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09:29:38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舞蹈藝術審美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舞蹈藝術是肢體語言、音樂藝術、人文藝術的綜合表達,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是對舞蹈藝術美學的進一步挖掘。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舞蹈創(chuàng)作的審美特征,通過舞者的肢體動作變化、體態(tài)轉化、舞步舞姿對舞蹈的技藝進行提煉;另一方面是舞蹈表演的審美特征,舞蹈表演包括了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元素和作品的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者通過情感表達來滿足觀眾對作品的審美需求,讓觀眾感受到藝術作品的演變過程。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對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把握審美藝術的舞蹈藝術是無法有效進行情感表達和彰顯作品生命力的。因此,掌握審美特征是提高舞蹈藝術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的基礎條件。
張彤編寫的《舞蹈藝術審美與作品賞析》(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書,從幾個方面對舞蹈藝術審美進行探討和論述,并通過對藝術作品鑒賞的方式讓我們分享審美特征的重要性和意義。開篇作者從舞蹈藝術的審美屬性入手,圍繞舞蹈藝術的動作美、舞蹈動作的節(jié)奏美、舞蹈藝術的抒情美和舞蹈藝術的綜合美進行展開,讓讀者對舞蹈藝術有了最初的認識,培養(yǎng)讀者的動作審美、情感審美和藝術審美。接下來,作者通過舞蹈藝術的主題特征、舞蹈作品結構的審美分析、舞蹈動律及風格特征的審美分析、舞蹈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美、舞蹈藝術表演的審美特征、舞蹈音樂的審美分析七個方面具體展現(xiàn)了舞蹈藝術所特有的審美屬性。讀者通過書中的介紹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舞蹈藝術是情感和動作的結合,是生活和情感的結合,是舞蹈內在意境和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宣泄,可謂因情而動、借物抒情。書中最后結合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對部分優(yōu)秀的舞蹈代表作品進行了審美藝術分析和鑒賞,帶領讀者一起感受舞蹈藝術的藝術性。全書圍繞舞蹈創(chuàng)作和舞蹈演繹的美學視覺,展現(xiàn)了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也提高了我們對舞蹈的審美眼光,可以說全書是對舞蹈藝術及其審美特征的絕佳闡釋。
該書也是河北省首部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舞蹈專業(yè)個人專著。該專著從舞蹈審美專業(yè)的視覺角度,結合舞蹈藝術理論、美學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全方位的闡述,對舞蹈的不同類型、不同主題、不同特征、不同結構進行了分類分析,并結合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元素即舞蹈動作、舞蹈編排、舞蹈音樂一并梳理,系統(tǒng)、全面地整合了舞蹈藝術的藝術成就,填補了舞蹈藝術審美理論和舞蹈藝術作品相結合方面的空白。該書還重點圍繞審美特征將舞蹈藝術用詩一般的語言進行表達,吸引讀者去理解舞蹈藝術的特征,從而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共鳴,正如書中所言,舞蹈藝術具有因情而動之美、舞蹈藝術具有寄物于情之美、舞蹈藝術具有寄情于事之美。
舞蹈是一門具有生命力的藝術,歷經時代變遷依然可以韉萜湟?guī)性、守愋浴_@是因為舞蹈中飽含著文學的藝術性、創(chuàng)作的戲劇性和時代的民族性,社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舞蹈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變化的縮影。因此舞蹈藝術作品本身具有時代的進步性,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和關注,因此即使是獨創(chuàng)的作品也要以便于觀眾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
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可以從舞蹈藝術的抒情性、舞蹈藝術的技藝性、舞蹈藝術的綜合性多個角度進行有效的把握。舞蹈藝術的抒情性從最初編排到最后的表演貫穿始終,通過抒情的表達手法使作品的情感和動作達到完美的融合和釋放,觀眾的情感也通過體態(tài)的變化和動作的節(jié)奏規(guī)律與創(chuàng)作者達成共鳴,從而更加深刻地領會舞蹈藝術背后所詮釋的故事和意義,因此,抒情性是舞蹈表演、舞蹈節(jié)奏、舞蹈旋律的連貫表達。舞蹈的技藝性可以強化觀眾的感官享受,技藝的高低是視覺體驗的基礎,舞蹈演員高超的技藝性在帶來視覺美感的同時,可以刺激讀者對藝術的整體感官享受,提升視覺享受,可以充實舞蹈作品的藝術結構。舞蹈不僅僅具有自身的藝術特征,也包含了音樂、詩歌、文化、民族等因素,因此,我們要綜合性地體驗和評判舞蹈的美學藝術形式,任何的舞蹈都需要多元化、多層次的綜合性表達,這樣的作品才能具有時代的特征。舞蹈藝術因其審美特征獲得觀眾的認可,因其審美特征得以長久發(fā)展,通過審美特征來挖掘舞蹈的本質是藝術形式久經考驗的方法之一。
中圖分類號:J7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42-01
舞蹈表演結合了肢體語言、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以及豐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藝術的展現(xiàn)豐富多樣,也使得舞蹈藝術得以廣泛傳播。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體現(xiàn)了舞蹈作品的藝術高低,而為了更好展現(xiàn)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就要增強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力,無論是題材主題的選取,還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標新立異,給予舞蹈藝術絕佳闡釋。
一、舞蹈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
獨創(chuàng)性是舞蹈藝術的一個重要審美特征,同時獨創(chuàng)性也賦予整個舞蹈作品獨立空間,要求舞蹈藝術的題材以及主題都必須能夠展現(xiàn)出與眾不同,能夠體現(xiàn)出舞蹈藝術的新意。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構思環(huán)節(jié)必須要重視創(chuàng)新,改變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模式,只有創(chuàng)新才是舞蹈藝術得以永存的條件,并讓舞蹈藝術獲得更多人的欣賞,使得欣賞者獲得良好的審美感受。
另外,獨創(chuàng)性還賦予舞蹈作品極強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藝術本質的角度對美感進行分析,主要體現(xiàn)在舞蹈藝術新作品必須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這樣才能夠讓廣大觀眾對這一新作品產生良好的審美感受。在一個舞蹈作品當中,主題思想是十分關鍵的,而在舞蹈創(chuàng)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實而感人。廣大舞蹈工作者必須要秉承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新精神,無論是在創(chuàng)作還是演繹方面都要體現(xiàn)出舞蹈藝術審美特征當中的獨創(chuàng)性,讓舞蹈的魅力真正綻放。
二、舞蹈藝術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藝術審美特征的一個關鍵點,也是拓寬舞蹈藝術范圍的有效手段,無論是舞蹈的創(chuàng)作還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這樣才能夠使得舞蹈藝術形式更加生動和獨特。舞蹈藝術的支撐是人體的動作,但同時也會對舞蹈情感的表現(xiàn)產生一定束縛,因為舞蹈和語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體動作需要跟著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進行規(guī)律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當中必須要融入真實動人的情感,運用肢體動作來表現(xiàn)內心感情,并將舞蹈藝術作品當中的情感用動作的形式傳遞給觀眾,這樣觀眾才能夠獲得美的享受。肢體語言是舞蹈藝術表演特征的絕佳體現(xiàn),而音樂節(jié)奏以及韻律又能讓舞蹈藝術能夠連貫表達,不斷美化肢體動作才能夠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藝術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過音樂節(jié)奏來營造,并通過設置的相應場景為舞蹈提供自由發(fā)揮的舞臺,為了避免臺詞缺失對舞蹈情感的束縛,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對舞蹈作品進行多層次的揣摩和反復演繹,用肢體語言為觀眾帶來舞蹈藝術的審美魅力。
三、舞蹈藝術的技藝性
舞蹈藝術主要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闡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題材以及主題數(shù)量都大大增加,這就要求舞蹈藝術能夠全面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而舞蹈藝術的技藝性就是實現(xiàn)舞蹈藝術蛻變的關鍵因素。舞蹈作品的內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話傳說,而舞蹈主題的突出和表現(xiàn)就需要高難度的舞蹈技藝對其進行升華。舞蹈的技藝性需要通過表演者完成,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現(xiàn)高難度動作時更要體現(xiàn)其技藝性。同時,舞蹈動作的設計以及場景的布置也要體現(xiàn)出舞蹈藝術的技藝性,細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藝術結構,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從而有效地塑造藝術形象,不斷提高舞蹈藝術的美感。隨著舞蹈作品技藝性的提高,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效果也會增加。
四、舞蹈藝術的綜合性
舞蹈藝術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并不能脫離其他藝術而存在,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已經逐步演變成綜合性的藝術門類。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突出和強調了綜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藝術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體現(xiàn)于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物。在體現(xiàn)舞蹈藝術的綜合性時,不單單要結合不同的藝術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將音樂元素、文學元素等變成舞蹈藝術不可或缺的內容,在舞蹈本身結構的基礎之上,通過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藝術獲得質的飛躍。舞蹈作品的內容、人物等都會影響到舞蹈藝術風格,而且形成的綜合性也會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藝術構成,才能真正展現(xiàn)出舞蹈藝術的綜合審美特征。
舞蹈藝術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傳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藝術具有極強的審美特征和極佳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舞蹈藝術能夠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能給人的心靈帶來震撼。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是決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舞蹈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審美特征,讓舞蹈藝術完美綻放。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4-0159-01
