師資、課時、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上百課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仍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量算實地距離、判斷方位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梢哉f,初中地理教學是目前中學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提高學生素質,我認為應重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

    一、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不容樂觀,許多學生被動地學習地理,甚至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非地理專業(yè)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yè)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興趣是他們的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活躍的課堂氛圍是師生之間在地理學習上的共鳴,是師生雙方愉悅的教學體驗?;钴S課堂氣氛需要教師激發(fā)學生興趣,靠的是教師強大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間由于年齡的差異,教師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詼諧與幽默的語言,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tài),會使初中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學校的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花大力氣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如引入社會時事、熱點、選取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結合歷史典故、呈現(xiàn)漫畫、引入詩詞歌賦、利用游戲等問題情境,不僅能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甚至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深奧問題淺顯化,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

    三、讓學生自主學習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這種情況下,地理課也就不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要不斷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師生互動教學,改變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改變認識,將地理課堂延伸到包括網絡、社區(qū)、野外的“課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地理教師應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親歷教學過程。如,教材設計了讓學生補充地理資料,繪制簡易地圖,動手制作各種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資料等內容,教師可通過分組討論、辯論、游戲、表演等形式,讓學生自由思維,給教學保留足夠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自主學習,充分發(fā)展其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四、重視地理圖表的應用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地圖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tǒng)聯(lián)系框圖、統(tǒng)計圖表等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一個好的地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還要加強學習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教學手段。地圖教學掌握得好,可以很好地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地理知識的現(xiàn)象。

    在教學中,要通過大量的圖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與規(guī)律,形成地理知識學習的技能。如,教材中關于經緯度的定義、特點、規(guī)律的學習,就要求學生通過讀圖活動,自己歸納總結來完成。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五、向45分鐘要質量

    篇6

    21世紀是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各種競爭更加的激烈。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早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首先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參與,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都受到重視,改變以前那種因怕孩子摔跤而要牽著他走,每一步都要提醒孩子小心的方式。教師完全可以把路、方向指給學生,讓他們去走。即使這個過程他們可能要摔跤,要跌倒。那都是一個歷練,自己走積累的經驗總比教師口述的經驗來得要真實。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收集大量的信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他更多的是一個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在創(chuàng)新教育體系中,師生關系將進一步朝著“教學相長”的方向轉化和深化。當今的社會不需要溫室中培育的幼苗,她經不起社會的暴風雨。只有從小就在風雨中成長的歷經風霜雨雪的磨練,才能在21世紀的風雨中傲然挺立。實現(xiàn)強國富民的美好明天。

     2.科學合理設計課堂,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養(yǎng)成

     2.1 營造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在把握教材,引導學生,掌控課堂,循序漸進的落實好教學目標,有意識地滲透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想。并且要制定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提問,勇敢質疑,通過探索去發(fā)現(xiàn)真理,獲得知識,而不是告訴學生這是真理。大膽設想,愉快思考,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和創(chuàng)新欲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使其發(fā)展成為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與探索。

     2.2 探究性試驗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源泉

    《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fā)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了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及興奮感”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展示物理來自自然,來自生活,喚起學生對物理的親近感及濃厚的興趣;展示物理知識來自科學探究,裴炎學生循序漸進的懷疑態(tài)度和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對科學家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的景仰。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 3.在實踐中養(yǎng)成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篇7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97-01

    一、 新課改下初高中地理有效銜接的必要性

    銜接主要是指事物之間、階段之間的銜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學內容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包括教學內容的差異性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銜接點,將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很好結合,那么將很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地理主要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及他們之間聯(lián)系的學科,在教學內容上,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之間的區(qū)別主要是側重點不同,初中地理更偏向于對知識的記憶和了解,而高中地理則是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應用。所以,在新課改下,初中地理與高中地理的銜接教學成為初高中地理教師研究的重點內容。

    二、 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 初高中地理內容的差異

    教學內容上的差異是初高中地理產生脫節(jié)的重要因素。首先,初中地理在教學內容上更偏向區(qū)域地理,主要是對區(qū)域地理的環(huán)境與文化進行了解,如氣候、溫度、土壤等,在教學難度上,并沒有深層要求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新課改特別明確指出了要強化學生實踐意識,主張通過實踐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進行研究分析,要求教師能夠通過課程內容指導學生學習地理、分析地理,這使得原本認為地理很好學的學生因無法適應新的教學形式而放棄學習地理;其次,在新課程改革中,教育部門為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刪去了大量原有的地理知識,而這些地理內容正是作為初高中地理銜接的重點內容,如等高線、晝夜長短變化等,@些內容原本在初中可以滲透到,但由于教學進度的要求而被刪掉。所以,教學內容的刪減雖降低了初中地理的教學難度,同時也是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的不同

