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12:42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科研等級劃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關鍵詞 :課題分級 崗位 津補貼 動態(tài)管理
一、為什么要進行課題分級
J研究所是從事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的科研事業(yè)單位,科研人員占職工主體,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崗位績效工資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工作津貼、崗位補貼和其它津補貼五部分構成。如何做好崗位與工資“能上能下”的動態(tài)管理,以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一直是困擾研究所管理的難題。在研究所定崗定薪工作中,崗位價值評估是設計崗位序列、建立崗位發(fā)展通道、確定薪酬等級的重要工具,但對一線科研崗位很難采用全量化的崗位評估方法對崗位價值進行評估。為此,J研究所結合自身科研課題管理的實際情況,探索提出了三級課題分級辦法,嘗試將課題等級與職稱量化計分、崗位應聘條件、工作津貼等級確定、崗位補貼指標測算相掛鉤,合理拉開不同等級課題組長之間、課題組長與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目前,課題分級已應用于年度職稱量化計分、崗位及津補貼動態(tài)調整工作中,為“能上能下”的動態(tài)調整提供了有效依據。
二、如何進行課題分級
為規(guī)范課題分級,J研究所在綜合考慮課題研究水平、研究難度、任務量、經費體量以及對單位發(fā)展影響程度等因素基礎上,采用分類橫比法,制定了《關于大課題拆分子課題和確定課題等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指導具體課題等級確認工作。
1.劃分課題類別。以2014年度為例,J研究所2014年度課題覆蓋了技術攻關、工程研制、批量生產、橫向競爭等多類課題,具有多渠道和多屬性特點。為了便于管理,經過統(tǒng)計分析,將全年687個課題共劃分為11大類。
2.確定課題等級。在劃分為11大類課題的基礎上,依據《指導意見》,確定每個課題等級,初定等級后返回研究室和課題組長復核,確認無異議。對《指導意見》未覆蓋的新課題,由課題主管部門單獨組織討論確定其等級。
3.按年度核定。依據《指導意見》確認課題等級,相關方無異議后由所長批準,最后以公文形式《××年度課題手冊》,供所內部門及工作人員查詢使用。
三、課題分級如何應用
1.課題手冊作為職稱申報、認定量化計分的審核依據?!墩n題手冊》中列明了課題名稱、類別、等級、負責人、研究周期等內容。在職稱申報、認定量化計分中,所部兩級嚴格以手冊所列課題進行計分審核依據,確保量化計分的公正性。
2.擔任課題組長是應聘“高”等級崗位的條件之一。在專業(yè)技術崗位序列中,申報正高、副高、中級三個層級的“高”等級崗位(專三、專五、專八),除滿足基本任職年限條件,還要求擔任相應級別的課題組長;擔任課題骨干的,申報時任職年限須達到10年。具體條件為:申報專三崗位要求擔任一級課題組長;申報專五崗位要求擔任二級及以上課題組長,申報專八崗位要求擔任三級及以上課題組長。
3.擔任課題組長可上浮一級工作津貼。工作津貼等級確定與崗位聘任接軌,并向課題組長等崗位傾斜。一方面,只有在崗位聘任后才能兌現(xiàn)相應的工作津貼等級,不與資格掛鉤;另一方面,不同等級課題組長在任職達一定年限后,其工作津貼可高定一級。以2014年度的工作津貼動態(tài)調整為例,等級上調的131人中,有50人是由于新滿足擔任課題組長及年限條件上浮一級;等級下調的17中,有16人是由于承擔課題等級變化(等級下降或不承擔)下調一級??梢姡n題等級是工作津貼動態(tài)調整的重要依據。
4.不同等級課題組長對應不同的崗位補貼“帶寬”。在崗位補貼動態(tài)管理中,采用“總量控制、分級管理”的總體思路,將課題分級作為指標分配測算方案的重要因素,每年核定所屬單位崗位數量指標與經費指標。在測算方案中,專業(yè)技術崗位補貼同課題等級、聘任專業(yè)技術職務掛鉤,針對不同等級課題組長設計相應的崗位補貼“帶寬”。通過課題等級差異拉開崗位補貼差距,暢通了升降通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重資歷、輕崗位”的問題。以2014年度崗位補貼動態(tài)調整為例,上調322人,增幅最高達1020元/月(6個小檔);下調19人,降幅最高達630元/月(4個小檔)。
四、小結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步伐的加快,對大學城在促進“產學研”結合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升級成為大學城面臨的迫切需求。由于大部分大學城的土地已經基本出讓完畢,因此大學城整體升級所需的空間載體已經不足,需要在現(xiàn)有高校用地內進行整合挖潛。
現(xiàn)有高校由于分期實施的原因,用地情況呈現(xiàn)已建和未建兩種形態(tài)。對于未建區(qū)能不能轉化成高校升級承載空間,限制條件較多,需要進行多要素綜合分析。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作為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tǒng),對大學城整體升級所需的空間載體限制要素綜合評估,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南京市江寧大學城在整體升級中,根據各高校未建設用地具有多因素制約和不確定的特點,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建立因子模型來確定升級的可能度。建立挖掘潛力評價模型,通過這些因子的定量分析,為用地升級提供決策支持。
升級背景與升級內容界定
為進一步深化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南京市提出建設長江三角洲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和中國人才與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名城的新目標。江寧大學城作為智力資源最密集、信息交流最活躍的高校聚集區(qū),面臨著全面升級的壓力。具體升級內容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升級的實質是高校資源的深度開發(fā)
升級的目標是促進“產學研”協(xié)調發(fā)展
升級的職能只承擔與教學和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相關的內容
地塊篩選與單因子確定
根據現(xiàn)場調研和地形圖(航拍)分析,對各大高?,F(xiàn)狀未建設用地進行初步篩選,明確地塊用地范圍界限。初步篩選的地塊,僅表示地塊的瞬時建設狀態(tài),不代表地塊的長期利用情況。
高校未建設地塊升級涉及很多因素,本次規(guī)劃根據可操作性原則,選取對評價目標起主導作用的5大類因子,分別從校園規(guī)劃、用地權屬、交通條件、區(qū)位條件和產學研結合潛力進行定量分析。
影響因子判讀
根據相關分析,將每個評價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各等級中,以對地塊升級負面抑制影響力最小或正面促進影響力最大的等級分值為1,其他等級分值根據各自影響力大小減少,各等級分值分布在0—1之間,得出研究地塊在單項評價因子中的分值。
單因子分值的確定采用多專家打分求平均值的方式,盡量規(guī)避人為的主觀判斷因素,確保分值的合理性。
校園規(guī)劃功能因子
根據各大高校的規(guī)劃情況確定地塊規(guī)劃功能用途。判讀標準:根據校園規(guī)劃功能,劃分五個等級進行賦值。其中A為研發(fā)、教育培訓功能,與升級目標最為吻合;B為綠地,為高校的彈性發(fā)展空間;C為高校輔助教學設施,發(fā)展模式和選址具有一定的彈性;D為運動場,屬于高校重要的配套設施,在教學設施評估范圍;E為教學核心功能,是高校發(fā)展的基礎。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校園規(guī)劃功能因子 A 科研樓、交流中心、實訓基地等附屬教學和生產用房 0.9
B 綠地 0.8
C 室外附屬教學設施(主要為影視基地和藥用植物園) 0.7
D 運動場 0.4
E 教學樓、宿舍、實驗室、行政樓 0.2
用地權屬因子
根據高校用地權屬情況,分為已出讓和未出讓。判讀標準:根據高校用地權屬情況,劃分A、B兩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升級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其中A為未出讓地塊,B為已出讓地塊。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用地權屬因子 A 未出讓地塊 0.9
B 已出讓地塊 0.5
交通因子
交通影響因素分為臨近主干道、次干道、地鐵站500米影響范圍和高鐵站1500米影響范圍。判讀標準:根據高校用地交通情況,劃分四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挖潛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交通因子 A 緊鄰主干道;且距離地鐵口500米范圍內,距離上坊站1500米范圍內。 1.0
B 緊鄰次干道和支路;且距離地鐵口500米范圍內,距離上坊站1500米范圍內。 0.8
C 緊鄰主干道 0.7
D 緊鄰次干道 0.6
區(qū)位因子
區(qū)位因素主要分析紫金(方山)的影響。影響層次以500米和1500米范圍界定。判讀標準:根據高校區(qū)位情況,劃分三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升級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區(qū)位因子 A 距離紫金方山0-500米范圍內 1.0
B 距離紫金方山500-1500米范圍內 0.8
C 距離紫金方山大于1500米范圍 0.6
產學研潛力因子
影響產學研潛力的要素主要為高校的科研實力和研究方向。判讀標準:根據高校用地權屬情況,劃分三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升級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產學研潛力因子 A 科研實力強,且學科發(fā)展方向符合園區(qū)主導產業(yè)方向 1.0
B 科研實力一般 0.8
C 科研實力較弱 0.5
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空間分析和運算功能,綜合多種因素。計算公式如下:N=n(校園規(guī)劃功能因子)×{n(用地權屬因子)×40%+n(交通因子)×15%+n(區(qū)位因子)×15%+n(產學研潛力因子)×30%}
(注:N為最終評價數據,n1-n5為一般單項因子分值,a%-e%為單項因子權重系數。)
評價數據分值越大的地塊,可升級度就越大,反之則越小。數值大小只反映客觀對象在研究內容上的定性比較,不表示定量差額關系。
由于南廣學院發(fā)展備用地,權屬尚不屬于南廣學院,學校近期建設的可能性比較小,長期閑置會對土地資源造成浪費。規(guī)劃建議對其調整校對,提高該地塊的可升級度。神學院未建設用地雖為綠地,但神學院產學研結合度過低,并且神學院校園面積有限,需要一定的集中公共綠地。規(guī)劃建議對其調整校對,降低該地塊的可升級度。
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劃分為三個等級,其中升級度高的區(qū)域,最有可能成為高校升級的空間載體,為高?!爱a學研”結合提供空間資源,涉及10所高校的11個地塊;升級度中等的區(qū)域,作為高校“產學研”結合的空間資源有一定的阻力,可根據高校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涉及5所高校的6個地塊;升級度低的區(qū)域,應保證滿足高?;镜慕虒W功能,涉及11所高校的12個地塊。
在GIS分析基礎上,江寧大學城建立藥科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京曉莊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交通學院、江蘇海事學院六大“產學研”基地,作為大學城整體升級的載體。
結語
基于GIS的大學城升級空間載體整合研究,通過對大學城高校學科特點和科研情況的梳理,對空間資源載體的挖潛提供了一整套科學的分析方法,可以幫助決策者制定正確的發(fā)展戰(zhàn)略及規(guī)劃,指導大學城整體升級建設,特別是對用地資源緊張的地區(qū)更具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昌新等;GIS空間分析功能在城市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初探[m].科技廣場,2007年ll期
企業(yè)的財政活動貫穿于整個生產經營的全過程,資金回收風險控制即應收賬款的管理已成為控制財務風險的一個主要方面??蒲性核鳛榭萍己枯^高、產品應用領域廣泛的研究場所,近年來隨著規(guī)?;图瘓F化的進程的加快,應收賬款不斷走高,隨之帶來的經營風險越來越大,迫切地要求通過對應收賬款的分析,建立健全信用系統(tǒng),有效防范銷售與收款風險,減少呆賬、壞賬損失。
下文將圍繞有關信用管理建立的必要性、評價標準、方法流程及收款政策等方面的內容,論述科研院所將如何在實踐工作中建立健全信用管理體系,防范信用風險。