藏族舞蹈中所具有的審美特征,是藏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風格及特點形成的根基。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是繼承優(yōu)秀藏族舞蹈藝術,同時它也是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僅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表達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語言”。我們要認真研究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使其在新時代更好地發(fā)揮舞蹈藝術的獨特功效。
一、藏族派系分類和區(qū)別
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就有著眾多傳唱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其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其中有關于藏族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tài)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我們把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它可以塑造出的千姿百態(tài)的精彩工藝。也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xiàn)著當時當?shù)厝说乃枷肭楦?。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xiàn)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的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程度。同時在舞蹈藝技九中也以非常簡潔透徹地說明了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xiàn)著人們的生活和情感。如:“優(yōu)美、英姿、丑態(tài)”都是借助了人類的各種生動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的;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xiàn);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
二、藏族舞蹈的形體美、韻律美、動作美和諧運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
在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中,雖然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獨特的審美要求,但它們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guī)律。這種精髓元素和規(guī)律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其中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有顫、開、順、左、繞,以此區(qū)別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huán)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tǒng)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成的審美標準。在這種共同規(guī)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qū)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腳步和手上的動作也很豐富,腳部上的動作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勢也可歸納為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三、藏舞蹈的審美特征
我們分別針對了舞蹈者的各個形體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運用,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藏族民謠和古籍中介紹的也較多,就比如說對女性要求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體態(tài)輕捷,舞姿柔軟,而對男性只求英姿雄壯。在藏文古籍和歌謠中反映出來的舞者的形體要求就體現(xiàn)著藏民族的審美意識,同樣也是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之一。
藏族民間舞蹈形式是以農牧文化與宗教文化的融合,其中它的風格特點體現(xiàn)在舞蹈形象的刻畫與伴唱曲調的旋律特征和歌詞上;藏族舞蹈又因為農區(qū)、牧區(qū)、半農半牧區(qū)而增添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這一形式,在半農半牧區(qū)中甸“鍋莊”的表演,牧區(qū)的色彩要較重一些;農區(qū)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此舞時,農耕生活的氣息要更濃。對唱問答歌詞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時,其形象則明顯不同。中甸鍋莊“孔雀吃水”表演到最后,演員還要將雙手背于身徐緩下蹲,俯身用嘴將地上的碗銜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彈出,高呼祝福之語。大家隨之高呼,隨即互相扶腰,齊跳舞蹈,兩換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動作,以抒發(fā)歡快的心情。
0 前言
中國古典舞這一說法是由歐陽予倩先生提出的,得到了國內舞蹈家的贊同繼而流行開來。中國古典舞發(fā)展至今吸收了戲曲、武術等藝術,凝聚了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的精髓與民族審美風范,發(fā)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舞蹈,在我國舞蹈發(fā)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在發(fā)展過程中,凝聚了我國民族藝術的美學,表現(xiàn)出了我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魅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古典舞對傳統(tǒng)的舞蹈風格和特點進行了完美的展示、傳承和發(fā)展,反映出了古老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其優(yōu)秀而豐富的文化內涵。
1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
中國古典舞可以看作是對中國歷史文化、行為藝術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完美展現(xiàn)。經過長時間的熏陶和歷史的演變,到如今對于中國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審美特征,需要結合中華民族的審美特征來進行。
1.1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的作用
從理論上來講,呼吸就是氣,也是一種不斷運動著的、有很強活力的特殊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元素。而呼吸在我國古典舞中屬于專門的藝術呼吸,是來賦予舞蹈可以生動真實展現(xiàn)的基本單位,給予舞蹈旺盛的活力。舞蹈演員在跳舞中通過對呼吸的運用,進行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舞蹈技術技巧,同時根據(jù)呼吸運用方式不同,表現(xiàn)出舞蹈的節(jié)奏、風格和韻律。總而言之,呼吸在古典舞的表演過程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表演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呼吸的短氣、長氣、吐氣、吸氣、含氣、頓氣等多種呼吸的方式,來達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和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例如:舞者在做跳躍動作時通過吸氣,可以牽動腹肌、背肌,來使空中舞出的造型更加穩(wěn)定、美觀,也可以達到輔助力量的效果。還有舞蹈演員在跳舞時需要大量的運動、保持高難度動作等,所以運動量非常大,需要的氧氣量也就很大,這就要求舞蹈演員要掌握好呼吸的運用,來保證舞蹈的完美展現(xiàn)。
1.2 古典舞表演中的審美特征
在我國的古典舞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審美特征,其中以身韻最為重要。身韻也就是“身法”和“韻律”。“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只有把這兩者有機結合才可以真正體現(xiàn)出我國古典舞的特點和審美特征。“身韻”主要包括:“形、神、勁、律”等內涵。“身韻”則是形神兼?zhèn)洌瑑刃暮蛣幼鞯母叨冉y(tǒng)一,這都是我國古典舞表演和審美特征的關鍵。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要想保持我國古典舞表演中的審美特征,就要抓住古典舞的靈魂,為現(xiàn)今古典舞的發(fā)展打開新的突破口,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風格等元素加入現(xiàn)階段的舞蹈創(chuàng)作中,使古典舞的發(fā)展不再一味的借鑒歷史題材或戲曲動作,而要不斷拓展觀眾的審美境界,要使我國古典舞的發(fā)展不斷向國際舞臺邁進。這就必須要求對于古典舞的創(chuàng)編,要豐富古典舞語匯,并結合國外優(yōu)秀的舞蹈表演藝術技巧,融入我國古典舞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身韻元素,彰顯出我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使舞蹈更加吸引人。
2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的運用
在實際的古典舞表演中,要把呼吸和審美特征中的身韻結合起來,以此來達到對舞蹈的完美演繹。因為古典舞審美特征中“身法”是外部的技術范疇,主要包括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等,這些實際上也都是對氣、對呼吸的一種特別的表達方式。所以,通過對呼吸的訓練要以提、沉為基礎,通過對呼吸的訓練,使呼吸在對身體運動產生的作用做到有意識的控制,這能夠使我們充分地認識到“氣”和身體的緊密聯(lián)系。以下就來介紹呼吸結合審美特征在訓練和實際表演過程中的運用。
第一,在旋轉中的運用。中國古典舞的旋轉技術技巧主要以擰傾為主。因此,旋轉動作長而舒展,也有很強的延伸感,主要用跨部來帶動身體和手臂等別的部位的動作。根據(jù)我國古典舞中旋轉的特點和技術技巧,在我國古典舞旋轉動作中,舞蹈演員要合理、熟練地運用呼吸來配合相應的舞蹈動作,這樣來達到感情與動作的高度統(tǒng)一,而只有用呼吸來帶動、調節(jié)和控制發(fā)力的強弱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才能使舞蹈演員高質量地完成旋轉動作。
第二,在翻身動作中的運用。翻身動作是我國古典舞基礎中比較難以掌握和發(fā)揮的一種動作,其中對呼吸的合理運用非常關鍵,因為呼吸直接影響動作中的仰、俯、擰、旁提等形態(tài)的發(fā)揮,甚至翻身過程中姿態(tài)的發(fā)力強弱和動作的幅度大小,所以呼吸對翻身來說也是保證舞蹈演員能否順利完成這些動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在彈跳動作中的運用。對于我國古典舞中的彈跳動作來說,在方法上要求舞者用力較輕,發(fā)力要集中,以此來體現(xiàn)出一種飄逸、不失力度的感覺。而要體現(xiàn)出這種感覺,就要在彈跳動作中,控制呼吸的強度、緩急來達到對彈跳的要求,并結合舞蹈演員自身柔韌度、能力、技術技巧,來體現(xiàn)出剛、脆、寸、韌等的特點。
根據(jù)以上對我國古典舞諸多動作之中三項的介紹,來體現(xiàn)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的重要性,其中在舞蹈演員對古典舞的練習過程中,要把呼吸和審美特征結合起來,并根據(jù)自身的基本能力、動律、技巧、節(jié)奏、舞姿等基礎,成為一個整體,來促進自身舞蹈水平提高。因此,合理地運用呼吸是完美表演舞蹈的保證,也是對古典舞審美特征的保證,也是幫助舞蹈演員動作與動作之間連接順暢的保證,從而使舞蹈演員的肢體能夠更加完美地做出各種舞姿。
3 結語
通過本文對我國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呼吸和審美特征的有機結合,對于我國古典舞表演的重要性。牢固的掌握、合理的運用可以使舞蹈動作顯得內容豐富、充滿美感,從而增強古典舞的藝術性、觀賞性。所以在現(xiàn)如今,想要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秀的中國古典舞演員,我們首先就要指導其掌握合理地運用呼吸和審美特征,同時,也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將呼吸和審美特征融入到自身的舞蹈動作中,從而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更富有美感。最后也望本文對于現(xiàn)如今古典舞的發(fā)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指導,進而豐富和發(fā)展我國的古典舞。
參考文獻:
[1] 汪加千,馮德,隆蔭培,徐爾充.人體律動的詩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曾軍.接受的復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曼曼.呼吸在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作用[J].美術研究教育,2010(3):122-123.