    地理課程在多數(shù)學校只設置七、八兩個年級,而且受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的影響,地理在初中一直以“小科”的形式存在,未能受到師生的重視,也使得地理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壓力。初中地理多為基礎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反復強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此外,由于多數(shù)學校會在九年級的時候進行生地結業(yè)考試,使得學生只能通過對地理知識反復背誦和記憶來獲取高分,導致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這也是學生在進入高中后無法適應地理教學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多數(shù)學校在九年級的時候中斷了地理課程,使得原本就沒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識的同學更加忘得一干二凈,但高中地理知識結構復雜,要求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能對實際問題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這也是初高中地理銜接困難的重要因素。

    三、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 更新教學觀念,注意有機融合

    多數(shù)初中地理課程只開設在七八年級,由于初中年齡較小,對地理知識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加上九年級取消了地理課程,這就使得原本模糊的記憶更加不清晰,所以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考慮高中地理的內容。如在教學過程中將高中重點內容簡單化,讓學生在初中階段就能對高中地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如在對某一區(qū)域位置、氣候、地形等地理環(huán)境進行講解時,教師除了簡單的介紹,還應進行深層次的引導,可以組織小組同學分析產生這種氣候和地形的原因,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也能讓多數(shù)學生提前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內容。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合理安排課程

    采取有效地教學方法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熟悉技巧的重要手段。在新課程改革中,已經明確提出“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導者、教師成為參與者和指導者”的建議,所以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盡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將初中地理知識和高中地理內容進行銜接。如在進行新的課程前,首先要將事先整理好的初中地理知識和學生簡單敘述幫助學生回憶起初中的地理內容,保證學生在接受新的內容時不會感到陌生;其次在課程安排上,為吸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野外地理環(huán)境觀察,讓學生將書本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四、結語

    在新課改下,地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初高中地理銜接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反思產生教學銜接脫節(jié)的原因,根據(jù)現(xiàn)存的問題和難點及時找出解決初高中地理脫節(jié)的方法和策略。在課程內容上,要及時找到初高中地理的銜接點,并針對性的采取策略進行內容的有效融合。本文重點研究了新課改下初中和高中地理產生脫節(jié)的原因和解決策略,具有一定意義。

    篇8

    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首先從我國優(yōu)越的國土條件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堅強信心,地理課中有關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要從全面深刻地認識祖國入手。只有全面認識祖國,才能更好地熱愛祖國,進而致力于建設祖國。這是地理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比比皆是,大量體現(xiàn)在闡述祖國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方面。如海陸兼?zhèn)涞牡乩砦恢?,寬廣遼闊的領土范圍,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體現(xiàn)了中國國土條件優(yōu)越的主要特征。如我在講述初二地理第一章第一節(jié)《遼闊的疆域》時,告訴學生我國三面靠陸、一面臨海的海陸條件,既豐富了我國自然條件的種類,又有利于國際交往,無論是靠陸地或海洋,我們都有優(yōu)越的條件來建設祖國。東西寬達5000千米、跨60多個經度,南北長達5500千米、跨近50緯度。不論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所處的溫度帶等看,學生對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又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立足初中地理本學科教學,注重打好“雙基”

    重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地理綜合運用能力。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jù),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結構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tǒng),能在大腦記憶系統(tǒng)中構建起“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tǒng)化;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fā),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fā)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shù)陌凳净蛱嵝眩瑫r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小,這種一反常態(tài)的現(xiàn)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好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

    立足本學科教學時,應注重夯實學生的“雙基”。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在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每一個知識點真正弄懂、吃透。要形成地理知識的系統(tǒng)網絡,綱舉目張,只有系統(tǒng)了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

    三、重點教學系統(tǒng)地理知識,適當拓寬和補充區(qū)域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運用能力,綜合分析往往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也是教學活動的重點,它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往往又融合其它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lián)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huán)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如環(huán)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huán)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綜合意識,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立足本學科,就是要按照《初中地理教學大綱》,抓好本學科的教學,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以教材的不變應萬變。

    四、加強地圖教學,掌握讀圖方法,提高讀圖能力

    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充分運用地圖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圖的教學,必將給學生留下知識的大漏洞。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關系到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也直接關系到地理綜合能力運用的高低。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加強地圖知識的教學,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提高讀圖能力。平時的教學要注重運用各種地圖,如區(qū)域圖,最重要的是正確識別圖示地區(qū)是什么地方?這就要根據(jù)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特征、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點狀地理事物的相關位置等去加以識別。教會學生一圖多思、多圖并用,圖文轉換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圖、填圖、畫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并用這些信息聯(lián)系已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提高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篇9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332-02