2 信用管理的迫切與重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除了依靠傳統(tǒng)的促銷手段外,建立在商業(yè)信用基礎上的賒銷已成為當代經濟的發(fā)展趨勢。賒銷的結果,雖然擴大了企業(yè)產品的銷路,增加了銷售收入,提高了企業(yè)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但是又形成了一定量的應收賬款。應收賬款是造成資金回收風險的重要方面,它雖然使企業(yè)產生利潤,但并未使企業(yè)的現(xiàn)金增加,反而會使企業(yè)運用有限的流動資金墊付未實現(xiàn)的稅費開支,加速現(xiàn)金流出,企業(yè)的賬面利潤不能轉化為實際可支配的支出,增加了企業(yè)經營風險。隨著賒銷方式的普遍運用,企業(yè)應收賬款占總資產及流動資產的比重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企業(yè)經營性資金的周轉。
盈利是企業(yè)經營的最終目標,也是企業(yè)發(fā)展壯大的基礎。要想降低應收賬款風險,加速資金周轉,企業(yè)必須加強對應收賬款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即在信用政策增加的盈利和所發(fā)生的成本之間權衡,實現(xiàn)企業(yè)價值最大化。信用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
現(xiàn)階段,不少科研院所在原有市場部單一銷售管理職能的基礎上,建立了事業(yè)部聯(lián)合市場營銷的體制。在優(yōu)化市場營銷策略,加強銷售力度,市場占用率節(jié)節(jié)攀升的同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信用管理制度,樹立起全員的信用風險管理觀念,增強信用風險防范意識。通過建立信用風險管理機制,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風險,從而達到拓展市場空間,提高市場占有率,保持科研院所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目標。
3 信用等級的劃分及評價標準、方法
3.1 科研院所信用管理制度的適用范圍應包括所本部、所全資公司和控股公司以及具有相對獨立銷售業(yè)務的事業(yè)部。
3.2 信用等級的劃分:應對所有客戶(包括大客戶)實行分級管理,可以將客戶信用等級分為 A、B、C、D 、E 五級,分別制訂不同的信用標準、信用期限、現(xiàn)金折扣和賒銷收款政策。
3.3 信用標準的確定:
①確定信用標準涉及的經濟指標: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需要考慮應收賬款的占用水平和產品銷售狀況,主要涉及合同額、銷售收入、銷售回款額等幾個經濟指標。實際操作中建議可采用銷售回款額 / 銷售收入 *100%(即銷售收現(xiàn)率)或銷售回款額 / 合同額 *100% 的數值作為參考。
②信用標準的定義及內容:信用標準即評價、證實和判斷客戶信用狀況的標準,一般包括客戶的品質、償債能力、財務能力、履約的及時性、提供的擔保等級和經濟情況等方面內容。
③信用等級的評價方法:對客戶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價時,應采用靜態(tài)與動態(tài)分析,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其中,定量分析法可采用綜合評分法和模型法。綜合評分法是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對企業(yè)評分并劃分信用等級的方法即根據上述提到的經濟指標的數值來確定。模型法則是在分析過去大量案例的基礎上建立信用等級評定模型即根據以往數年經濟指標數值分析,通過模型評出企業(yè)信用等級的方法。
4 信用等級的評價流程
①根據最近幾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平均銷售收現(xiàn)率作為評價信用等級的經濟指標。考慮到實際銷售工作中主要是賒銷,現(xiàn)銷極少,可近似用應收賬款貸方發(fā)生總額 / 應收賬款借方發(fā)生總額代替銷售收現(xiàn)率數值。數值為 90%以上定為 A 級;數值為 80% -90% 定為 B 級;數值為60% -80% 定為 C 級;數值為 40% -60% 定為 D 級;40%以下定為 E 級。
②對于中小型國有企業(yè)或民營企業(yè)這類客戶,由于經濟實力和提供擔保等級不如科研院所,除了參考銷售收現(xiàn)率外還應綜合考慮該企業(yè)的經營規(guī)模、資金周轉、財務狀況等情況確定其信用等級。
注:擔保等級有現(xiàn)金、銀行存款、銀行票據等、不動產、其它。
③由銷售經理填寫《客戶信用調查表》(見附表 1),提供客戶有關償債能力、財務能力、提供擔保品和經濟情況等信用標準的內容。具體有資本結構、銀行信用、同業(yè)評價、往來商家評價、管理水平、付款態(tài)度、資本金大小、有無倒閉傳聞等,根據上述信息綜合評價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
5 信用期限、現(xiàn)金折扣及賒銷收款政策
5.1 現(xiàn)金折扣:根據 A 、B 、C 、D 、E 五個信用等級分別確定現(xiàn)金折扣。信用越好的現(xiàn)金折扣越多,反之則越少。A級客戶可享受單價 95 折,B 級客戶可享受單價 99 折,C、D 、E 級客戶則不可享受現(xiàn)金折扣。
5.2信用期限:根據 A 、B 、C 、D 、E 五個信用等級分別加強科研院所的信用管理,促進應收賬款回收確定信用期限。信用越好的信用期限越長,反之則越短。A級客戶可設置為 2 年,B 級客戶可設置為 1年,C、D 、E 級客戶可設置為半年。
5.3 賒銷和收款:針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分別制訂相應的賒銷和收款政策。
①對于有軍品生產資質的客戶或大型國有企業(yè)客戶可允許賒銷,根據信用等級分別設定賒銷上限。例如 A級客戶軍品賒銷上限為 1500 萬元,民品賒銷上限為 500萬元;B 級客戶軍品賒銷上限為 1000 萬元,民品賒銷上限為 300 萬元;C 級客戶軍品賒銷上限為 500 萬元,民品賒銷上限為 50 萬元;D 級客戶軍品賒銷上限為 50 萬元,民品賒銷上限為 5 萬元;E 級客戶軍品賒銷上限為 5 萬元,民品無賒銷上限。在達到賒銷上限后即要求對方付款或提供擔保,否則將降低或取消賒銷條件直至停止供貨。
②對于生產民品的中小型國有企業(yè)或民營企業(yè)原則上要求實行預付款或要求全款到后再發(fā)貨。預付款的比例可根據訂貨金額的大小確定適當的比例。A 級客戶可適當允許賒銷,根據上一年訂貨合同總額確定賒銷金額,一般賒銷金額 / 年訂貨合同總額的比例≤20% ,對于新增客戶暫未設定信用等級的,要求款到發(fā)貨。
③對延遲付清貨款的客戶,視情節(jié)輕重給予信用等級的降級處理;對長期拖欠貨款的客戶授信額度為 0,要求款到發(fā)貨;對于有意拖欠貨款的客戶,必要時尋求專業(yè)追帳幫助或訴諸法律。
6 信用等級的反饋和更新
6.1 客戶信用等級的反饋:對客戶的信用等級確定后填寫《客戶信用評價表》(見附表 2),可以有選擇的在適當的時機反饋給客戶,對于大客戶可采用銷售業(yè)務人員走訪客戶或宣講會的方式親自反饋給客戶。
6.2 對客戶信用等級實行跟蹤管理和動態(tài)更新。
①銷售經理應不斷收集市場情報,發(fā)現(xiàn)客戶信用危險信號如:銷售成長趨勢突然終止;集中償債出現(xiàn)困難;大規(guī)模投資不見起色;庫存積壓十分嚴重;經營目標完成率很低;主打產品銷售大幅度滑坡,而新產品市場占有率很低或者沒有新產品面市;主管人員出現(xiàn)躲債行為;倒閉傳言非常多;財務指標惡化;高層頻繁更換;士氣低落,經常拖欠員工工資等情況。當出現(xiàn)上述信用危險信號時,銷售經理應及時向部門領導匯報以便更新客戶信用信息,調整信用政策。
②每年末根據本年度客戶的信用狀況調整客戶的信用等級與賒銷金額。
7 結束語
應收賬款的風險無處不在,加強對應收賬款的核算和管理,關系到企業(yè)的資金周轉,進而影響到企業(yè)的發(fā)展與壯大。不少科研院所通過信用體系的建立,信用政策的實施,減少了呆賬、壞賬的發(fā)生,加速了應收賬款的回收,兼顧到了市場開拓和資金周轉,促進了軍、民、貿各個產業(yè)的良性增長。
希望本文能為科研院所的財務工作者,在探尋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實踐中,在完善應收賬款財務管理機制方面有所借鑒。希望精細化財務管理的逐步深入,能促進財務管理工作更好地為科研生產服務,為早日躋身“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謝忠秋。實效營銷策劃[M ].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 S1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219-05
雷電災害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是聯(lián)合國公布的最嚴重的十大自然災害之一[1]。數據顯示,全世界每10個重大自然災害中,就有3個是直接或間接因雷電引起。據中國氣象局統(tǒng)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雷擊死亡人數近1 000人,因雷電造成的經濟損失近100億元,雷電災害已成為我國僅次于暴雨洪澇、氣象地質災害的第三大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構成嚴重威脅。年平均雷暴日是雷電防護等級劃分的最主要要素之一,事關被保護物的防雷安全,一直以來在建筑、電力、石油、電信等行業(yè)的防雷設計中非常重視。近年來,有關專家[2-4]對青海省不同時段(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建站至2013年)全省雷暴日氣候值進行初步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全省除柴達木盆地外,各氣象臺站得年平均雷暴日普遍減少,減少最多的地方可達10%以上,這勢必對雷電防護等級的劃分產生影響,在工程設計和科研等領域產生爭議。因此,該文對青海省不同時段(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建站至2013年)雷暴日氣候值對比分析研究尤為重要和迫切。
1 資料來源及方法
資料來源于青海省氣象信息中心,利用青海省50個國家站1961―2010年人工觀測雷暴日數資料,運用氣候統(tǒng)計診斷方法[5]對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61―2010年的平均雷暴日數進行統(tǒng)計。
2 統(tǒng)計分析
對青海省50個站1961―2010年雷暴日數分別按照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61―2010年50年平均值進行了統(tǒng)計,其結果見表1。
2.1 變化趨勢分析
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全省50個氣象臺站中,1961―2010年共50年間,人工觀測雷暴日數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30年平均值分別為40.9、40.0、39.3 d,省內各站人工觀測雷暴日數呈現(xiàn)降低趨勢。其中大通、湟中等34個氣象臺站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30年平均雷暴日數呈連續(xù)降低趨勢(圖1);西寧、海晏等9個站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的30年平均雷暴日數呈連續(xù)增加趨勢(圖2);都蘭縣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的30年平均雷暴日數呈先減少后增加趨勢;湟源、祁連等6個站呈先增后減趨勢(圖3)。
2.2 雷暴區(qū)劃分分析
根據《建筑物內電子信息系統(tǒng)防雷技術規(guī)范(GB50343-2012)》[6]中關于雷暴等級的劃分方法,按照雷暴日數多少將各地區(qū)劃分為少雷暴、中雷區(qū)、多雷區(qū)、強雷區(qū)。其具體劃分標準如下。少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在25 d及以下的地區(qū);中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大于25 d,不超過40 d的地區(qū);多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大于40 d,不超過90 d的地區(qū);強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超過90 d的地區(qū)。
按照上述劃分方法,根據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30年年均雷日數,青海省內各縣所屬雷區(qū)等級見表2。
通過分區(qū)發(fā)現(xiàn),自1961―2010年間,省內包括西寧、大通等站在內共有39個臺站的雷暴日數等級劃分未發(fā)生變化;而湟中、湟源、共和等11站的雷暴日數等級劃分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湟中、湟源、共和、貴德、貴南、剛察、茶卡、天峻和伍道梁共9個臺站的雷暴日數等級出現(xiàn)降低的趨勢;而海晏和甘德2站的雷暴日數等級出現(xiàn)了提升的趨勢。
2.3 年均雷暴日數變異分析