[4] 趙文靜.淺談舞蹈中的“呼吸”[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5).
具體而言,群眾舞蹈具有以下四大審美特征。
一、群眾性
群眾舞蹈,以群眾性作為其審美特征的題中應有之義。這種群眾性審美特征,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表演者的群眾性
群眾舞蹈的表演者,是名副其實的群眾,他們職業(yè)五花八門,生活五光十色。在“群眾舞蹈”中,舞蹈與生活的關系似乎更廣闊、更密切、更深入,其舞蹈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生活也似乎更率真、更質樸、更本色。例如集體舞、交際舞、龍燈舞、健身舞等等,都是多人參與表演的群眾舞。
2.表演形態(tài)的群眾性
舞蹈的表演形態(tài),分為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組舞、歌舞等。在“群眾舞蹈”中,其舞蹈作品主要以群舞的表演形態(tài)為主要特征。
3.表演觀眾的群眾性
群眾舞蹈是群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其自娛自樂和休閑健身的功用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這些自娛性的舞蹈娛樂活動既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增進友誼,又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由群眾表演給群眾看,表演者與觀眾全都是群眾。
4.表演場地的群眾性
群眾舞蹈對場地場館的要求不高,多是貼近群眾的社區(qū)花園、廣場、公園、街道、場院等,而非劇場,呈現(xiàn)出“處處有歌舞,時時有節(jié)目”的壯觀景象。
由此可見,群眾性是群眾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征,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是無須贅述的。
二、多樣性
群眾舞蹈的另一大審美特征,是它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又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參加人員的多樣性
群眾舞蹈的參加人員,呈現(xiàn)明顯的多樣性特征:按年齡說,集幼兒、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為一體;按職業(yè)說,囊括工人、農民、軍人、學生、教育工作者、醫(yī)務工作者等各業(yè)的人員,也包括家庭婦女;按文化程度說,既有高級知識分子,也有文盲或半文盲。
2.舞蹈種類的多樣性
群眾舞蹈所包括的舞蹈種類,十分豐富,幾乎涉及所有的舞蹈種類。既有情緒舞,又有情節(jié)舞;既有民族舞,又有現(xiàn)代舞(迪斯科、霹靂舞、柔姿舞、街舞等);既有國標舞中的拉丁舞(倫巴、桑巴、恰恰舞、斗牛舞、牛仔舞),又有國標舞中的摩登舞(華爾茲、探戈、狐步、快步、維也納華爾茲);既有生活舞,又有藝術舞;既有習俗舞(儀式舞),又有宗教舞;既有體育舞,又有幼兒舞、兒童舞、學校舞等等。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包。
3.舞蹈風格的多樣性
風格是以藝術個性為重要標志的藝術特色。群眾舞蹈的藝術風格,也呈現(xiàn)明顯的多樣性審美特征。既有民族傳統(tǒng)風格的民族舞,又分古典風格的古典舞,還有西方風格的現(xiàn)代舞,可謂百花齊放,各放異彩。
4.舞蹈功能的多樣性
與專業(yè)舞蹈以藝術表演為單一功能不同,群眾舞蹈除了藝術表演以外,還有審美愉悅、休閑娛樂、強體健身、人際交往、社會交際等多種功能。
由此可見,多樣性也是群眾舞蹈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難怪有人說:“群眾舞蹈是大筐,各種元素一起裝?!贝嗽掝H有道理,很能形象地說明群眾舞蹈的多樣性審美特征。
三、民間性
群眾舞蹈大多是在人民群眾中間長期流傳的舞蹈,民間行使其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舞蹈被稱作“藝術之母”,是人類歷史上產生的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最高方式與最后手段。我國漢代的《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闭f明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與手段是從低級向高級層層遞進的,即:言語感嘆歌唱舞蹈。
世界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間舞蹈,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以口頭形式代代傳承,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我國的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的民間舞蹈,它們同樣口口相傳,代代延續(xù),成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花園中的一朵朵艷麗的鮮花。這些民間舞蹈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濃厚的民間特質。生動地反映出各民族、各地區(qū)人民群眾的性格、愛好、風俗、習慣、審美趣味、藝術追求、文化品格。
例如漢族的民間舞蹈秧歌舞(又分東北大秧歌、陜北秧歌腰鼓、河北大秧歌、山東膠州秧歌等)、花燈舞、龍燈舞、獅子舞、高蹺、跑旱船、二人轉舞等等,以熱烈歡騰、粗獷火爆為特色;蒙古族的民間舞蹈筷子舞、安代舞、盅子舞、馬舞等,則以健壯強悍、豪邁奔放為特色;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賽乃姆、多朗舞等,又以活潑開朗、風趣樂觀為特色;朝鮮族的民間舞扇子舞、長鼓舞等,以優(yōu)美輕快、凝重端莊為特色;藏族的民間舞鍋莊舞、弦子舞等,以雄健有力、灑脫激昂為特色。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民間性更是群眾舞蹈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
四、普及性
普及性即普遍流傳性,它與提高性組成對應關系,即“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群眾舞蹈的普及性,也是它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這種普及性,又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簡單性。群眾舞蹈一般動作比較簡單,隨意而舞,未曾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也容易學會,不像芭蕾舞、古典舞那樣有“大跳”、“托舉”、“蹉步”、“平轉”等高難度技巧動作。舞蹈語匯少,組合也比較單一,適合各年齡段的人群,簡單易學。
2.短小性。群眾舞蹈以短小精悍為主,很少表演大型舞蹈和舞劇。即使有的舞蹈跳的時間較長(如秧歌舞、鍋莊舞、傣族舞、探戈等),也都是短小單元的反復。
3.平民性。群眾舞蹈是平民舞、百姓舞、而不是精英舞、名家舞。群眾舞蹈表演的主要目的,在于群眾自娛自樂,在表演中享受快樂,感受美德教育。雖然群眾舞蹈表演過程中也可能產生舞蹈藝術精品甚至舞蹈家,但這對于群眾舞蹈而言,只是“副產品”,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綜上所述,可見群眾性、多樣性、民間性、普及性是群眾舞蹈的四大主要審美特征。我們群眾舞蹈工作者對于廣大群眾的各種舞蹈活動要給予大力扶植,積極組織、熱情服務、善于引導。要廣開門路,除了舉辦各種類型的舞蹈講習班、培訓班、組織調演、文藝晚會等外,還要提倡企業(yè)、單位舉辦各種比賽,多渠道地開展舞蹈活動,促進群眾舞蹈的進一步發(fā)展。群眾舞蹈必將能承擔起建設和諧社會的新使命。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花樣滑冰,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它是“在音樂伴奏下,運動員穿花樣滑冰鞋,在冰面上滑出各種圖形,表演各種技巧和舞蹈動作。有單人、雙人和冰上舞蹈三個項目”①。
花樣滑冰作為體育和藝術的綜合體,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研究探討花樣滑冰的藝術審美特征,對于花樣滑冰本身美學品位的提升與美學意蘊的深化,以及對花樣滑冰的編創(chuàng)、訓練、表演、欣賞,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與具體實踐的雙重價值。為此,本文對花樣滑冰的藝術審美特征這一重要美學命題,進行探索性研究與論述,以期引起關注與討論。
具體而言,花樣滑冰的藝術審美特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理論層面進行研究。
一、多元性
花樣滑冰藝術審美特征的第一個特征,是它的多元性。
首先,花樣滑冰是體育與舞蹈的二元化結合?;潜象w育項目,花樣滑冰的“花樣”,首先是吸收了舞蹈藝術的元素。而舞蹈藝術則是“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jié)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tài)性的舞蹈形象,表現(xiàn)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樣式”②?;踊械摹巴信e”“拋跳”“三周跳”“四周跳”“連跳”等高難動作,都是體育技巧動作與舞蹈技巧動作的有機統(tǒng)一、二元結合。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其次是體育、舞蹈、音樂的三元化結合?;踊梭w育、舞蹈兩大要素以外,還有音樂的要素,即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表演。音樂藝術作為聲音藝術或聽覺藝術,它是“憑借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xiàn)、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③也就是說,花樣滑冰是體育、舞蹈、音樂三位一體的多元復合體,它集視頻與音頻為一體,融視覺與聽覺為一爐,堪稱是一種音畫新時尚。