    初中地理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經濟現(xiàn)象的結構、相互間的聯(lián)系、空間的分布規(guī)律以及人地關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方面的知識。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多媒體課件作為地理信息傳遞的載體,可以向學生展示空間區(qū)域中分布的現(xiàn)象,這也就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調動多種感官功能,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學會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疑難問題,進而體驗成功的歡樂。

    一、化靜為動,呈現(xiàn)地理事實,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技術既可以使靜止的文本按指定的軌跡運動,又可以使靜態(tài)的圖像像動畫一樣移動;既可以變化色彩,又可以控制速度,還可以像流水般呈現(xiàn)一幅幅變幻的情境。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呈現(xiàn)地理事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例如,“四季和晝夜長短變化”這一內容,時間空間變化大,過于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用繪有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地球示意圖和繪有太陽光線、用陰影部分表示的夜半球示意圖,制成帶有flas效果的 “四季成因”教學課件,通過演示太陽直射點從北回歸線逐漸南移,讓學生觀察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由最高值逐漸變小,白天時間逐漸變短,北極圈內有極晝現(xiàn)象的范闈越來越小,而南半球正好相反;當太陽直射點繼續(xù)南移到南回歸線時,讓學生觀察北半球白晝最短,北極圈內全是極夜,南半球正好相反。這樣,將地球公轉、軌跡、方向,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四季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極晝極夜等現(xiàn)象,用flash是動畫模擬顯示在學生眼前,把難以觀察到的由于廣闊時空變化而引發(fā)的自然現(xiàn)象,變得形象、直觀,使學生印象深刻。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展探究學習。

    二、展示事物的演變過程,整合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中學生年齡尚小,空間立體感不強,很多學生對廣袤的地理空間茫然不知所措,往往由于看不清、聽不見、摸不著,而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教師講授起來也費時費力,且效果不佳。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可以形象、直觀地演示出很多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降低學習難度。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把學生帶人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地里的興趣。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揭示地理事物的演變規(guī)律,是學生難以掌握的,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把教材中煩瑣的敘述設計成課件,展示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使其具有很強的直觀性;還可以一邊演示,一邊提問,也可以多次演示,多次啟發(fā)探究。遇到地理物各要素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難點集中在一起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這類難點便可迎刃而解。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束激學生,能豐富學生的感知,幫助學生賄抽象的地理概念,既突出重點,又突破難點,優(yōu)化地理課I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中形成的教學過程結構,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知識交流的載體。為此我構建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輔以大量資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學平臺,同時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創(chuàng)設了“創(chuàng)設情境一自主學習一協(xié)作交流一意義建構一綜合評價”的教學模式,這樣知識獲取不再是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被動地聽,而是在老師的主導控制下,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探索、協(xié)作交流去獲取知識。例如,“地震”這一內容,講授時學生會聯(lián)想到“5.12汶川大地震”。他們紛紛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到這次地震發(fā)生的地點、地震產生的原因、世界上地震頻繁的地區(qū)、地震發(fā)生時應該采取的自我保護措施、地震發(fā)生后如何救助受傷人員以及如何預防地震,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把上網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和交流,加深對地震的認識,同時也學習到地震發(fā)生后應該如何救助受傷人員以及應該采取的自我保護措施。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學到了真正對生活和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四、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提高教學效益

    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而是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和作用。創(chuàng)建數(shù)字化的學習情境,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目的。從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學習興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學習興趣,這也是當前整合教學最迫切解決的兩個問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指其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個人素質的組成,培養(yǎng)起來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靠老師的多方引導、多年積累建立。如果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將使整合教學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從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學質量。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多學科相互配合,特別是信息技術課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我認為:學生要想上好信息技術整合課,首先要上好信息技術課。現(xiàn)在信息技術課程也講究學生的技能學習與其學習生活相結合。例如制作課程表、制作個人網頁等,但由于學習環(huán)境、時間等因素的制約,這些結合稍顯牽強,也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如果能加強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群策群力,設計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與各學科知識緊密聯(lián)系的課程來豈不一舉兩得。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也不是一時之功,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課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定幫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視野寬、快速進行時空交換、多種媒體給學生的視聽帶來全方位沖擊等特點,它可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導他們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讓他們在不斷地成功中獲得自信,建立對地理學科的興趣。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信息技術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主要是教師的作用被弱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情感交流被忽略,為此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能夠運用精妙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對知識進行歸納;能夠為教學、為學生設計更多精彩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案例;能夠采取多種教學模式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師與生、生與生、人與機之問的交流和諧地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服務。