根據1961―2010年各站30年平均雷暴日數的均值及方差統(tǒng)計,各站雷暴日數的變異系數可按式(1)計算:
C.V(%)=(SD/MN)×100(1)
式(1)中,C.V為變異系數,SD為標準差,MN為平均值。
Abstract: Photovoltaic Innovation Laboratory was launche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is aimed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s’ both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acquire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build up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heck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by practice and after that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Photovoltaic Innovation Laboratory through two aspects, the hardware required and students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Photovoltaic;innovation laboratory;training mode
1引言
創(chuàng)新實驗室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場所,主要面向學生開放,學生們可以自己提出方案,自己設計研究,自行獨立的進行試驗,在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分析、判斷、綜合、推理、比較得出結論,寫出實驗總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和動力[1]。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運用已學的知識,演示實驗現(xiàn)象,由理性到感性飛躍,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還可以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更多新的問題,在已學知識基礎上去學習新的知識來解決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學生實際上經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久而久之,不僅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提高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
2光伏創(chuàng)新實驗室建設
在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實驗室的宣傳和推廣,學院每學期應安排相關講座。通過講座介紹光伏創(chuàng)新實驗室、指導教師的相關科研工作??梢蚤_展光伏專題講座,介紹光伏發(fā)電基本理論,光伏發(fā)展的歷程,光伏的應用,光伏發(fā)展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光伏發(fā)電的前景等等。多開展此類講座可以對想參加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同學產生很大的吸引力。
學院創(chuàng)新實驗室可以采用“基礎實驗室+拓展實驗室”的建設模式。
基礎實驗室作為學生實驗動手的一個基礎性平臺, 承擔學科專業(yè)的基礎實驗, 面向學科的各個方面,主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演示基礎實驗的平臺,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實驗基本功,基礎實驗室同時也提供部分深層次的研究型實驗。基礎實驗室作為實驗中心的核心部分,承擔起實驗中心運行,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實驗中心每年的工作情況都要匯總到基礎實驗室進行評估。拓展實驗室是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主要組成部分, 建設模式主要以課題, 科研型實驗為主, 將參與拓展實驗室的學生分為三個等級來管理。
2.1 入門級
發(fā)揮大學生的素質優(yōu)勢, 重點建設“光伏創(chuàng)新論壇”,充分發(fā)揮學生技術社團在宣傳推廣光伏創(chuàng)新實驗室方面的作用。此階段的基本指導方針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導,老師輔導為輔,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來完成光伏相關的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積累。二級學院應該重點建設網上“光伏創(chuàng)新論壇”, 論壇應收集入門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常見疑難問題,再根據反映的問題提供相應詳細全面的解答資料,學院應該適當安排教師答疑輔導等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措施加速學生入門的進程; 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組織“光伏愛好者協(xié)會”相關的講座,宣傳活動,校內的創(chuàng)意競賽等,以期在學生中營造濃厚的光伏創(chuàng)意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投身到光伏創(chuàng)新設計當中來。
2.2 提高級
光伏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成為本科生光伏設計的課外實踐創(chuàng)新平臺。學生如果要進入實驗室,需要遞交詳細的申請書,并且經過實驗室管理部門的篩選程序才可以進入。管理部門要根據學生提供的申請材料,劃分學生的能力等級以實現(xiàn)實驗室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較高等級者享用更多實驗室資源,同時等級較高者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比如要協(xié)助低等級、基礎薄弱的同學進行實驗和學習,承擔實驗室日常管理維護方面工作等。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建立和發(fā)展需要學院內大力資助,按照學生等級的不同,提供小額度的經費以支持學生完成光伏創(chuàng)新相關的實踐課題或者科研項目。創(chuàng)新實驗室內部會按照學生能力等級來劃分不同的工作區(qū)域,但是不會將位置固定給哪個人,資源有限的情下況,按照先到先用的原則,這樣不僅可以實現(xiàn)資源最優(yōu)化配置,也可以營造競爭的氛圍。學生等級的提升除了參考創(chuàng)新實踐成績之外, 還需參考是否承擔指導低等級同學的任務, 最終由高等級學生投票決定。
2.3專業(yè)級
創(chuàng)新實驗室應該突出電氣學科與教師的科研優(yōu)勢, 吸收優(yōu)秀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實現(xiàn)“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飛躍。經過以上兩個級別的培養(yǎng),本科生已經具備比較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動手能力,一線的教師也比較歡迎這些學生參加他們的科研項目。讓專業(yè)級的學生參與進科研項目中并承擔一定的科研工作,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學習專業(yè)知識。學院應該提供專業(yè)級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檔案,推動教師吸收本科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專業(yè)級的培養(yǎng)模式可以吸收四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實質上可以實現(xiàn)本科生導師負責制,這樣可以保證比較高的成材率??梢詫⑦M入專業(yè)級的本科生劃分為兩個研究團隊:基礎研究團隊和應用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以研究小組為單位,固定指導教師( 類似于導師帶研究生進行項目的方式) ,每個小組設組長1 名,組長負責項目的進程并負責與導師的溝通。
基礎研究團隊的課題可以進行如太陽能電池電極材料及制作工藝研究或者進行太陽能電池性能測量等工作,以此讓本科同學能夠比較感性認識光伏材料,打好專業(yè)知識基本功。
應用研究團隊主要是提出光伏技術如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出想法創(chuàng)意,并且最終以實物的形式實現(xiàn)出來。比如太陽能電池綜合利用,利用太陽能電池作為動力,完成各種實用的制作或演示裝置。如: 太陽能充電器(可安裝在背包,旅行箱外,或者可以將光伏材料折疊起來,在有陽光的地方展開為移動設備充電), 太陽能作為動力的賽車模型,太陽能+風能的風光互補模型裝置等等。
能夠進入創(chuàng)新實驗室,一般是能力較強、水平較高的本科生,他們有參與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熱情,而相關指導老師的科研團隊也有一些適合本科生做的工作,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良性互動。由于實驗室是由科研一線的老師負責,在宣傳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實驗儀器的時候可以結合老師的科研課題,這樣方便學生的光伏創(chuàng)新方向和指導老師的課題銜接起來,實際上學生已經通過創(chuàng)新實驗室進入到了科學研究當中去了。
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人員變動很大,新成員剛加入實驗室的時候,由于自身所學專業(yè)知識有限,可能會覺得老成員所做的東西比較復雜,由此可能會出現(xiàn)畏懼,不自信的心理,為了幫助入門級的同學克服這種心理,應該采取高等級成員帶低等級成員的方式。老成員在做實驗設計,調試的時候鼓勵新成員在旁觀察,學習,讓新成員身臨其境參加整個過程。要讓新成員意識到實驗過程總是會遇到新的問題,而學習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蛘呤抢铣蓡T把做好的作品,論文向新成員展示介紹,進行經驗交流,讓他們對要做的內容有一個感性認識,這樣可以激發(fā)新成員參與創(chuàng)新實驗的熱情和動力。等級高的成員在進入專業(yè)級之前,應該為低等級的小組成員留下相關的文檔和資料,使得小組的工作保持連續(xù)性,低等級的同學可以在高等級的同學基礎之上進行更加深入的工作。
創(chuàng)新實驗室也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養(yǎng)成往往需要指導老師自己對創(chuàng)新有比較成熟的認識,指導老師自身應該具備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完成創(chuàng)新設計。
3 創(chuàng)新實驗室管理模式
創(chuàng)新實驗室不是常規(guī)開放性的,進入的學生要經過相關程序的篩選審核。其管理方式采用以老成員帶新成員,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專職管理的老師主要負責實驗室的具體運作, 相關管理制度的建立實施, 主體培養(yǎng)方案的掌控。具體人員的培養(yǎng)與實驗室的日常管理, 將從參與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學生中選拔出管理小組,具體管理實驗室的安全,維護,儀器的保養(yǎng)等。
2被訪者的選取
本次調查將被訪者設定為中國(含港澳臺地區(qū))范圍內,在高?;驀⒖蒲袉挝还ぷ鳌⒙毞Q為教授(研究員)或副教授(副研究員)的GISci領域科研人員。設定職稱約束主要出于如下兩點考慮:①總體而言,具有較高職稱的科研人員具有相對較長期的科研經歷,通常更了解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的總體情況;②如果將被訪者擴大到較低職稱的科研人員或研究生,被調查的群體則可能過于龐大、且內部不同亞類間的群體規(guī)模相差過大,難以保證回收問卷的樣本代表性。進一步假設科研人員如果近年來參加了GISci領域的一些國內外主要學術會議,則說明其科研活動較活躍,更可能對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有較好的了解。據此,從2012年國內舉辦的GISci領域兩次主要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Geoinformatics國際會議和西南交通大學舉辦的“中國地理信息科學理論與方法學術年會”)的參會人員列表中選取了問卷發(fā)放對象。之后,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增補了一部分未能被上述問卷發(fā)放對象覆蓋到的主要科研單位的本領域學者,以保證問卷發(fā)放對象的單位在地域分布上盡量覆蓋全國各省、直轄市和地區(qū)。最終確定了129位問卷發(fā)放對象(其中內地87位,港澳臺共42份)。