花樣滑冰以體育為主,這是毫無疑義的。所以花樣滑冰運動員必須練好滑冰的技術動作與技巧動作,并以此為基礎和前提。
同時,花樣滑冰運動員還必須具備音樂素質,因為在花樣滑冰項目中要有配樂。選擇什么樂曲,由教練與運動員共同商定,但是運動員對選中的樂曲,必須有獨特的感知與領悟,然后才能在音樂進行中表演。否則就會陷入盲目狀態(tài)。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聲音藝術、表現(xiàn)藝術,又是與廣大人民群眾接觸最廣泛、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每個人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嬰兒時期的搖籃曲、少年時的兒歌到青年時期的戀歌、情歌、婚歌,再到逝世時的挽歌、哀樂,人生的每一時刻幾乎都有音樂伴隨。所以恩格斯說,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yōu)勝者?;踊\動員不僅要有一雙靈敏的耳朵,對音樂藝術有敏銳的感知能力,而且要對音樂的藝術語言(包括旋律、節(jié)奏、調式、調性、和聲、復調等)有足夠多的理解能力。而重中之重,是對樂曲的情感有很好的體驗能力與表現(xiàn)能力,因為情感是音樂的靈魂。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說:“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毙傺览撉偌壹孀髑依钏固匾舱f,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當然,花樣滑冰不同于一般的音樂表演(演唱或演奏),主要是通過音樂的配合使觀眾享受到審美愉悅。這也正好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思想的“寓教于樂”精神。在我國漢字中,音樂的“樂”與快樂的“樂”是同一個字,音義雖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關系,它表明,在中國人心目中,快樂就是音樂,音樂就是快樂。所以花樣滑冰運動必要的音樂修養(yǎng)和音樂素質,會使表演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從而提升整個表演的美學價值。說得再具體一點,即花樣滑冰運動員要對中外器樂曲的體裁及其代表作品有準確的理解與把握。
當然,因為花樣滑冰是體、樂、舞的三位一體,所以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舞蹈修養(yǎng)與舞蹈素質也不可或缺。其一是了解舞蹈的審美特征,包括形象性、抒情性、表演性、表現(xiàn)性、律動性、節(jié)奏性等等。其二是了解舞蹈的本質,充分理解舞蹈是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jié)奏、表情和構圖等各種藝術元素,塑造具有直觀性、動態(tài)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的感情的藝術形式。其三是把握舞蹈的情感含量,我國西漢時的《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就把人表達感情的過程分為言嗟嘆詠歌舞蹈四個階段與四種方式,而以舞蹈為最后階段與最高方式。其四是重點把握舞蹈的律動特點,體育是運動,舞蹈則是律動,花樣滑冰就是體育的運動與舞蹈的律動的完美結合、有機統(tǒng)一,二者相輔相成、相映生輝。構成舞蹈的三要素是表情、律動(節(jié)奏)、構圖。舞蹈的表情是人的內在感情所表現(xiàn)出的條件動作和姿態(tài)。而舞蹈的律動(節(jié)奏)即是人體內心動作(心理動作)與形體動作(外部動作)的有機統(tǒng)一,舞蹈的律動(節(jié)奏)不但可以表現(xiàn)一定的內容和情感,還可以形成韻律美。舞蹈的表情離開舞蹈的律動(節(jié)奏),就不再是舞蹈了。同樣,舞蹈的律動(節(jié)奏)如果離開舞蹈的表情,也就沒有生命了。其五是掌握各舞種的特點,并具備主要舞種的表演能力。其中主要有國標舞(又分“摩登舞”,包括華爾茲、探戈、狐步舞、維也納華爾茲等;拉丁舞,包括倫巴、桑巴、恰恰恰舞等)、現(xiàn)代舞(又分迪斯科、街舞、霹靂舞、柔姿舞、爵士舞等)、民族民間舞(包括漢族的獅子舞、龍燈舞、跑旱船,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朝鮮族的長鼓舞、扇子舞,維吾爾族的多朗舞、賽乃姆,彝族的阿細跳月,苗族的蘆笙舞等)、古典舞、芭蕾舞等等。上述各舞種,花樣滑冰都可能用到。其六是掌握古今中外經典舞蹈作品,將其作為自身表演的重要參照系。例如中國的《紅綢舞》《雀之靈》《黃土黃》《摘葡萄》等。這些舞蹈藝術的經典之作,都是花樣滑冰學習借鑒的藝術瑰寶。
總而言之,舞蹈元素是花樣滑冰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花樣滑冰需要有編舞高手,并要求運動員必須有舞蹈表演才華。申雪、趙宏博之所以獲得冬奧會世界冠軍,其舞蹈表演水準之高,也是功不可沒的。
再次是體育、舞蹈、音樂、美術的“四輪定位”的四元化結合,花樣滑冰除了體育、舞蹈、音樂的元素以外,還有美術元素,即服裝與化妝,服裝又包括款式、顏色、面料等各種更小的元素。服裝與化妝,形成視覺沖擊與吸引力,可以為整個花樣滑冰增光添彩。
由此可見,花樣滑冰的多元性審美特征,是有口皆碑、不容置疑的。明白了這一重要的藝術審美特征,花樣滑冰運動員就不僅要具備過硬的體育素質,還要練就過硬的舞蹈素質、音樂素質、美術素質等各種藝術素質。世界冬奧會雙人花樣滑冰冠軍申雪、趙宏博,就是這四種素質綜合一體的典范,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學習。
二、表演性
花樣滑冰藝術審美特征的第二個特征,是它的表演性。
花樣滑冰的表演,不同于一般的體育表演,而是一種藝術性的表演。它要求花樣滑冰運動員做到形體(外部)動作與心理(內部)動作的有機統(tǒng)一、體驗與體現(xiàn)的有機統(tǒng)一,就如同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的表演一樣。波蘭當代著名音樂評論家卓菲婭?麗莎在談到音樂的表演性時說:“屬于音樂的特殊性的,還有作品與聽眾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自己的美學價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從于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改變著作品本身的面貌。構成音樂特殊性的這個因素同戲劇藝術和舞蹈藝術是共同的。”④而德國現(xiàn)代舞蹈家瑪麗?魏格曼也指出:“舞蹈屬于一種表演藝術。舞蹈的舞臺現(xiàn)實,有賴于合格的解釋者,即舞蹈表演家?!雹萦缹W家科林伍德則把一切表演藝術的本體審美特征概指為:“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藝術作品的合作者?!雹捱@就意味著,花樣滑冰同所有的表演藝術一樣,以表演性為生命與靈魂。而這種表演性,又是依靠表演者的“軟實力”。這也是花樣滑冰運動員的最大難點,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
三、節(jié)奏性
花樣滑冰藝術審美特征的第三個特征,是它的節(jié)奏性。
節(jié)奏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運動的某種規(guī)律,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來、晝夜更替等,這些有規(guī)律的運動或變化,都會給人的心理造成節(jié)奏體驗。
音樂是有節(jié)奏的藝術,節(jié)奏是音樂的核心與骨干,它把音響的長短、強弱、輕重等有規(guī)律地組合在一起,成為樂曲結構的主要因素,使樂曲表現(xiàn)出情感的波動起伏,增強音樂的表現(xiàn)力,成為音樂藝術最主要的藝術語言與最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之一。
同樣,舞蹈藝術也是一種有節(jié)奏的藝術,其節(jié)奏表現(xiàn)為人體的律動,即有規(guī)律的運動,這種運動的規(guī)律又稱作“動律”,其主要標志也是節(jié)奏。我國現(xiàn)代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先生說:“‘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內在感情所表達出來的各種姿態(tài)和動作。而‘舞蹈的節(jié)奏’卻是表情上‘人體動’的基礎……換句話說,‘舞蹈的表情’離開了‘舞蹈的節(jié)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節(jié)奏如果不通過表情也不可能表現(xiàn)出來?!雹?/p>
而花樣滑冰的總體節(jié)奏,正是其滑冰的體育動作節(jié)奏、舞蹈節(jié)奏、伴奏音樂節(jié)奏的“三合一”,也是花樣滑冰運動員生理節(jié)奏、心理節(jié)奏、物理節(jié)奏的“三合一”。
注釋:
①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4.
②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7.
③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轉引自王次主編.藝術學基礎知識[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3.
④卓菲婭?麗莎著.論音樂的狂[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80.
⑤汪流等.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349.