    篇10

    首先,教師要確立“引導”型為主的教學模式。

    “教育”一詞的語源本來有兩層含義----引導;傳授。英文單詞“Study”原本就有學習、研究之意。但在我國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中,老師是整個教學的中心,既擔當著導演者的角色,又扮演著表演者的角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事實情況是:老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整個課堂就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根本就被當做了知識的容器,沒有發(fā)言權。老師根據(jù)自己的意志把書本知識讓學生圈圈點點,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學過程機械而又枯燥。學生只能順從、被動接受,從不敢質疑。其結果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最多只能識記或重現(xiàn)一些現(xiàn)成知R,因而根本就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創(chuàng)新。另外,傳統(tǒng)地理教育中對學生的某些不合理的統(tǒng)一要求,容易使學生形成循規(guī)蹈矩的思維模式,很難去嘗試著發(fā)表一些獨特的見解,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最后必將導致學生的從眾性,人云亦云,這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發(fā)揮是非常有害的。研究表明,從眾性是與創(chuàng)造性有負相關的人格特征之一。從眾者的智力水平低于慣于獨立思考者,在認知過程中,其思維較呆板,不具流暢性,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性。

    通過對傳統(tǒng)地理教學的反思,我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必須確立“引導”型為主的開放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陣地,教師應從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多讀有關教育創(chuàng)新的理論文章,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和途徑,打破束縛學生思想環(huán)境的禁錮,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質疑,對于不同的答案,要,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打擊、責難,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光有創(chuàng)新的熱情,沒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也不行。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核心。沒有思維的發(fā)散,就談不上思維的集中、求異和獨創(chuàng)。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應著重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極洲豐富的水資源運到沙特阿拉伯,以解決沙特缺水的問題?”、“如何開采月球上的礦產資源?”、“如何把太陽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收集起來為人類利用?”等問題,十分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訓練。

    再次,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僅憑地理教科書上的知識是很有限的,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地理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教材上呈現(xiàn)的知識,還要努力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識,鼓勵學生博覽群書,積極從網絡、報刊、雜志上學習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眼界。

    篇11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的學習和生活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改革的進程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是當前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趨勢。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多重交互、自主探索以及資源探索等優(yōu)點可以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的積極性,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探究性學習整合的重要意義

    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改革的進程中,促進信息技術與地理探究性教學工作的整合對于提升地理探究性教學的水平和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二者的相互結合是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現(xiàn)實需求。在傳統(tǒng)的初中地理信息教學工作中,由于教師受限于教學技術手段,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利用教科書、地圖等來開展教學工作,致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積極性不高,而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通過視頻、音頻、圖像等多媒體形式來呈現(xiàn)給學生,不僅豐富了教學的手段,同時還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再者,信息技術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一系列的技術手段來幫助學生學習一些比較復雜、抽象的問題,進而使得一些地理信息能夠進行有機的整合,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為容易的接受和理解相應的地理知識;最后,信息技術和地理探究性教學的整合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地理教學途徑,對于進一步完善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的教學方法,提升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的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中的應用措施

    (一)營造探究學習氛圍

    在新課程教學推進實施的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營造出和諧的探究學習氛圍,使得學生既能夠充分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同時又能夠在參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到應有的地理知識,進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質。在開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的進程中,通過合理的運用地理技術,教師可以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模式的困擾,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借助于互聯(lián)網龐大的信息資源來對需要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進而將需要開展的教學工作通過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手段來呈現(xiàn)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激發(fā)起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開展一些國內或者是世界上的著名旅游地區(qū)的探究性學習時,教師可以開展分小組學習的模式,讓每一個小組負責一定范圍之內的相關資料的查詢,同時將收集起來的資料制作成相應的展示資料。這樣通過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模式,學生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收集、總結、歸納、整合信息資料的能力,同時在參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夠進一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二)推進信息化教學開展

    在傳統(tǒng)的初中地理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采用口頭面授或者是書面作業(yè)的形式來開展教學,學生的預習以及復習工作往往也只是通過布置一些問題來進行,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了限制,而隨著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中的有效運用,同樣是在國內外著名旅游區(qū)的探究性學校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一些地理知識蘊含在圖片、視頻等一些多媒體課件中,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課程的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建立起相關的信息化學生平臺,讓學生與教師能夠實現(xiàn)實時的在線交流,進而更加方便地實現(xiàn)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指導。

    (三)實現(xiàn)有效地師生互動

    在開展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師生互動更有利于地理教學工作的開展。通過積極有效地師生互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的提升。在開展一些國內或者是世界上的著名旅游地區(qū)的地理探究性學習的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如,某旅游區(qū)的地理方面的特點,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到一些問題的討論中來,進一步活躍地理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氣氛,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與教師的有效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結語

    信息技術為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在開展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推動地理信息教學的發(fā)展。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探究性學習的氛圍,推動信息化教學的開展,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積極推進有效地師生互動的開展,進而進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廖小東.信息技術促進中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研究[J].科學咨詢,2004,(10):27.

    [2]卓惠敏.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探究性學習中的應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12):81-82.

    [3]梁曉霞.淺談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