3回收問卷的結果及分析
3.1問卷回收的基本情況于2013年7月18日以電子郵件方式逐一向被調查人發(fā)放了問卷,2個月后共計回收了37份問卷(其中內地31份,港澳臺共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28.7%。3.2調查結果逐一統(tǒng)計了調查問卷中所列出每一份期刊的非“N”級評判數,以此計算被訪者返回的該期刊評級的均值,排序得到本次所調查的期刊在我國本領域科研人員心目中的排位(表1),結果顯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簡稱《IJGIS》)在本領域無可爭議地排名第一。將所得的期刊評級序列按照2.2節(jié)所述等級劃分對應的期刊數比例進行了最終評級,結果顯示(表1):等級1(前15%)期刊為《IJGIS》等8份期刊;等級2(位于16%~50%)期刊為《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等20份期刊;等級3(位于51%~100%)期刊為《ProfessionalGeographer》等27份期刊;由于返回問卷中期刊評級均值最低者為3.18,因此沒有期刊被歸于等級4。3.3討論本次調查結果與Caron等(2008)問卷調查評級結果相比,對《IJGIS》期刊在本領域排名第一、《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RemoteSensing》屬于本領域前15%期刊的認識是一致的,但同時也有不少的差異(表1):(1)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為前15%期刊的《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LandscapeEcology》、《Computers,EnvironmentsandUrbanSystems》等5種期刊在Caron等(2008)調查結果中屬于等級2的期刊。《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期刊在Caron等(2008)調查中未予列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為前15%期刊。(2)在Caron等(2008)調查結果中顯示為前15%期刊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Computers&Geosciences》、《TransactionsinGIS》、《Geoinformatica》、《Geomatica》等5種期刊中,前4種在本次調查結果則顯示為等級2期刊,《Geomatica》在本次調查結果中歸屬于等級3的期刊。將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與ISI的SCI/SSCI期刊影響因子相比照(表1),至少有如下幾點發(fā)現(xiàn):(1)總體上,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為越高等級的期刊,越普遍地屬于SCI/SSCI期刊。前15%期刊均為SCI/SSCI期刊;等級2的20份期刊中僅有1份不是SCI/SSCI期刊;等級3的27份期刊中則有9份不是SCI/SSCI期刊。這說明目前SCI/SSCI期刊較好地覆蓋GISci領域的國際期刊。(2)SCI/SSCI期刊影響因子尚不能較好體現(xiàn)GISci領域國際學術期刊的等級。據ISI的2013年度JCR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本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IJGIS》,其最新影響因子(1.613)不但明顯低于本領域其他7份前15%期刊的影響因子,也低于本領域等級2中一半期刊的影響因子,甚至低于3種屬于本領域等級3期刊的影響因子,以5年影響因子或2011年期刊影響因子(較2012年期刊影響因子有較大差異)來衡量,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049-03
城市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以第二和第三產業(yè)活動為主的居民點。城市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在一定的區(qū)域內很多不同規(guī)模,不同職能的城市以物流、信息流、人流、商品流、資金流等方式發(fā)生經濟聯(lián)系,構成一定的城市體系。城市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是城市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其以商品和服務為交流對象,以現(xiàn)代化的交通和通訊設施為媒介,以企業(yè)為單位進行經濟的交流,最終完成城市間的經濟活動。城市發(fā)展的前途和動力就是能為別的區(qū)域或城市提品和服務。
本文以安徽省為例,依據區(qū)位商原理和城市經濟基礎理論,運用城市流分析方法,對城市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進行定量分析,與城市質量做對比分析,并根據結果進行城市綜合實力的等級劃分,以此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促進城市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城市空間聯(lián)系加強的政策實施提供基礎,促進各種經濟要素的充分、合理流動,實現(xiàn)區(qū)域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
1城市流內涵和分析模型
1.1城市流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空間流在城市密集區(qū)所發(fā)生的頻繁、雙向或多向的流動現(xiàn)象。
城市具有復雜的功能,總的來說分為外向功能和內向功能。我們主要研究其對外功能性,即輻射功能。外向功能是城市在與外界聯(lián)系中所產生的經濟活動,我們用城市流的相關指標對其外向功能進行測度,從而得出結果,進行比較。
F=N?E(1)
式中F為城市流強度,N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間單位外向功能量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可以通過從業(yè)人員的人均GDP等指標來衡量。E為城市外向功能量,也就是城市各部門外向服務能力的大小,可以通過城市各部門外向服務人員數量等指標來衡量。
城市流強度說明了城市與外界(城市或農村)聯(lián)系的數量指標,反映了區(qū)域內城市的經濟影響力強度。城市流強度高的城市對區(qū)域的經濟影響力大,城市等級高;城市流強度低的城市對區(qū)域的經濟影響力小,城市等級低。因此,城市流強度大小也就成為區(qū)域城市規(guī)模等級劃分的標準。
1.2城市流強度模型
考慮到指標選取的容易性以及代表性,選擇城市市區(qū)從業(yè)人員為城市功能量指標,則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因為全省大部分城市的服務功能局限于本身,所以選取表示i市的所有部門人口,G來表示全省j部門的從業(yè)人口,G來表示全省的從業(yè)人口。因此,i城市j部門的外向功能E:
(6)式中K為i城市外向總功能量占總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i城市總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稱之為城市流傾向度。
2 分析過程及其結果分析
2.1指標選取
考慮到綜合評價一個城市的規(guī)模等級,本文選擇交通倉儲郵電通信業(yè)、批發(fā)零售、金融業(yè)、房地產、住宿餐飲、租賃商業(yè)服務業(yè)、科研技術地質勘察、教育、文化體育娛樂、制造業(yè)和采掘業(yè)等反映商貿業(yè)、基礎設施、服務業(yè)、科教、工業(yè)等的所有18個部門的城市從業(yè)人員指標。
2.2城市流傾向度與城市流強度分析
利用上述公式(2)(3)(4)(5)計算,求出安徽省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總量、城市流傾向度、強度(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外向功能量與城市流強度相關度很大,其中淮南、淮北的對外功能量最大,主要是由于采礦業(yè)的外向功能量大和強勁拉動作用造成的。合肥、蕪湖、馬鞍山的外向功能量主要是制造業(yè),科研技術等組成的。其中,制造業(yè)是能夠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城市資源整合,信息交流,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部門之一。說明三市在安徽經濟發(fā)展聯(lián)系中的突出地位。其余很多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小于2.0,甚至小于1.0,表明對外功能不強,在整個城市體系中發(fā)揮的作用比較小。
從表中看出,城市流強度與城市的市區(qū)國民生產總值基本上呈明顯的正比關系,表明城市規(guī)模高度地依賴經濟數量;而城市流強度與城市流傾向度的比例關系不明顯,說明城市質量與城市的經濟發(fā)展質量關聯(lián)度不高??偟膩碚f,城市的對外功能服務整體上比較弱,很大程度上說明安徽省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正處在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的過渡階段,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fā)展進程中。
從表中可以看出,合肥的城市流強度遠遠大于其他城市(>160),是城市的第一等級。馬鞍山、蕪湖、淮南、淮北城市流強度比較大(80―120),為城市的第二等級。銅陵、蚌埠、安慶、宿州城市流強度比較小(25―80),為城市的第三等級。宣城,巢湖、黃山、滁州、亳州、阜陽、滁州、六安等城市流強度更小(
3.城市發(fā)展對策
在整個安徽省城市體系中,應該繼續(xù)加強以合肥為發(fā)展核心,以皖江城市帶為發(fā)展軸線,構成整個區(qū)域發(fā)展的點軸式空間結構。同時,加強合肥與淮南、淮北兩城市間的經濟合作,帶動皖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在皖江經濟帶中,蕪湖、馬鞍山一方面與合肥構成整個區(qū)域的發(fā)展三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經濟社會聯(lián)系,促進區(qū)域間要素流動,企業(yè)合作,資源共享,以安徽為長三角腹地,加快與長三角的經濟交流。
由于安徽省各城市間城市流傾向度相差不大,所以,城市規(guī)模等級高的城市,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提高城市流傾向度。合肥、蕪湖、馬鞍山等要進一步完善其綜合服務能力,大力發(fā)展批發(fā)零售、金融業(yè)、保險業(yè)等,進一步增強對外經濟的聯(lián)系;淮南、淮北可以發(fā)展煤炭深加工,延長產業(yè)鏈,同時進行工業(yè)旅游。
城市規(guī)模等級較低的城市,在提高城市流傾向度的同時,要著重提高城市經濟實力。銅陵、蚌埠、安慶、宿州等要調整產業(yè)結構,并進行結構優(yōu)化升級,同時逐步轉移部分傳統(tǒng)產業(yè)到其他地區(qū),利用外資,大力發(fā)展科技價值高、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強的產業(yè)。黃山等城市利用品牌效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大力發(fā)展旅游服務業(yè),延長服務產業(yè)鏈。第四等級的城市要提高整體經濟實力,加快經濟發(fā)展步伐,進一步加強同其他等級別城市的合作與交流,并進行合理分工,提高其外向經濟發(fā)展能力。
總之,安徽省要建立一個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部門分工合理、經濟充滿活力、網絡化經濟聯(lián)系的城市體系,使其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城市體系內各個城市的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李小建,李國平,曾剛,等.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4-188.
[2]朱英明,于念文.滬寧杭城市密集區(qū)城市流研究[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2,(1):31-33.
[3]雷菁,鄭林,陳晨.利用城市流強度劃分中心城市規(guī)模等級體系――以江西省為例[J].城市問題,2006,(1):11-15.