一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fā)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傳統(tǒng)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jù)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歷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僅配有文字記錄的“舞譜”,還用“線”記錄著“舞曲”;“卡爾”舞蹈的音樂“藏文古譜”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傳唱著眾多的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M],中冊290頁(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關于“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tài)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態(tài)的“精彩工藝”。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xiàn)著當時當?shù)厝说乃枷肭楦小9湃四馨褜徝缹ο蟮谋憩F(xiàn)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jù)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同時“舞蹈藝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醫(yī)典藍流璃注解》[Z],第130頁,木刻板(藏文)。)中簡潔透徹地闡明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xiàn)生活和情感。如:“優(yōu)美、英姿、丑態(tài)”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xiàn);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從以上“舞蹈藝技九”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舞蹈以升華到藝術高度來表現(xiàn)人的思想情感?!靶?、聲、情”和諧運用到舞蹈中,更進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學特色。同樣,隨著社會的進步,種類繁多的藏族民間舞蹈,也由起初的簡單模仿、無意識的自娛性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認為古代的“舞蹈藝技九”是古印度“樂舞論”中婆羅多牟尼論述的,與藏族舞蹈無關。對此,經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考證,在藏族歷史上,人們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相關的藝術理論和技法?!安_多牟尼在論述‘拉斯’時只提出了八種,后經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種。這九種‘拉斯’主要作為卡達卡利舞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訓練之用”(注:于海燕:《東方舞苑花絮》[M],第18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這與藏文古籍“舞蹈藝技九”中論述的內容相重合的只小胺攮、恐怖、英武”三種,其余六種則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沒有提到“形、聲、情”和諧運用于舞蹈藝術中的觀點。這就有力地證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非常重視與本土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民族審美需要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了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
二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chuàng)時間最早,歷史延續(xù)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xiàn)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fā)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jié),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xiàn)。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huán)境、政治歷史、、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qū)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qū)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qū)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
“審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諸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一般通稱之為‘美感’”(注:王朝聞:《美學概論》[M],第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著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如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等,同時還包含欣賞活動或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特殊的審美心理現(xiàn)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歷史上已形成了比較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體系,但這一理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舞蹈理論與舞蹈美學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論是解決什么是舞蹈,怎樣舞蹈的問題,而舞蹈美學則解決舞蹈的身韻、姿態(tài)、動作、節(jié)奏和如何表達情感、體會美感的問題。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審美特征,但是由于人們居住的地理氣候差異、方言差異、服飾差異、宗教影響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眾多民族民間舞蹈;有專供上層社會享用的卡爾歌舞;也有專為宗教儀式服務的羌姆舞,以及眾多門派的藏戲舞蹈。以上舞種雖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
舞蹈的基本身韻、動作、姿態(tài)和技巧卻很相近,音樂的基本曲式結構和節(jié)奏風格比較相仿;在服飾方面除寬、肥、瘦及色彩的區(qū)別外,樣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們以圓圈舞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韻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學特征的“根”,是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門》[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書中把“舞蹈藝技九”變成為“詩歌寫作九”,要求詩歌寫作者用詩寫出舞蹈者的身姿、韻律和豐富情感。同樣,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時表現(xiàn)詩情畫意,融詩舞于一體,有歌就有舞,以詞帶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謠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無邊無際舞”,要跳“高山不可動搖的舞”,跳起來的“卓舞的節(jié)奏快如夜空的閃電”。這就像薩班·貢嗄堅參的書中所述(注:薩典·貢嗄堅贊:《樂論》[M],第1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們梳妝打扮,人們歌舞歡暢,那里沒有悲傷,神圣的音樂至高無上”。這就是藏民族對歌舞的共同審美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還與地域、時間、年齡、男女等不同對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潑有力、熱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濃厚的純農區(qū)和城鎮(zhèn)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瀟灑,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靈巧、多變,充分展現(xiàn)著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區(qū)的舞蹈,有著典雅穩(wěn)健的舞步、優(yōu)美自如的舞姿,充分體現(xiàn)著古象雄文化的韻味;而藏東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獷、豪放瀟灑、矯健雄姿,充分展現(xiàn)著康巴人的氣質特征。關于藏族舞蹈的形態(tài)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記載外,在民間歌謠中也有許多記述。如《中國歌謠集——卷“打開歌門”》章節(jié)中就記錄了大量的傳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謠。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征。如:林芝地區(qū)果諧“祝歌舞者門面三層高”中唱到:
胸部是鍋莊的倉庫,今日要打開倉庫門;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搖擺處,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蓋是鍋莊的風輪,今日我要轉動轉動;
雙腳是鍋莊的滾球,今日我要滾一滾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中冊,第292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對舞蹈者的形態(tài)要求有:
上身動作像雄獅,腰間動作要妖嬈。
四肢關節(jié)要靈巧,肌腱活動要松弛。
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
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jié)要顫動。
腳步腳尖要靈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壯。
……
從以上舞蹈時對人體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難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學思想。形體美、韻律美、動作的和諧運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tǒng)一運用。眾多藏族古老民歌中關于具體形體要求的歌詞和古籍的理論如此一致,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對舞蹈者形態(tài)、舞姿的共同審美感受。上述關于舞蹈形態(tài)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脫離實際的,而是至今保留在眾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惡環(huán)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yōu)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xiàn)背東西的舞蹈,這一現(xiàn)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動作非常豐富,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舞蹈者,對于“妖嬈”的腰、“搖擺”的腰運用的非常講究。不管是以腳的點子為主的“堆諧”,還是講究線條富有動感的“諧”,腰部輕軟搖擺,在似動非動中給人以充分展現(xiàn)人體的線條美。女子的腰部動作在“熱巴舞”和牧區(qū)“果卓”中表現(xiàn)得非常豐富。她們的各種翻身動作,側腰、下后腰動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狀態(tài)。“妖嬈”的腰部動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個審美特征。另外,在民謠和古籍中,認為“膝窩”、“膝蓋”是“最靈處”,“要顫動”并被形容為“風輪”、“輪子”。藏族眾多舞蹈的“膝蓋”動作的確是一個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動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現(xiàn)內心情感和舞蹈動感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醫(yī)典藍流璃注解》,第131頁,木刻板。)“歌舞劇(戲)是:往事如同語言一樣,用形態(tài)表達各種語言的歌舞劇,它主要靠舞蹈者手、頭的各種變化,如卷羊毛時手的動作反復多次后形成優(yōu)美、迷人的舞”,可見,雙手的動作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對雙手的基本要求看,除靈活多變外,手勢還要如同“蓮花印”,即雙手要像盛開的蓮花瓣,要有層次地旋轉,在旋轉中產生優(yōu)美的想象。我們在觀看藏族不同風格的舞蹈時會發(fā)現(xiàn)其雙手的動作是非常豐富的,極富有活力。雙手動作在藏舞包括藏戲舞蹈中已經演化成千姿百態(tài)的舞蹈語匯,如藏戲舞蹈中的手勢與戲劇語匯融為一體成為藏戲不可缺少的表現(xiàn)手法。同樣,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勢動作來展示內容;熱巴舞中的“顫肩舞”;果諧中的雙手前后甩動和胸前劃擺,至于“手鐲舞”中海螺手鐲舞的手勢動作就更加豐富。藏戲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勢動作直接反映生活,隨著劇情、節(jié)奏的變化,手勢動作也跟著變化,雙手始終隨舞蹈內容的變化而舞動,并為升華情感需要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審美特征。
民謠和古籍中還提到“雙腳是鍋莊的滾球”、“雙腳是舞輪”、“腳下沒有刺”、“腳步腳尖要靈活”,腳是舞蹈跳動、踏節(jié)的關鍵。要求舞者的腳像“輪子”、“滾球”般靈活多變,如果說手勢動作是“噶爾”歌舞,腳部動作則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時要如同“腳下無刺”,踏著強有力的節(jié)奏舞起來。藏族舞蹈的雙腳動作靈活輕巧,節(jié)奏鮮明,腳步熱烈而整齊,如,踢踏舞步活潑、清爽,踏出的節(jié)奏熱烈、堅強有力而輕重分明;果諧舞步是典型的集體舞步,舞蹈充滿了勞動氣息,在粗獷昂揚的歌聲中步伐整齊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亞巴舞”步,雖沒有音樂,但音樂產生在雙腳有力的跺踏聲中,一種振天的聲響回蕩在舞場上空。此外,民謠和古籍中還談到頭部動作,“頭是舞的搖晃處”、“做右手勢動作和向右行進時頭向左看,左動作要反
姿,做下面動作時向前看”。從中不難看出不少藏舞的規(guī)范程度和形體和諧運用的美學特征。藏舞中的頭部動作也是非常豐富的,有繞頭舞、甩頭鞭舞、前后甩動舞、左右甩動舞等,這些都是舞蹈內容與形體變化緊密結合具有獨特頭部動作的舞蹈。
以上分別針對舞蹈者各種形體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運用作了簡要論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謠和古籍中的論述也較多,如女性“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體態(tài)輕捷如身上無肉,舞姿柔軟如腰上無骨,從背影看好像沒有臂部,從前面看好像無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壯”。這些形體要求在當時可能屬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審美愿望符合舞蹈藝術的基本要求,體現(xiàn)了先人們講究勻稱的美學思想。形體是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工具,那么怎樣的形體才算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謠中反映出來的舞者的形體要求就體現(xiàn)著藏民族的審美意識,同樣也是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之一。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1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1。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fā)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2
歷史上每1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1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1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chuàng)時間最早,歷史延續(xù)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xiàn)情感的1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fā)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1門藝術。任何1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jié),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1種本能的具體表現(xiàn)。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huán)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qū)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qū)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qū)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
“審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諸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1般通稱之為‘美感’”(注:王朝聞:《美學概論》[M],第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著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如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等,同時還包含欣賞活動或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特殊的審美心理現(xiàn)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歷史上已形成了比較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體系,但這1理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舞蹈理論與舞蹈美學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論是解決什么是舞蹈,怎樣舞蹈的問題,而舞蹈美學則解決舞蹈的身韻、
姿態(tài)、動作、節(jié)奏和如何表達情感、體會美感的問題。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審美特征,但是由于人們居住的地理氣候差異、方言差異、服飾差異、宗教影響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眾多民族民間舞蹈;有專供上層社會享用的卡爾歌舞;也有專為宗教儀式服務的羌姆舞,以及眾多門派的藏戲舞蹈。以上舞種雖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韻、動作、姿態(tài)和技巧卻很相近,音樂的基本曲式結構和節(jié)奏風格比較相仿;在服飾方面除寬、肥、瘦及色彩的區(qū)別外,樣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們以圓圈舞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韻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學特征的“根”,是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門》[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1書中把“舞蹈藝技9”變成為“詩歌寫作9”,要求詩歌寫作者用詩寫出舞蹈者的身姿、韻律和豐富情感。同樣,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時表現(xiàn)詩情畫意,融詩舞于1體,有歌就有舞,以詞帶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謠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無邊無際舞”,要跳“高山不可動搖的舞”,跳起來的“卓舞的節(jié)奏快如夜空的閃電”。這就像薩班·貢嗄堅參的書中所述(注:薩典·貢嗄堅贊:《樂論》[M],第1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們梳妝打扮,人們歌舞歡暢,那里沒有悲傷,神圣的音樂至高無上”。這就是藏民族對歌舞的共同審美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還與地域、時間、年齡、男女等不同對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潑有力、熱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濃厚的純農區(qū)和城鎮(zhèn)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瀟灑,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靈巧、多變,充分展現(xiàn)著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區(qū)的舞蹈,有著典雅穩(wěn)健的舞步、優(yōu)美自如的舞姿,充分體現(xiàn)著古象雄文化的韻味;而藏東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獷、豪放瀟灑、矯健雄姿,充分展現(xiàn)著康巴人的氣質特征。
關于藏族舞蹈的形態(tài)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記載外,在民間歌謠中也有許多記述。如《中國歌謠集——西藏卷“打開歌門”》章節(jié)中就記錄了大量的傳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謠。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征。如:林芝地區(qū)果諧“祝歌舞者門面3層高”中唱到:
胸部是鍋莊的倉庫,今日要打開倉庫門;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搖擺處,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蓋是鍋莊的風輪,今日我要轉動轉動;
雙腳是鍋莊的滾球,今日我要滾1滾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中冊,第292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對舞蹈者的形態(tài)要求有:
上身動作像雄獅,腰間動作要妖嬈。
4肢關節(jié)要靈巧,肌腱活動要松弛。
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
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jié)要顫動。
腳步腳尖要靈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壯。
……
從以上舞蹈時對人體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難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學思想。形體美、韻律美、動作的和諧運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tǒng)1運用。眾多藏族古老民歌中關于具體形體要求的歌詞和古籍的理論如此1致,不能不說是1個民族對舞蹈者形態(tài)、舞姿的共同審美感受。上述關于舞蹈形態(tài)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脫離實際的,而是至今保留在眾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 )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zhàn)勝1切艱難險惡環(huán)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yōu)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xiàn)背東西的舞蹈,這1現(xiàn)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動作非常豐富,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舞蹈者,對于“妖嬈”的腰、“搖擺”的腰運用的非常講究。不管是以腳的點子為主的“堆諧”,還是講究線條富有動感的“諧”,腰部輕軟搖擺,在似動非動中給人以充分展現(xiàn)人體的線條美。女子的腰部動作在“熱巴舞”和牧區(qū)“果卓”中表現(xiàn)得非常豐富。她們的各種翻身動作,側腰、下后腰動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狀態(tài)?!把龐啤钡难縿幼魇遣刈逦璧竿怀龅?個審美特征。另外,在民謠和古籍中,認為“膝窩”、“膝蓋”是“最靈處”,“要顫動”并被形容為“風輪”、“輪子”。藏族眾多舞蹈的“膝蓋”動作的確是1個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動作之1,也是最能表現(xiàn)內心情感和舞蹈動感的表現(xiàn)手法之1。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4部醫(yī)典藍流璃注解》,第131頁,木刻板。)“歌舞劇(戲)是:往事如同語言1樣,用形態(tài)表達各種語言的歌舞劇,它主要靠舞蹈者手、頭的各種變化,如卷羊毛時手的動作反復多次后形成優(yōu)美、迷人的舞”,可見,雙手的動作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對雙手的基本要求看,除靈活多變外,手勢還要如同“蓮花印”,即雙手要像盛開的蓮花瓣,要有層次地旋轉,在旋轉中產生優(yōu)美的想象。我們在觀看藏族不同風格的舞蹈時會發(fā)現(xiàn)其雙手的動作是非常豐富的,極富有活力。雙手動作在藏舞包括藏戲舞蹈中已經演化成千姿百態(tài)的舞蹈語匯,如藏戲舞蹈中的手勢與戲劇語匯融為1體成為藏戲不可缺少的表現(xiàn)手法。同樣,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勢動作來展示內容;熱巴舞中的“顫肩舞”;果諧中的雙手前后甩動和胸前劃擺,至于“手鐲舞”中海螺手鐲舞的手勢動作就更加豐富。藏戲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勢動作直接反映生活,隨著劇情、節(jié)奏的變化,手勢動作也跟著變化,雙手始終隨舞蹈內容的變化而舞動,并為升華情感需要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審美特征。
民謠和古籍中還提到“雙腳是鍋莊的滾球”、“雙腳是舞輪”、“腳下沒有刺”、“腳步腳尖要靈活”,腳是舞蹈跳動、踏節(jié)的關鍵。要求舞者的腳像“輪子”、“滾球”般靈活多變,如果說手勢動作是“噶爾”歌舞,腳部動作則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時要如同“腳下無刺”,踏著強有力的節(jié)奏舞起來。藏族舞蹈的雙腳動作靈活輕巧,節(jié)奏鮮明,腳步熱烈而整齊,如,踢踏舞步活潑、清爽,踏出的節(jié)奏熱烈、堅強有力而輕重分明;果諧舞步是典型的集體舞步,舞蹈充滿了勞動氣息,在粗獷昂揚的歌聲中步伐整齊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亞巴舞”步,雖沒有音樂,但音樂產生在雙腳有力的跺踏聲中,1種振天的聲響回蕩在舞場上空。此外,民謠和古籍中還談到頭部動作,“頭是舞的搖晃處”、“做右手勢動作和向右行進時頭向左看,左動作要反姿,做下面動作時向前看”。從中不難看出不少藏舞的規(guī)范程度和形體和諧運用的美學特征。藏舞中的頭部動作也是非常豐富的,有繞頭舞、甩頭鞭舞、前后甩動舞、左右甩動舞等,這些都是舞蹈內容與形體變化緊密結合具有獨特頭部動作的舞蹈。