1 期刊的定義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11月19日在巴黎舉行的大會上通過的決議[1]中對期刊所下定義是:凡用同一標題連續(xù)不斷(無限期)定期與不定期出版,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每期均有期次編號或注明日期的稱為期刊。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期刊所下的定義是:有固定刊名,以期、卷、號或年、月為序,定期或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的印刷讀物[2]。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1988年頒布的《期刊管理暫行規(guī)定》對期刊的界定是: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xù)出版物。
從這些對期刊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構成期刊的要素有以下4個方面:①連續(xù)出版;②有一個穩(wěn)定的名稱;③每年至少出版一期,有卷、期或年、月等表示連續(xù)出版下去的序號;④由眾多作者的作品匯編而成。即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稱、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連續(xù)出版物,它的內容一般是圍繞某一主題、某一學科或某一研究對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編輯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出版。
2 關于期刊分級
國家主管部門1988年11月頒布的《期刊管理暫行規(guī)定》、1991年6年頒布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2005年10月頒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均沒有對期刊進行分級,國家新聞出版署期刊司對有關劃分期刊級別問題有如下答復:有關劃分期刊級別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較難以期刊行政“級別”的高低來劃定期刊級別的高低,新聞出版行政機關從未劃分過期刊的級別,僅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將期刊劃分為中央單位辦的和地方單位辦的 [3]。
但由于眾多部門和單位大量的職稱評定、成果鑒定、科學研究工作量計算等工作的客觀需要,我國期刊實際上又流行著形形的分級或準分級現(xiàn)象。這就造成很大矛盾,一方面是主管部門一再強調, 所有期刊沒有級別之分;另一方面是各部門和單位幾乎都在試圖或已經給期刊分級,至今相當混亂。
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我們利用關鍵詞“期刊分級”模糊查找,找到159條相關結果;以題名“期刊分級”模糊查找,找到93條相關結果。表明世界對該問題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本文對上述文章關于“期刊分級”的闡述進行總結,并對大量的政府文件和其他相關文獻進行歸納和研究。
2.1 期刊分級是現(xiàn)實的需要
戴立春等認為期刊分等級是一種客觀需求:從部門和單位來說,它們要對成果和作者的業(yè)績、水平進行評價,就必須有個量化標準[4]。因此,總希望有現(xiàn)成的“尺子”,以便于評價操作。對辦刊者和作者來說,質量較好的期刊辦刊者和水平較高的文獻作者也希望刊物分級,否則,他們的勞動成果就難于得到應有的評價。科學地評價期刊,進行分等分級,有利于鼓勵先進,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傅旭東進一步闡述了學術期刊分級的深層原因:①學術評價中存在信息不完全,面臨“工具困境”。比如,對具體學術管理機構而言,評價論文存在信息不完全,主要表現(xiàn)為學術管理機構無法依靠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對不同領域的學術論文的水平做出比較準確的認定。且學術管理機構在履行學術評價職能時,主要是通過其行政人員來操作。這些行政人員不可能是所有領域的專家,如果沒有確定的評價標準,或者缺乏其他信息來源作為補充,他們很難單獨完成評價工作,學術管理機構進行學術評價時沒有多少工具,而將學術期刊分級與論文的學術水平掛鉤,就成為學術管理機構比較理想的選擇。②追求學術評價效率。比如,要合理地評價學術論文的水平,學術管理機構必須借助更多的信息來源。但獲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必然要付出代價,很多時候這種代價是學術管理機構不愿意或是無力承擔的。因而,他們會選擇耗費人力、財力、物力少,所需時間短的方法,以提高評價效率[5]。
正確地對期刊進行分級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尹玉吉歸納出如下6點:①能為學術期刊確定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起到積極而科學的導向作用。②有利于期刊評估工作的進行。③能為學術成果的評定提供重要的依據。④為學術和技術人員的職稱評聘提供科學的依據。⑤能進一步調動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⑥有利于國家對學術期刊的管理[6]。張琳認為:學術期刊劃分級別促進了編輯部之間的優(yōu)秀稿源競爭;促進了審稿質量的提高;促進了編輯校對質量的提高[7]。邱均平等指出期刊評價是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中對項目、成果、人員、機構等評價的基礎和前提[8]。劉貴富進一步闡述了對期刊進行分級的意義在于:首先,對期刊的合理分級有利于促進我國期刊整體質量的提高。核心期刊、方陣期刊及高??蒲胁块T確定的權威期刊、重要期刊等都是我國期刊的精華,是國內名刊。它們對期刊界無疑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其次,對期刊的合理分級具有較強的參考作用:①可以為圖書情報界進行期刊采訪提供參考;②可以節(jié)省讀者閱讀資料的時間,也有利于讀者結合自身科研能力有選擇地進行投稿;③可以為新聞出版部門對期刊的科學管理提供參考;④可以為科研管理部門進行學術論文評價提供參考[9]。蔡麗珠、汪若潔在《試論我國科技期刊的級別及其影響》的文章中闡述了期刊分級的5個作用[10]。
此外,還有很多的研究對此進行了闡述,但內容基本可用上述觀點歸納之。
2.2 主管部門對期刊分級的實際作為
2.2.1 國家新聞出版等管理部門對期刊分級的闡述和組織的活動 早在1996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期刊司就“劃分期刊級別問題”進行了如下解釋和答復:期刊級別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較難以期刊行政“級別”的高低來劃定期刊級別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級別高的期刊,其所刊登的文章總體質量就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級別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質量都低。據此,新聞出版行政機關從未劃分過期刊的級別,僅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將期刊劃分為中央單位辦的和地方單位辦的。獲得國內統(tǒng)一刊號的期刊,均為正式出版物。此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又多次強調:從未就學術水平的高低為期刊劃分過級別。
但基于加強管理、提高期刊質量、促進期刊事業(yè)發(fā)展的目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又曾做過一些規(guī)定,舉辦過一些全國優(yōu)秀期刊評比評獎工作。而這些規(guī)定和評比、評獎工作又在一定意義上被“民間”解讀成了對期刊的準分級。
全國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根據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第6條規(guī)定,根據主管部門的不同,分為全國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兩類。全國性期刊是指國務院所屬各部門、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管(辦)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各委辦廳局主管(辦)的期刊。
期刊評比。①1992年,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總署聯(lián)合進行過全國優(yōu)秀科技期刊評比活動,從全國3 500種科技期刊中評比出351種優(yōu)秀期刊,其中一等獎50種,二等獎100種,三等獎201種。②1997年底,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指導與組織下,進行了“首屆全國百家重點社會科學期刊”(也稱“百刊工程”)的評比工作,并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進行了第二屆“全國百家重點社會科學期刊”的評比工作,規(guī)定此后“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每兩年一屆。③在第二屆“全國百家重點社會科學期刊”評比的同時,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科技部又共同評出了首屆“國家期刊獎”,其中“社科類”期刊49種,“科技類”期刊64種,還分別評出“提名獎”若干,這被認定為國家級政府獎勵 [11];2003年1月又進行了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的評比,規(guī)定此后“國家期刊獎”每兩年一屆。
“中國期刊方陣”期刊?!爸袊诳疥嚒笔切侣劤霭媸饘嵤┑囊豁椕ㄔO工程?!爸袊诳疥嚒狈譃?個層面:①為“雙效”期刊,共1 154種。這一層面的期刊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期刊,是方陣的基礎。②為“雙百”期刊,共192種。這些期刊是從兩年一屆的“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中產生的,充滿活力和競爭力,是中國期刊方陣的中堅。③為“雙獎”期刊,共107種。這些期刊是獲“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的期刊,基本上是大刊名刊,具有較強的自我擴張能力,它們已經是國內的名牌期刊。④為“雙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期刊,共65種。這一層面是方陣的最高層面和核心,也是我國期刊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創(chuàng)建世界名牌期刊的基礎。這一層面的期刊是在中央宣傳部的領導下,由新聞出版總署會同科技部共同負責,重點進行建設,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這一部分的調控力度和優(yōu)惠政策的扶持?!爸袊诳疥嚒笨陀^上形成了一個由低到高、金字塔型的期刊分級結構。
2.2.2 省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對期刊分級的實踐 一些省級新聞出版部門把本地所屬期刊分為省一級、省二級、省三級。這種提法來源于山西、吉林、河南、江蘇等省進行期刊評審的實踐。具體方法按照政治、業(yè)務、編輯、出版、效益、管理6個方面將期刊的等級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一級期刊要求必須為各類期刊中辦得好、可以起到表率作用的期刊;二級期刊則為中間部分,期刊的各方面質量尚可,但還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差距;三級期刊則在某一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明顯需要改進的問題[12]。
2.3 其他行政部門及學術界對期刊分級的闡述、組織的相關活動和研究
2.3.1 其他行政部門對期刊的評比和分級規(guī)定
1994年國家科委制訂和頒布了《科技期刊質量要求及評估標準》。
1995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共收443種期刊。
教育部于2004年3月2日,委托“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開展全國高校優(yōu)秀科技期刊、優(yōu)秀編輯工作者、優(yōu)秀編輯學論著(簡稱“三優(yōu)”)評比活動,評委會對全國800多家高校科技期刊申報參評的近500種各類期刊進行評審。評委們按“國家期刊獎”評比標準,對申報參評材料進行客觀、公平、公正的打分,并以總得分排序,評出A類期刊(教育部重點院校),B類期刊(一般院校),C類期刊(高職高專院校)和D類期刊(技術類、少數民族文類、英文類)共60種為“一等獎” [13]。
教育部科技司分別于2006年、2008年組織開展 “首屆中國高校精品•優(yōu)秀•特色科技期刊獎”和 “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優(yōu)秀•特色科技期刊獎”評比活動。在“首屆中國高校精品•優(yōu)秀•特色科技期刊獎”評比活動中參加精品和優(yōu)秀科技期刊評比的期刊共344種,評出中文精品科技期刊47種、英文精品科技期刊5種;評出優(yōu)秀科技期刊98種;評出特色科技期刊獎100種 [14]?!暗诙弥袊咝>?#8226;優(yōu)秀•特色科技期刊獎”評比活動對453種期刊在學術、評價數據、編校質量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評審,共評出精品科技期刊76種,優(yōu)秀科技期刊118種,特色期刊53種 [15]。
2.3.2 學術界對期刊分級的研究與闡述
蘭州大學1988年仿照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期刊引文報告”的方法,選定以中國出版的學術水平最高的10種自然科學期刊為依據,用各刊所載論文的參考文獻,編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編印成冊,名為《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并從中選出104種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這是中國第一個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較具權威性和學術影響的“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 [5]。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主持。課題組通過對大規(guī)模的文獻計量統(tǒng)計和定量評價后,請學科專家對定量評價結果進行了定性評審。核心期刊的確定雖然不是政府行為,但卻以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得到了圖書情報界、科研管理部門和作者、讀者的廣泛認可 [16] 。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教育部重點社科項目研究成果。該索引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研制,是我國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統(tǒng)計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不僅為社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最前沿的動態(tài)信息,還為社會科學研究管理者制定社會科學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科技政策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 [17]。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又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礎上完成的一項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國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數據庫和其他大型文獻數據庫作為統(tǒng)計數據庫源,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綜合統(tǒng)計分析,邀請各學科權威專家進行評審,力求客觀地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它收錄了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使用率和學術水平均居前列的權威期刊和優(yōu)秀期刊。適用于期刊部門、科研管理部門和圖書資訊部門的選刊工作以及為讀者、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推薦各學科使用率和影響力較高的學術期刊 [18]。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制,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數學、物理、化學、地學、天文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yī)學、工程技術、環(huán)境科學、管理學等領域中國出版的中、英文優(yōu)秀期刊996種,其中核心庫收錄期刊645種。利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可以檢索到個人的情況、個人論著被引用情況、機構及被引用情況、專利和其他非正式出版物被引用情況、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開放實驗室和被引用情況 [19]。
《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國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的模式創(chuàng)建,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結合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選擇了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資助論文比例等10余種期刊評價指標,確定了在中國出版的1 405種科技期刊作為統(tǒng)計源期刊 [20]。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信息系統(tǒng)。2008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在定期連續(xù)研發(fā)和出版“中國大學學科專業(yè)評價報告”、“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和“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報告”這三者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有40多人參加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課題組”,歷時一年多完成了《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報告――RCCSE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在分一級學科和學報類型的學術期刊評價中,按照集中與離散分布規(guī)律,對各期刊的綜合評價得分排序并依次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A+、A、B+、B、C,其中: A+等為權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A等為核心期刊,占各學科或各類期刊總數的15%,即排在6%-20%的期刊;B+等為準核心期刊,占期刊總數的30%,即排在21%-50%的期刊;B等為一般期刊,占總數的30%,即排在51%-80%的期刊;C等為較差期刊,占總數的20%,即排在81%-100%的期刊[21]。中國學術期刊評價信息系統(tǒng),綜合了影響因子、他引率、被引率、被摘率、基金論文比、web即年下載率、外文引文率、主要數據庫和文摘期刊收錄率等幾項主要依據。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編委會與中國科學文獻計量中心確定350種學術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900種人文社科類期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5]。
2001年底,陳圖文等撰文把期刊等級劃分為8個等級:①被美國SCI收錄的期刊是1級期刊;②被EI、ISTP、SSCI、A&HCI收錄的是2級期刊;③被CA、SA、前蘇聯(lián)《文摘雜志》、日本《科學技術文獻快報》等收錄的是3級期刊;④在國內以英文出版的期刊是4級期刊;⑤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是5級期刊;⑥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期刊是6級期刊;⑦省級期刊是7級期刊;⑧市級期刊、論文集以及增刊是8級期刊 [22]。
以上是關于我國期刊分級最重要的一些實踐。
2.3.3 高??蒲泄芾聿块T的認定 一些高??蒲泄芾聿块T將期刊分為綜合權威期刊、學科權威期刊、學科重要期刊、學科核心期刊、省級期刊5級。一般做法是:對于理工科類期刊,同時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來源期刊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權威期刊,被以上三種中任意二種同時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重要期刊,被以上三種中任意一種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核心期刊;對于人文社科期刊,同時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權威期刊,被其中任意二種同時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重要期刊,被任意一種收錄的期刊認定為核心期刊。這種認定方法簡明實用,操作方便,既考慮了學術界對期刊分級的研究成果,又考慮了期刊主辦部門的學術聲譽、學術地位,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應用較廣[7]。
2.4 期刊分級的方法和依據以及對期刊分級的若干意見
2.4.1 期刊分級的方法和依據 對我們搜集的近200份文獻的歸納表明,絕大部分認為期刊質量客觀上有高有低,等級是實際存在的,應該分級。討論和分歧較多的是如何進行分級?如何正確評價學術性期刊的學術水平?以及期刊的級別劃分依據是什么?