以上分別針對舞蹈者各種形體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運用作了簡要論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謠和古籍中的論述也較多,如女性“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體態(tài)輕捷如身上無肉,舞姿柔軟如腰上無骨,從背影看好像沒有臂部,從前面看好像無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壯”。這些形體要求在當時可能屬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審美愿望符合舞蹈藝術的基本要求,體現(xiàn)了先人們講究勻稱的美學思想。形體是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工具,那么怎樣的形體才算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謠中反映出來的舞者的形體要求就體現(xiàn)著藏民族的審美意識,同樣也是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之1。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fā)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傳統(tǒng)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jù)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西藏歷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僅配有文字記錄的“舞譜”,還用“線”記錄著“舞曲”;“卡爾”舞蹈的音樂“藏文古譜”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傳唱著眾多的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M],中冊290頁(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關于“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tài)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態(tài)的“精彩工藝”。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xiàn)著當時當?shù)厝说乃枷肭楦?。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xiàn)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jù)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同時“舞蹈藝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醫(yī)典藍流璃注解》[Z],第130頁,木刻板(藏文)。)中簡潔透徹地闡明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xiàn)生活和情感。如:“優(yōu)美、英姿、丑態(tài)”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xiàn);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從以上“舞蹈藝技九”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舞蹈以升華到藝術高度來表現(xiàn)人的思想情感?!靶?、聲、情”和諧運用到舞蹈中,更進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學特色。同樣,隨著社會的進步,種類繁多的藏族民間舞蹈,也由起初的簡單模仿、無意識的自娛性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認為西藏古代的“舞蹈藝技九”是古印度“樂舞論”中婆羅多牟尼論述的,與藏族舞蹈無關。對此,經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考證,在藏族歷史上,人們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相關的藝術理論和技法?!安_多牟尼在論述‘拉斯’時只提出了八種,后經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種。這九種‘拉斯’主要作為卡達卡利舞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訓練之用”(注:于海燕:《東方舞苑花絮》[M],第18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這與藏文古籍“舞蹈藝技九”中論述的內容相重合的只有“憤怒、恐怖、英武”三種,其余六種則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沒有提到“形、聲、情”和諧運用于舞蹈藝術中的觀點。這就有力地證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非常重視與本土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民族審美需要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了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
二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chuàng)時間最早,歷史延續(xù)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xiàn)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fā)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jié),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xiàn)。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huán)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qū)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qū)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qū)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
“審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諸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一般通稱之為‘美感’”(注:王朝聞:《美學概論》[M],第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著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如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等,同時還包含欣賞活動或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特殊的審美心理現(xiàn)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歷史上已形成了比較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體系,但這一理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舞蹈理論與舞蹈美學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論是解決什么是舞蹈,怎樣舞蹈的問題,而舞蹈美學則解決舞蹈的身韻、姿態(tài)、動作、節(jié)奏和如何表達情感、體會美感的問題。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審美特征,但是由于人們居住的地理氣候差異、方言差異、服飾差異、宗教影響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眾多民族民間舞蹈;有專供上層社會享用的卡爾歌舞;也有專為宗教儀式服務的羌姆舞,以及眾多門派的藏戲舞蹈。以上舞種雖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韻、動作、姿態(tài)和技巧卻很相近,音樂的基本曲式結構和節(jié)奏風格比較相仿;在服飾方面除寬、肥、瘦及色彩的區(qū)別外,樣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們以圓圈舞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韻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學特征的“根”,是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門》[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書中把“舞蹈藝技九”變成為“詩歌寫作九”,要求詩歌寫作者用詩寫出舞蹈者的身姿、韻律和豐富情感。同樣,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時表現(xiàn)詩情畫意,融詩舞于一體,有歌就有舞,以詞帶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謠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無邊無際舞”,要跳“高山不可動搖的舞”,跳起來的“卓舞的節(jié)奏快如夜空的閃電”。這就像薩班·貢嗄堅參的書中所述(注:薩典·貢嗄堅贊:《樂論》[M],第1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們梳妝打扮,人們歌舞歡暢,那里沒有悲傷,神圣的音樂至高無上”。這就是藏民族對歌舞的共同審美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還與地域、時間、年齡、男女等不同對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潑有力、熱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濃厚的純農區(qū)和城鎮(zhèn)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瀟灑,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靈巧、多變,充分展現(xiàn)著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區(qū)的舞蹈,有著典雅穩(wěn)健的舞步、優(yōu)美自如的舞姿,充分體現(xiàn)著古象雄文化的韻味;而藏東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獷、豪放瀟灑、矯健雄姿,充分展現(xiàn)著康巴人的氣質特征。
關于藏族舞蹈的形態(tài)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記載外,在民間歌謠中也有許多記述。如《中國歌謠集——西藏卷“打開歌門”》章節(jié)中就記錄了大量的傳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謠。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征。如:林芝地區(qū)果諧“祝歌舞者門面三層高”中唱到:
胸部是鍋莊的倉庫,今日要打開倉庫門;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搖擺處,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蓋是鍋莊的風輪,今日我要轉動轉動;
雙腳是鍋莊的滾球,今日我要滾一滾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中冊,第292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對舞蹈者的形態(tài)要求有:
上身動作像雄獅,腰間動作要妖嬈。
四肢關節(jié)要靈巧,肌腱活動要松弛。
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
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jié)要顫動。
腳步腳尖要靈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壯。
……
從以上舞蹈時對人體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難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學思想。形體美、韻律美、動作的和諧運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tǒng)一運用。眾多藏族古老民歌中關于具體形體要求的歌詞和古籍的理論如此一致,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對舞蹈者形態(tài)、舞姿的共同審美感受。上述關于舞蹈形態(tài)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脫離實際的,而是至今保留在眾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惡環(huán)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yōu)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xiàn)背東西的舞蹈,這一現(xiàn)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動作非常豐富,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舞蹈者,對于“妖嬈”的腰、“搖擺”的腰運用的非常講究。不管是以腳的點子為主的“堆諧”,還是講究線條富有動感的“諧”,腰部輕軟搖擺,在似動非動中給人以充分展現(xiàn)人體的線條美。女子的腰部動作在“熱巴舞”和牧區(qū)“果卓”中表現(xiàn)得非常豐富。她們的各種翻身動作,側腰、下后腰動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狀態(tài)。“妖嬈”的腰部動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個審美特征。另外,在民謠和古籍中,認為“膝窩”、“膝蓋”是“最靈處”,“要顫動”并被形容為“風輪”、“輪子”。藏族眾多舞蹈的“膝蓋”動作的確是一個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動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現(xiàn)內心情感和舞蹈動感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醫(yī)典藍流璃注解》,第131頁,木刻板。)“歌舞劇(戲)是:往事如同語言一樣,用形態(tài)表達各種語言的歌舞劇,它主要靠舞蹈者手、頭的各種變化,如卷羊毛時手的動作反復多次后形成優(yōu)美、迷人的舞”,可見,雙手的動作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對雙手的基本要求看,除靈活多變外,手勢還要如同“蓮花印”,即雙手要像盛開的蓮花瓣,要有層次地旋轉,在旋轉中產生優(yōu)美的想象。我們在觀看藏族不同風格的舞蹈時會發(fā)現(xiàn)其雙手的動作是非常豐富的,極富有活力。雙手動作在藏舞包括藏戲舞蹈中已經演化成千姿百態(tài)的舞蹈語匯,如藏戲舞蹈中的手勢與戲劇語匯融為一體成為藏戲不可缺少的表現(xiàn)手法。同樣,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勢動作來展示內容;熱巴舞中的“顫肩舞”;果諧中的雙手前后甩動和胸前劃擺,至于“手鐲舞”中海螺手鐲舞的手勢動作就更加豐富。藏戲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勢動作直接反映生活,隨著劇情、節(jié)奏的變化,手勢動作也跟著變化,雙手始終隨舞蹈內容的變化而舞動,并為升華情感需要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審美特征。