1996年于鳴鏑撰文提出:①依據期刊主管單位劃分期刊等級;②依據期刊出版形式劃分期刊等級;③依據期刊在學術上的重要程度劃分期刊等級(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④依據期刊質量的綜合指標劃分期刊等級(即6項標準:政治標準、業(yè)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發(fā)行標準和管理標準) [23]。但如何才能實現(xiàn)“劃分期刊等級”的可操作,作者并沒有展開。
汪繼南、張麗霞在《論期刊等級劃分》中歸納了幾種期刊劃分的方法:①按期刊的主管部門分級;②按期刊是否公開出版分級;③以期刊質量分級,并認為,按“以質量分級是較為科學、合理的分級方法,是最有學術價值的一種分級”[24]。但“期刊質量”又如何界定呢?作者并沒有給出。
尹玉吉、李金梅提出:學術期刊的分級依據應主要從學術期刊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兩個方面來掌握和考察,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學術期刊主辦單位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其主辦的學術期刊水平和檔次;②學術期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低,也是確立學術期刊學術水平和級別的客觀依據;③培養(yǎng)人才的情況;④學術期刊發(fā)行量的大?。虎輰W術期刊裝幀、編排、校對、印刷質量問題;⑥學術期刊創(chuàng)辦歷史的長短;⑦學術期刊的轉載率;⑧就目前來看,應該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以及他們聯(lián)合組織的學術期刊評比是比較全面、客觀的,更具有權威性[25]??梢哉f尹玉吉和李金梅的觀點有較大進步。
崔國平認為,決定期刊級別的因素取決于以下11個方面:①學術技術水平;②轉載收錄率;③權威評價分值;④印刷效果分值;⑤裁切裝訂質量分值;⑥技術加工水平;⑦錯字率;⑧編排規(guī)范程度;⑨辦刊基本條件完善程度;⑩規(guī)章制度健全程度;11出版秩序合格率。并提出一級(或者稱“優(yōu)秀”)占25%,二級(良好)占50%,三級(合格)占25%,評比結果應該是 “橄欖型”的,即兩頭小,中間大[26]。應該說直到崔國平,在期刊級別劃分依據問題上,才有了定量的傾向。
尹玉吉在《關于學術期刊分級問題的全方位考察》中說:在分析、解剖了國內論者們的觀點后,我們認為,對中國的學術期刊進行分級管理,在標準和依據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應當全方位地進行綜合考察。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因素:①各級科研基金課題在學術期刊中的數量和比重;②影響因子的高低;③二次文獻轉載率;④獲得各級政府科學研究成果獎勵的情況;⑤主辦單位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地位;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低;⑦人才培養(yǎng)情況;⑧發(fā)行量;⑨編排、校對、裝幀與印刷質量;⑩學術期刊歷史的長短。他還建議:與西方比,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學術期刊起步晚,目前還基本處于“無序”狀態(tài),更沒有“走出去”的,為此,政府的適度干預、權威機構的介入,對學術期刊進行優(yōu)劣界定,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的研究和實踐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還不盡如人意[5]??梢哉f尹玉吉在綜合和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對期刊劃分等級依據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
邱均平、李愛群和舒明全[21]在《中國學術期刊分類分等級評價的實證研究》一文中指出,評價期刊的標準主要是看期刊的質量和作用。他們選用的6個指標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期刊學術影響力有關,這些指標是:基金論文比、期刊被引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web即年下載率和二次文獻轉載量。筆者認為,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將web即年下載率考慮為期刊分級的影響因素之一,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問題。
2009年3月,何俊、蔡蓉華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評出的》一文中提到,《總覽》2008版共采用了9個評價指標: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響因子、獲獎或被重要檢索系統(tǒng)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27]。除了這些定量評價方式以外,《總覽》2008年版還結合了分學科評價和定性評價。而且其中核心區(qū)評價數據量占全部數據量之比平均為0.3335,其大小基本符合布拉德福三分區(qū),說明各學科核心期刊數量是基本合適的。
確定學術期刊分級的依據是做好學術期刊分級工作的基礎??梢钥闯?,在期刊級別劃分依據問題上,研究越來越趨向于全面、可行和定量化。
2.4.2 對期刊分級的若干意見
尹玉吉、李金梅在《關于學術期刊分級的兩個問題》中提出:并非在確定了學術期刊的分級依據之后就能確定出學術期刊的級別來,這里還有個如何掌握的問題,即方法問題[25]。例如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注重學術創(chuàng)新程度的前提下,還應該特別注意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以及政治路線問題;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則更應將注意力放在學術創(chuàng)新上,放在生產、技術、基礎科學等問題的解決與闡釋上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按照宏觀與微觀、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內容與形式等方面分門別類,然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通過加權平均的辦法算出每一種學術期刊的得分來。另外,以往國家各部門、各系統(tǒng)、各地區(qū)開展的多次期刊評估,取得了不少經驗,期刊分級工作中可以借鑒和參考。我們認為在學術期刊級別評比中,各地、各系統(tǒng)均發(fā)現(xiàn)了不少學術期刊具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即獨具特色的欄目,這方面的學術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國內甚至國際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統(tǒng)、各地區(qū)的某一方面的專家的學術成果就是這種“拳頭產品”。這種情況在評比中應加以保護和考慮。
戴立春等在《略論科技期刊的分級》中也給出了他們的觀點:對所有科技期刊以某幾項指標如引用率、數據庫收錄率等來統(tǒng)一劃定等級,并不能全面反映學術性期刊學術水平的高低[3]。例如:不同學科、專業(yè)性質的期刊,范圍和特點各異。不同學科、專業(yè)期刊基數差別很大。有些學科、專業(yè)的期刊數量很少,引用量相對較大;反之,期刊多的學科、專業(yè),引用量則較小。有些專業(yè)讀者群較小,論文水平再高,引用的總量還是較少的。專業(yè)性較強的期刊,讀者面相對集中,同專業(yè)的讀者、作者首選本專業(yè)期刊,引用率自然較高,而綜合性學術期刊,讀者則比較分散。應用性學術期刊,引用率相對較高,而理論性較強、水平較高的期刊,往往因為曲高和寡,引用率反而不高。發(fā)行范圍的不同,對期刊的引用率和數據庫收錄率也有直接的影響。有些學術期刊因保密需要,不能對國外發(fā)行,水平再高的論文,也不會為國外數據庫收錄。對以上這些因素不加以綜合考慮,評判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就很難說是公平合理的。其次,一個課題組和有限范圍內少數專業(yè)人員的研究與鑒定,遠遠不能解決如此復雜的問題。這種評判定級,離開政府部門有計劃、有組織的部署和領導,離開各系統(tǒng)、部門、領域和有關方面有代表性的專家的支持和參與,是無法形成權威的。第三,從數量上說,在尚未制訂出科學、合理、嚴密的客觀評判標準和切實可行的實際操作方案以前,高等級的學術期刊(如核心期刊)的數量越多,就越容易出現(xiàn)不公平,從而產生較大的偏差。
錢榮貴認為,核心期刊研究似乎是一個怪圈和陷阱,我國的學術期刊,不論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還是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其評價體系都需要重新構建,我國的論文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也需要變革,核心期刊的功能應該回歸本原[28]。
李力民、翁貞林也曾指出,核心期刊研究及其成果,對于期刊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作者的論文成果和期刊評估有一定參考價值[29]。但由于各種核心期刊研究方法及其結果不盡相同,各家期刊就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對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課題予以肯定,竭力宣揚,并在期刊封面上顯著標示;未上榜者對研究課題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提出質疑,憤憤不平。作者感到迷茫,科技管理者感到無所適從。由于學術期刊分級的復雜性,僅以某幾項指標,如引用率、數據庫收錄率等統(tǒng)一劃定等級,往往以偏概全,不夠科學。研究工作雖有意義,但其結果仍需要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
2.5 歸納總結――為何期刊分級在普遍的質疑和反對中得到推廣
2.5.1 應用的客觀需要 實際上,推動學術期刊分級的最主要力量是眾多學術管理機構和基層單位人事部門的實際應用,因此,期刊分級是一種工作上的客觀需要,學術管理部門和基層單位對學術期刊分級有著強烈的要求。
2.5.2 期刊水平差異的客觀存在 戴立春等在《略論科技期刊的分級》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就期刊本身來說,由于各種期刊辦刊宗旨、辦刊條件、作者群和讀者群的不同,也由于編輯出版者的情況各異等眾多因素的制約,期刊的質量、水平和在國內外的影響有高有低,有大有小,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4]。不管你分不分,它們實際上是存在著等級差異的。人們心目中存在級別的概念是自然的。這就像任何產品都有一級品、二級品之分一樣,只不過后者相對易于量化定級罷了。可見,期刊分級的基礎是期刊的水平在客觀上確實存在差異。
2.5.3 學術期刊分級有一定的可信度 學術管理機構和基層單位人事部門利用上述研究成果作為參考對期刊進行認定,有一定的可信度。比如一些高??蒲泄芾聿块T將期刊分為學科權威期刊、學科重要期刊、學科核心期刊、省級期刊來進行論文水平的界定,大家的意見不是太大。
但筆者認為,“意見不是太大”并不意味著合理。關于期刊的分級,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摸索,應該綜合考慮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因素,提出一個合理而有效的評價模式。
戴立春等也認為:對學術期刊劃分等級,實際上是對科技人員智力成果的評價。這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評價恰當,引導公平競爭,不僅會大大促進我國科技期刊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期刊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將促進整個科學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反之,則會帶來許多副作用。其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評價學術性期刊的學術水平,對學術性期刊劃分等級的復雜性也就在這里。他認為關于科技期刊分級問題,可以概括為如下4點:①期刊質量有高有低,等級是實際存在的;②給科技期刊特別是學術性期刊分等定級比較困難,國家從未給刊物劃分過等級;③各部門、單位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對科技期刊的質量和水平進行科學評價;④社會上流傳和實行的期刊分級不盡合理,缺乏權威性,但實際上卻在不小的范圍內被當作政策來執(zhí)行。這是影響較大的、帶有全局性的重要問題,應當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盡快采取相應對策[4]。
3 對期刊分類分級問題的審視
期刊分類分級特別是學術期刊的分級別問題,歷來是學術成果鑒定、職稱評聘、期刊評估等一系列問題所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期刊分級有很大的需求,大家一直在使用一些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又無正式可靠的依據和官方權威規(guī)定。于是,有人認可,有人反對,沸沸揚揚,無所適從,這一現(xiàn)象是由于客觀需要與管理滯后的矛盾造成的。
梁緒敏、尹玉吉在《論我國學術期刊的分級》中提到:因為決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復雜的,既有主觀的又有客觀的,既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又有偶然性的人為因素,由此導致那些被認為是著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論文,而那些所謂無名的期刊卻常發(fā)表令人拍案叫絕的高質量論文[30]。所以,對期刊進行準確的分級,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1994年國家科委指出:學術期刊分級工作“很有必要做,但這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設機構,目前條件尚不完全具備,國家科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著手進行準備”[31]。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國家科委沒有開展這項工作。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2002年曾指出:“迄今為止,我國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尚未從各類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這一角度制定過標準,因為衡量學科眾多的學術期刊的學術水準是一件非常復雜、難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可以簡單地作出評價的” [32]。
然而,客觀現(xiàn)實不允許目前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因為這牽涉到大量的職稱評定、成果鑒定、科學研究工作量計算等。大批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確定了期刊的級別??梢?,期刊分級,尤其是學術類期刊分級是一項十分重要、十分緊迫的任務。但目前大家對期刊級別的劃分五花八門,正如張琳所指出:目前期刊劃分的特點是重數量,輕質量;重刊物,輕論文本身;人為分級多,互相認可少;評價短期行為多,注重長遠效應的少[7]。
以無根據的或不準確的分級標準劃定刊物等級,并進而以此判定其所刊載的論文水平的高低,作為科技人員評定職稱的依據,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影響。
我們認為:雖然期刊分級的難度和工作量都很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有很多困難,一些質疑期刊分級的學者的某些觀點也不缺乏真知灼見,但是,當他們面對廣大基層單位的實際需求時就顯得十分蒼白,以至于根本沒有說服力。畢竟,客觀需要才是硬道理。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也表明:真正能產生廣泛影響、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果,大都是旨在滿足現(xiàn)實需求、最能捕捉并解決現(xiàn)實中的重大問題的。因此,探究旨在改變當前混沌狀況、妥善解決當前面臨的難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卓有成效地尋找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不僅必要而且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此問題在近十年間的探討并無多大進展,反映了管理嚴重滯后社會實踐的現(xiàn)實。目前,迫切需要對這一問題制定相應的原則和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推進學術期刊的級別劃分。由于期刊的分級目前還是一個處在熱研中的題目,開展這方面研究的人員、機構多,又各自為政,而不同的評價目的、評價體系產生了眾多的評價結果,況且,從評定組織程序上來說,對于如此重大和復雜問題的解決,一個課題組和有限范圍內專業(yè)人員的研究和鑒定,其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項工作的開展,政府適度干預、權威機構介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國特色的國情下,為確保其權威性和科學性,很有必要。
本文希望通過對目前期刊分級的總結和評述,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給政策制定部門帶來的困擾和誤導,為今后的政策建設提供更多的實證依據。同時,也為科研學術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人事部門解決當前面對的、現(xiàn)實的成果認定問題提供思路,對學術評價和科研管理起到一定的實際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范軍.試論期刊刊名的虛與實.出版科學,2001(4):32-34.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234.
[3] 學術期刊的級別如何確定――新聞出版總署報紙期刊出版司關于學術期刊有關問題的答復.[2010-07-21].
.
[4] 戴立春,吳瑞芳.略論科技期刊的分級.編輯學,2000,12(3):143-145.
[5] 傅旭東.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分級.科技與出版,2005(6):26-27.
[6] 尹玉吉.關于學術期刊分級問題的全方位考察.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2):75-85.
[7] 張琳. 當前學術評價機制對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影響.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1):122-125.
[8] 邱均平,李愛群,周明華,等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的特色、做法與結果分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64-69.
[9] 劉貴富.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對中文期刊的分級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07(5):60-62.
[10] 蔡麗珠,汪若潔.試論我國科技期刊的級別及其影響.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12) :137-140.
[11] 國家期刊獎評獎委員會公告.新聞出版報,1999-12-03.
[12] 宋梅.關于期刊分級的理論與實踐.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94-95.
[13] 關于公布2004年全國高校優(yōu)秀科技期刊評比結果的通知.[2010-07-21].dost.moe.省略/.
[14] 關于公布“首屆中國高校精品•優(yōu)秀•特色科技期刊”評比結果的通知.[2010-07-21].dost.moe.省略/.
[15] 關于公布“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優(yōu)秀•特色科技期刊”評比結果的通知.[2008-11-28].dost.moe.省略/
[16] 李力民,翁貞林.期刊“級別”問題與對策.編輯之友,2002(6):44-45.
[17]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0-07-21].省略.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文獻計量學研究室.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0-07-21].sdb.csdl.省略/cscd.jsp.
[20]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目錄.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21] 陳圖文,余順得,王淑華.論期刊等級的劃分標準與論文質量的考核.情報雜志,2001(11):73-74.
[22] 邱均平,李愛群,舒明全.中國學術期刊分類分等級評價的實證研究. 中國出版,2009(4):38-42.
[23] 于鳴鏑.試論期刊等級.晉圖學刊,1996(2):36-39.
[24] 汪繼南,張麗霞.論期刊等級劃分.情報資料工作,2001(4):54-57.
[25] 尹玉吉,李金梅.關于學術期刊分級的兩個問題.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85-86.
[26] 崔國平.也談學術期刊的分級問題.編輯學報,2000(1):41-42.
[27] 何俊,蔡蓉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評出的.中國出版,2009(7):19-24.
[28] 錢榮貴.“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29] 李力民,翁貞林. 期刊“級別”問題與對策. 編輯之友,2002(6):44-45.
[30] 梁緒敏,尹玉吉.論我國學術期刊的分級.科技與出版,2008(11):59-61.
[31] 國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處.科技期刊無級別之分.健康報,1994-02-01.
[32] 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關于學術期刊有關問題的答復.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10-01.
[作者簡介] 吳紅光,男,1961年生,副教授,館長,16篇。
王林霞,女,1982年生,館員。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measures for the university function management sector based on process management philosophy
【Abstract】First, it is analyzed of the basic ideas of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he current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s of our high colleges. Then the paper aims to take advantage of process management idea to optimize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sector management work,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five areas were presented: adopting the service customer attitude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cancel bureaucracy of management sector, and to establish“one-stop” services; to develop management services information; to divest and socialize of other non-core management process ou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to decentralize the relevant commission to professional school(department).
【Key words】Process management; Function management sector; Process optimization; “One-stop” services
1 流程管理基本思想
2 當前高校職能科層制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目前以教育事業(yè)單位作為社會角色,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地推行了政府行政職能化的組織結構的原則和形態(tài),參照行政職能體制來建立和運行大學,使大學組織結構在運行上類似于政府機構行政職能運行的制度,在工作運行中主要表現(xiàn)為行政職能管理為主的體制。從高校內部組織的縱向運行關系可以看出,校、部門、院、系及至教研室不僅僅逐漸演化為行政等級機構,而且變成了等級式的行政領導關系;從橫向運行關系來看,本該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職能部門或服務部門,由于這些職能部門一定程度上掌握著教學、科研資源的權力,致使教學、科研人員對于學術的忠誠改為不得不屈服于行政權力所帶來的控制,從而導致職能部門管理權力的行政泛化現(xiàn)象。
我國目前高校的運行管理體制就有科層管理模式的許多特征:嚴格的分工、規(guī)定的明確職責權力等級、有規(guī)章條例約束、要求個人服從于中心工作(即非人格化)等。高校的這種科層制管理模式也與科層等級體制一樣有優(yōu)越的方面,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
2.1 明確分工的部門與界限相對模糊的工作之間的矛盾
在高校工作中,各工作部門的劃分是較明確的,不過某一項工作所需的活動劃分則相對模糊,很難有絕對的界限。這種相對模糊的工作劃分就要求各工作執(zhí)行部門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若各部門強調明確分工和本身的職責權限而沒有應有的合作協(xié)調,則容易出現(xiàn)推諉和扯皮現(xiàn)象。
2.2 “官本位”思想盛行
科層體制中強調職權等級的行政權力。金字塔分布的等級層次,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等級體制是可以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穩(wěn)運行,但這種注重職級權威的體制,實則體現(xiàn)出了等級權威和行政權力衍生出的各種權力、經濟利益,從而容易將組織人員的關注吸引到上級職級權力,從而就將對事負責、對工作負責的工作重心轉向對上級負責、對領導負責上,以致“官本位”思想在高校的盛行。
2.3 規(guī)章制度和各崗位職責等機械式的管理,限制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當前高校行政職能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依靠詳細的規(guī)章和細化的職責來管理組織內成員的工作行為,從而完成本職工作。機械式的管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加強工作秩序,促進管理和工作效率,保障指令暢通和快速落實。但由于工作人員自覺不自覺的服從組織職級權力和已定規(guī)章制度,將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從長遠上抑制了高校的組織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3 基于流程管理的職能部門管理優(yōu)化設想
按照業(yè)務流程的功能及其在企業(yè)組織中的作用,可以將業(yè)務流程分為三類:戰(zhàn)略流程、經營流程和管理流程。戰(zhàn)略流程(Strategic Process)是指規(guī)劃和開拓組織未來的流程。經營流程(Operational Process)是指那些使用資源產生企業(yè)結果的流程。管理流程(Managerial Process)是指為戰(zhàn)略流程和經營流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的過程。
圖1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yè)業(yè)務流程和高校工作流程