民謠和古籍中還提到“雙腳是鍋莊的滾球”、“雙腳是舞輪”、“腳下沒有刺”、“腳步腳尖要靈活”,腳是舞蹈跳動、踏節(jié)的關鍵。要求舞者的腳像“輪子”、“滾球”般靈活多變,如果說手勢動作是“噶爾”歌舞,腳部動作則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時要如同“腳下無刺”,踏著強有力的節(jié)奏舞起來。藏族舞蹈的雙腳動作靈活輕巧,節(jié)奏鮮明,腳步熱烈而整齊,如,踢踏舞步活潑、清爽,踏出的節(jié)奏熱烈、堅強有力而輕重分明;果諧舞步是典型的集體舞步,舞蹈充滿了勞動氣息,在粗獷昂揚的歌聲中步伐整齊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亞巴舞”步,雖沒有音樂,但音樂產生在雙腳有力的跺踏聲中,一種振天的聲響回蕩在舞場上空。此外,民謠和古籍中還談到頭部動作,“頭是舞的搖晃處”、“做右手勢動作和向右行進時頭向左看,左動作要反姿,做下面動作時向前看”。從中不難看出不少藏舞的規(guī)范程度和形體和諧運用的美學特征。藏舞中的頭部動作也是非常豐富的,有繞頭舞、甩頭鞭舞、前后甩動舞、左右甩動舞等,這些都是舞蹈內容與形體變化緊密結合具有獨特頭部動作的舞蹈。
以上分別針對舞蹈者各種形體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運用作了簡要論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謠和古籍中的論述也較多,如女性“全身姿態(tài)要柔軟”、“體態(tài)輕捷如身上無肉,舞姿柔軟如腰上無骨,從背影看好像沒有臂部,從前面看好像無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壯”。這些形體要求在當時可能屬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審美愿望符合舞蹈藝術的基本要求,體現(xiàn)了先人們講究勻稱的美學思想。形體是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工具,那么怎樣的形體才算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謠中反映出來的舞者的形體要求就體現(xiàn)著藏民族的審美意識,同樣也是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之一。
一、從猴鼓舞道具看瑤族“圓”的審美
瑤族猴鼓舞,區(qū)別于其它舞蹈形式的一大特征是舞具不同。該舞種主要以銅鼓及皮鼓為伴奏樂器。外加簸箕、篩子、花竹帽等日常生活用具作為道具,而所有這些道具其形狀都是圓的。從這類圓形的道具中,可以看到瑤族有著鮮明的“圓”的審美特征。
在猴鼓舞的眾多原型道具中,銅鼓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銅鼓在桂西北地區(qū)的歷史上曾用于祭祀、戰(zhàn)陣、集會以及儲藏財物,作陪葬品和娛樂等等,它是樂器,同中原的禮樂器一樣,起著明貴賤、別等級等作用。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它是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體,容政治、經濟、文化于一身,形成了豐富多彩和獨具特色的銅鼓文化,被考古、文學、藝術界譽為南方古
代民族一部不成文的百科全書。銅鼓在明清“改土歸流”后逐漸在民間流,傳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打擊樂器,它以濃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點而著稱于國內外。清人謝啟昆的《銅鼓歌》有云:“無山不有瑤,無瑤不有鼓?!彼菧喼毓艠愕脑煨?、絢麗秀巧的紋飾,能喚起人們對美的聯(lián)想?,幾邈~鼓的構造形狀由無數(shù)個“圓”構成:圓的面、圓的腰、圓的足與圓的鼓體平衡,對稱的是圓的紋飾。銅鼓作為猴鼓舞中一門特殊的舞具,既有精美的圓雕、浮雕的藝術美,又具有獨特的伴奏功效,其音響極富民族韻味。史料上有“擊之響亮”、“聲極圓潤”、“振響云霄”、“聲聞數(shù)里”的記述,說明銅鼓音量之宏大和音色之優(yōu)美??傊?銅鼓所演奏出的純厚圓渾的音響,能震撼山岳,造成極為恢弘壯觀的場面,激起人們奮發(fā)的熾熱感’隋。這就是銅鼓“圓”的特點,在猴鼓舞中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從這里,我們即可以領略到瑤族自古至今珍藏銅鼓珍愛銅鼓的悠遠民族文化淵源。
二、從猴鼓舞動作看瑤族“圓”的審美
瑤族由于特定的居住地理條件和生產勞動的環(huán)境,便與山中的猴子發(fā)生了某些活動上的聯(lián)系。就連猴鼓舞每一套動作的名稱,民間藝人均以猴子的日常習慣動作來命名,如:“金猴搔頭”、“猴拍屁股”、“猴子抓腋”、“老猴攀石”等等。這些主要動態(tài)中,大都具有“圓”的審美特征。從猴鼓舞每一套動作的動律特征來看,都是以腰為軸心,帶動上身及四肢劃出許多“圓”韻。如“金猴搔頭”,是以腰為軸心,帶動上身左右交替轉動,而雙臂則各劃出一個個立面的圓;“猴拍屁股”,是先下后腰左右擰動轉動,然后雙手于旁向后交替繞圓擊鼓,劃出一個個側面的斜圓;“猴子抓腋”,則是通過整體上下起伏的律動和雙手小臂來回滾動,使左右形成一個個柔美的圓形運動軌跡,“老猴攀食”這一舞動,則是前進中的構圖圓,舞者圍繞著皮鼓轉動,上肢動作與“猴子抓腋”相似,人體構圖、舞臺構圖以及道具構圖共同形成一個個綜合的圓的構圖。除此以外,猴鼓舞的其它人體運動構圖在空間所形成的運動軌跡也是萬變不離其“圓”的。形成這些“圓”的審美特征,還與東方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有著必然的關系。人們常說:“東方民族舞蹈是以動律見長,西方芭蕾是以造型美取勝”。筆者認為,這里的動律美就是“圓”的審美特征之一。因此,瑤族猴鼓舞動作特征是具有動律美的“圓”。從這些“圓”的動律中看出,瑤族是一個熱愛生活、富有藝術感的東方優(yōu)秀民族。
三、從猴鼓舞舞臺構圖看瑤族“圓”的審美
瑤族猴鼓舞上不僅在舞蹈具有人體構圖圓的審美特征,而且在舞臺構圖中的舞蹈隊形、舞臺調度、舞者的造型圖案以及道具的擺設都以“圓”為審美特征。
猴鼓舞的表演場地也是隨意性的,一般是設在山寨中的曬谷坪上或鼓樓前。鼓聲一響,村村寨寨的人們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很自然地將表演區(qū)圍成一個大圓圈,表演區(qū)中心是一個圓形的大皮鼓,大皮鼓的四周又布上銅鼓,每個銅鼓的問隔處還有手持圓形簸箕或花竹帽的伴舞者,使整個表演場地構成一副美麗的圓形圖案。舞臺的調度和隊形也都是以圓圈線路依次舞動,如鼓手繞著皮鼓盡情地舞動,伴舞者又圍繞著銅鼓手及皮鼓手翩翩起舞。這些舞臺構圖,形成了一個綜合的“圓”的藝術審美氛圍與特征。正是這種“圓”的氛圍和特征體現(xiàn)了瑤族人民團結、祥和的生活追求。
四、從猴鼓舞服飾看瑤族“圓”的審美
研究人體運動藝術舞蹈審美特征的形式,不能忽視對舞蹈服飾的研究?,幾搴锕奈栌衅鋱A的審美特征,那么,瑤族服飾是否也具有“圓”的審美特征呢?回答是肯定的。
在中國古典舞蹈藝術形式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成分,與當前流行中的一些舞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也具有一些相同之處。在古典舞教學中具有較多的重點以及難點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不能理解和領會古典舞中的美學思想以及特性等,進而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不能把握古典舞中的真正內涵,最終不利于古典舞中的傳播發(fā)展。本文將針對古典舞身韻審美特征以及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探討。
一、古典舞概述
對于古典舞是以傳統(tǒng)民間舞蹈為基礎,由一些舞蹈學家進行整理以及創(chuàng)造等,經過長期實踐最終流傳下來具有特色風格的一種舞蹈。在中國舞蹈史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了中國舞蹈藝術的良好發(fā)展。在中國古典舞中凝聚了民族藝術中的精髓,同時也包含了傳統(tǒng)舞蹈中的魅力,在整體上已經演變成一個獨特的藝術語言。伴隨著中國古典舞文化的出現(xiàn),展示出人們對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尊重,對于古典舞來說自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獨特魅力。
二、在中國古典舞中身韻的運用
在中國古典舞中身韻具有良好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將舞姿與技術相結合,同時還應將節(jié)奏以及舞蹈動作結合開來,進而能夠表現(xiàn)出表演者內在修養(yǎng)。對于基訓來說是古典舞中的一種訓練方法,而身韻是規(guī)范舞蹈動作的一種標準。因此在實際學習中掌握相關的節(jié)奏韻律,就能找到中國古典舞蹈中蘊含的節(jié)奏韻律,同時還能找到古典舞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因此對于身韻訓練來說不僅能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舞蹈中的獨特風格,還能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舞蹈動作語言方面。在實際古典舞身韻運用中和其它的舞蹈藝術具有較多的相同之處,身韻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所以在實際訓練只能夠控制還身韻的時代性是成功時的關鍵之處。因此在當前古典舞教學中運用身韻應該突出展現(xiàn)人們的精神面貌,進而能夠讓身韻和人們精神面貌達到統(tǒng)一。
三、中國古典舞身韻發(fā)揮的審美意義
在中國古典舞中身韻是較為重要的審美特質,在整體上應該把握韻律以及節(jié)奏等,還應體會到在舞蹈中表現(xiàn)在內涵以及情感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在舞蹈中所想要表達出的思想以及情感,進而才能更好的將古典舞中的美展現(xiàn)出來。在中國古典舞中的身韻與傳統(tǒng)舞蹈中的相關步法統(tǒng)一結合起來,進而能夠更加生動的演繹出來,不僅能夠表現(xiàn)出神韻美,而且還能利用舞蹈表現(xiàn)出舞蹈中蘊含的情感。對于古典舞來說是傳統(tǒng)戲曲以及雜技和武術等相關藝術形式結合開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大體上并沒有局限于某種藝術形式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標志,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展現(xiàn)出的古典舞中的獨特魅力。在古典舞中的神韻是通過不斷的探索以及總結一些藝術經驗最終衍生出來的,在當前已經成為古典舞學習者學習中的主要內容。在古典舞中身韻是重要的靈魂,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以及時代性等相關的特征,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勢下,古典舞身韻在課堂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學習中,作為教育者應該加強學生對身韻的理解,同時能夠在古典舞中展現(xiàn)出來,進而增強自身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古典舞身韻教學方法研究
(一)建立健全教學體系
在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中,作為教育者應該更新自身教學觀念,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首先在教學中應該進行系統(tǒng)性的訓練,在整體上明確古典舞教學技術以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遵循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而展開教學。在古典舞教學開展過程中,應該緊緊圍繞著規(guī)范性等相關要求,進而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還應緊緊圍繞古典舞身韻中的審美特征,進而積極開展教學工作。
(二)注重“形神兼?zhèn)洹?/p>
在古典舞教學中,對于學生來說應掌握好相關的基本技法,同時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身韻。對于古典舞來說應該具有優(yōu)美的舞姿以及高超的技巧,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感染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將身韻自身的審美特征表現(xiàn)出來并真正的融入在舞蹈動作中來。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深刻的認識到“形神兼?zhèn)洹卑l(fā)揮的重要性,老師對學生加強訓練過程中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不紊的加強學生的訓練,在基礎環(huán)節(jié)上入手,進而加強學生對身韻的理解,在實際表演中能夠展現(xiàn)出來。老師在教學中也可以積極多媒體進行教學,加強在教學中的互動,進而能夠很好的理解在古典舞身韻中的審美特征,最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教學中應該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在形神兼?zhèn)涔诺湮鑴幼餍螒B(tài)中,將古典舞身韻審美特征充分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對古典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感悟,掌握古典舞身韻審美特征,在實踐中展現(xiàn)出來,對古典舞課堂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藝萌.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審美特征與課堂教學研究[J].音樂生活,2016,0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