圖2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高校工作流程詳圖
3.1 服務觀念,以學生和二級學院教師為顧客
“官本位”思想與行政權威使目前我國高校管理“行政化”的思想盛行,消除高校的“官本位”迫在眉睫。倡導高校教師追求高深學識、探求科學知識,引導高校教師將其主要精力用于追求學術知識和學術權力上,而不是追求行政權力和權威,要使教師意識到行政權力是服務于學術權力的。要弱化高校行政管理體系,倡導服務意識與服務行為,使職能管理從為少數上級領導服務轉變?yōu)閺V大教師和學生服務、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需求意識和服務思想是現(xiàn)代企業(yè)市場競爭和企業(yè)發(fā)展的生命線,同樣也是現(xiàn)代高校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線。所以,樹立服務觀念是高校管理改革和流程優(yōu)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流程管理思想強調面向顧客,以顧客為中心,提供直達顧客的服務,學校的管理流程優(yōu)化也是如此。轉變到“服務導向”,為廣大師生服務,對廣大師生的需求給予及時而有效的服務回應,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給予充分的服務,職能部門的終極目標和根本任務是為提高高校教師 素質和高校學生的多方面、全方位教育發(fā)展。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其本質是服務,其最終目的是為廣大師生創(chuàng)造一種好的教與學及科研的發(fā)展環(huán)境。管理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是現(xiàn)代高校管理的藝術體現(xiàn)。“服務觀念”的高校職能管理,要求行政職能管理者由原來的控制者,轉變?yōu)榉照吆椭握摺?/p>
3.2 取消科室,建立流程管理“一站式”服務
高校管理流程的改進,需要有相應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體系。建立流程型組織是組織結構扁平化的有效方法。流程型組織結構是圍繞高校核心業(yè)務流程展開工作,以及進行人員和組織建立的一種組織形式,以核心業(yè)務流程為導向和基礎,改變了職能等級分配式的工作安排模式,消除部門之間的界限,從而使資源流和信息流等在高校內部順暢流動。
高校現(xiàn)有的組織結構基本上是金字塔式的“科層體制”,管理層次多,反應速度慢,辦事手續(xù)繁多,各部門間的摩擦和協(xié)調往往通過“文山會海”加以解決,工作效率低。要建立流程型扁平化的的組織結構,使管理幅度變大,拉近學校領導與廣大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各職能部門中建立以廣大教師和學生為顧客的“一站式服務”。作為改善服務質量和服務方式的重要舉措,目前已成為我國許多高校改善服務的重要措施。“一站式”服務,其出發(fā)點是盡力減少師生與管理部門的接觸面,使廣大師生避免“程序迷宮”,獲得迅捷而全面的服務,方便地達到目的。“一站式”服務,通過將本來地理空間分散的相關單位集中到一個“服務窗口”,將分散程序化辦公轉變成“聯(lián)合辦公”,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簡化、集中處理相關事務,從而提高的工作效率和辦事效率。
圖3 職能管理部門“一站式”服務
3.3 大力發(fā)展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
建立基于現(xiàn)代技術的網絡化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平臺。信息化技術是高校實現(xiàn)管理流程優(yōu)化的關鍵基礎性工具。在當前高校管理實踐中,計算機和網絡的使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人們的信息交換仍然主要依靠拷貝、郵件等初級傳遞技術,仍然存在“信息孤島”、“應用孤島”和“資源孤島”,難以實現(xiàn)信息及時共享,業(yè)務有效整合,資源協(xié)同應用,沒有充分實現(xiàn)信息技術的效能。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能夠整合業(yè)務流程的信息管理平臺,基于這樣的信息管理平臺,各職能管理服務人員都可以及時有效地提供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形成數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溝通傳播方式,推動學校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guī)范化。
3.4 剝離非教學、科研等非核心業(yè)務,將其社會化
流程管理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企業(yè)組織應以該組織的核心業(yè)務為中心來組織核心業(yè)務流程,而剔除非核心業(yè)務及其對應的業(yè)務流程。以高校教學、科研的核心價值為導向,確定學校的核心流程。
當前有些高校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學、科研中心地位偏離,管理服務職能偏離,高校“辦社會”的問題。以流程管理思想優(yōu)化和改進高校管理,需要準確分析和明確高校核心價值和中心工作所在,從而關注核心業(yè)務管理流程。高校流程優(yōu)化首先就需要確定核心業(yè)務流程和非核心業(yè)務流程。對于核心流程,如教學管理流程、教師管理流程、學生管理流程、科研管理流程等必須得到充分的改進和優(yōu)化,對于那些非核心流程,如后勤服務等,則應堅決地予以社會化、市場化地剝離,對于不該做的流程則加以消除,這樣可以將更多的人力、財力致力于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
3.5 簡政放權至專業(yè)院(系)
高校院(系)是相近專業(yè)的集合體,高校教學、科研工作主要是在院(系)進行,處于教學、科研等高校中心工作的前線,院(系)對專業(yè)教師、學生的思想、教學、學習等比校級、職能部門更知情,對自身各方面實際情況掌握更好,擁有處理自身專業(yè)學科教學發(fā)展的強烈責任感和相應的處理能力,由其處理自身的教學、科研一線工作,比學?;蚵毮懿块T間接處理事務更有針對性,效果會更好。另外各專業(yè)院(系)教學、科研及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要求學校應將有差異的決策權放權至院(系)。因此,學校應簡政放權,院(系)一級是高等學校管理工作的基礎,將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級,使院(系)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和工作自由度,特別是要把那些過多地集中在職能部門的權力移置院(系),而職能部門的職責要從代表學校某方面權力的執(zhí)行者,轉變到多做調查研究、提交分析建議為學校決策服務;上傳下達、創(chuàng)造條件為院(系)服務,在此之余,在一定范圍內可對院(系)進行監(jiān)督和促進。
【參考文獻】
[3]史旗凱,郭菊娥.流程管理與職能管理的比較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36-140.
[4]孫榮.高校行政流程再造內涵路徑與影響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2(9):30-35.
[5]章曉莉.高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博弈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14-17.
二、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通常是根據AHP理論來限制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并采取消防安全評估方法對其進行評定,從而可以有效地建立完善好地下公共建筑消防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另外還需要結合以往的消防安全評估實例,進行驗證計算出該方法對指導地下公共建筑防火設計是否是切實可行的。針對近幾年安全事故的致因理論,一般情況下,事故發(fā)生主要是由管理失誤引起的,管理失誤有主要分為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兩者中的又以人為因素為主。因此,在分析地下公共建筑火災危險性的影響因素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建筑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員狀況以及建筑物本身安全防火狀況。建筑物本身的狀況需要結合地下公共建筑物發(fā)生火災的實際情況,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建筑物自身是否具備防火的功能;相關設施自身所具備的撲滅火的能力;建筑在發(fā)生火災后具備的在進行安全疏散時的能力。
三、消防安全等級劃分方法
1.扣分制扣分制是衡量消防安全特征重要的程度,地下建筑物如果將消防方面的供水能力作為實例,并且某些地區(qū)消防方面的供水能力遠遠多于消防隊原有供水水平。相反,如果某些地區(qū)消防供水能力少于消防隊原有供水,僅僅根據供水特征不能完全的反映出實例的準確性,其本身的作用也就失去了。2.以邏輯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是一種在運籌學原理的基礎上的邏輯分析的演繹分析法,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事故樹分析法,它是從發(fā)生事故開始一層一層的深入演繹,合理的利用布爾邏輯門將出現(xiàn)概率較大的事件組成一個邏輯系統(tǒng)和整體,在整個系統(tǒng)中事故之間是存在這聯(lián)系,可以有效地揭示出基本事故之間的相互邏輯聯(lián)系,并且可以快速準確地找出系統(tǒng)中失效的部分。
四、地下公共建筑層次分析綜合評價法具體步驟
如果在每個指標層處于B到F的等級的情況下,此時地下公共建筑物可以采用專家打分的方式來確定總目標層和準則層的具體權重;如果指標層處于不同等級,確定各層次下權重改變之后的系數:確定在對該系統(tǒng)進行等級劃分后的指標。這個過程可以通過使用計算機來模擬建筑物,然后確定其構造和安全疏散系統(tǒng)。采用計算機模擬確定建筑及其構造B和安全疏散系統(tǒng)。同時要確定兩個準則層(包括建筑物本身以及它的構造、具體的電氣設備、有關滅火的系統(tǒng)以及發(fā)生是事故后安全的疏散系統(tǒng)六個方面)各指標層的權重,另外如果指標層是處于不同等級的情況,此時權重系數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模擬確定。
消防安全評估傳統(tǒng)稱為火災風險評估,在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利于加強完善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學科體系。通過消防安全評估不僅可以較為客觀和準確地判斷出火災的危險程度,而且人們在此基礎可以有效提出預防火災、撲滅火災的有效措施。消防安全評估通常的步驟如下:首先要對建筑物進行火災風險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估算出火災風險,并評價準備選擇的風險抵御措施,最后通過估算的數據與收集到的實際數據進行準確地轉化,就可以得到較為準確的定論了。近幾年,我國的科研單位對地下公共建筑消防安全評估處于剛剛起步,但是由于地下公共建筑的消防開發(fā)持續(xù)增長,導致廣大科研人員也要隨之重視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評估工作,安全評估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這一特殊類型建筑的合理性,同時也可以在我國建立起更加規(guī)范的性能化的防火設計。
二、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通常是根據AHP理論來限制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并采取消防安全評估方法對其進行評定,從而可以有效地建立完善好地下公共建筑消防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另外還需要結合以往的消防安全評估實例,進行驗證計算出該方法對指導地下公共建筑防火設計是否是切實可行的。針對近幾年安全事故的致因理論,一般情況下,事故發(fā)生主要是由管理失誤引起的,管理失誤有主要分為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兩者中的又以人為因素為主。因此,在分析地下公共建筑火災危險性的影響因素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建筑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員狀況以及建筑物本身安全防火狀況。建筑物本身的狀況需要結合地下公共建筑物發(fā)生火災的實際情況,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建筑物自身是否具備防火的功能;相關設施自身所具備的撲滅火的能力;建筑在發(fā)生火災后具備的在進行安全疏散時的能力。
三、消防安全等級劃分方法
1.扣分制扣分制是衡量消防安全特征重要的程度,地下建筑物如果將消防方面的供水能力作為實例,并且某些地區(qū)消防方面的供水能力遠遠多于消防隊原有供水水平。相反,如果某些地區(qū)消防供水能力少于消防隊原有供水,僅僅根據供水特征不能完全的反映出實例的準確性,其本身的作用也就失去了。2.以邏輯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是一種在運籌學原理的基礎上的邏輯分析的演繹分析法,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事故樹分析法,它是從發(fā)生事故開始一層一層的深入演繹,合理的利用布爾邏輯門將出現(xiàn)概率較大的事件組成一個邏輯系統(tǒng)和整體,在整個系統(tǒng)中事故之間是存在這聯(lián)系,可以有效地揭示出基本事故之間的相互邏輯聯(lián)系,并且可以快速準確地找出系統(tǒng)中失效的部分。
四、地下公共建筑層次分析綜合評價法具體步驟
如果在每個指標層處于B到F的等級的情況下,此時地下公共建筑物可以采用專家打分的方式來確定總目標層和準則層的具體權重;如果指標層處于不同等級,確定各層次下權重改變之后的系數:確定在對該系統(tǒng)進行等級劃分后的指標。這個過程可以通過使用計算機來模擬建筑物,然后確定其構造和安全疏散系統(tǒng)。采用計算機模擬確定建筑及其構造B和安全疏散系統(tǒng)。同時要確定兩個準則層(包括建筑物本身以及它的構造、具體的電氣設備、有關滅火的系統(tǒng)以及發(fā)生是事故后安全的疏散系統(tǒng)六個方面)各指標層的權重,另外如果指標層是處于不同等級的情況,此時權重系數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模擬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