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3 09:12:44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茶經濟與茶文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1茶文化旅游發(fā)展的背景與茶業(yè)經濟發(fā)展價值
1.1茶文化旅游發(fā)展背景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工業(yè)等相關領域飛速發(fā)展,并實現了巨大的變革,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同樣也產生了諸多變化,其中人民群眾越發(fā)重視旅游休閑娛樂方面的需求滿足,這也代表了我國旅游業(yè)成為了第三產業(yè)中極具生命力的發(fā)展產業(yè)之一,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始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領域中茶文化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地區(qū)以本地茶葉發(fā)展和旅游業(yè)發(fā)展緊密結合,打造茶文化旅游的新型增長點,例如福建省武夷山以大紅袍茶文化為基礎,推出了印象大紅袍體驗旅游項目。諸如此類,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不僅僅體現為旅游形式的創(chuàng)新,更加推動了相關地區(qū)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進程,也為我國茶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渠道與路徑,進一步提升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融合的效果。
1.2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價值
茶文化在我國已傳承多年,其中普洱、龍井等諸多茶品種已經被社會大眾耳熟能詳,每一種茶葉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發(fā)展背景以及豐富的茶文化內涵,經過數千年的積淀之后,我國的茶文化以及茶葉品鑒、制作等相關工藝飛速發(fā)展,并共同凝聚成茶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至今,我國茶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進程中依托茶文化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價值,特別是我國當前不同的產茶地域,其茶文化各有不同,例如傳統(tǒng)文化中的詠茶、品茶等特色茶文化活動也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因此可以以此類茶文化活動和茶文化載體作為旅游項目的特色,著重開發(fā)茶文化旅游資源,不斷提升茶文化旅游相關產品的重要文化內涵,既推動了地區(qū)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同樣也能以茶文化旅游作為載體,為更多的人民群眾提供就業(yè)崗位,進而實現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目標。
2茶文化旅游發(fā)展中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問題
2.1旅游產品需求缺少創(chuàng)新
在不同地區(qū)茶業(yè)經濟發(fā)展中,可以將茶文化旅游作為重要的發(fā)展要素,既推進了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同樣也起到了傳承茶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在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越來越多的游客希望進行深度游體驗游,與以往相對于淺嘗輒止的旅游消費需求有了較大的差異,這也使得游客在進行茶文化旅游時的消費需求隨之增長。出現此類問題急需茶文化旅游發(fā)展產業(yè)進一步創(chuàng)新旅游產品,全面迎合消費者和游覽者的口味和需求,在旅游業(yè)飛速發(fā)展的前提之下,迅速搶占茶文化旅游的先機。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在我國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仍舊為相對新興的產品之一,再加上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越來越多的人對于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進一步探究茶文化的起源以及茶文化獨特的內容,深入體會品茶、鑒茶以及茶葉制作等相關工藝,游客們希望能夠深入到茶文化旅游體驗之中,對此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茶文化旅游項目,以此助推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很多地區(qū)的茶文化旅游以及茶業(yè)經濟發(fā)展仍然留存于表面,處于旅游開發(fā)的初期階段,難以充分煥發(fā)茶文化旅游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2.2缺少對茶文化資源的挖掘
在旅游市場發(fā)展進程中,行業(yè)規(guī)范尤為重要,需要對當前我國旅游市場秩序進行嚴格的規(guī)范與管理,相關行業(yè)主管部門也采取了更有針對性的管理手段與措施,強化了政府對于旅游產業(yè)發(fā)展進程中的監(jiān)督與指導,但是在我國很多地區(qū)的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仍然存在較多亂象。例如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很多地區(qū)仍然缺少對茶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甚至有時難以保障相關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水平,在茶文化元素挖掘方面有時存在盜版和偽造的問題。如部分地區(qū)在開發(fā)茶文化旅游項目時,受到茶葉生產地域的限制,直接在不符合該品種茶葉種植和生產的區(qū)域打造盜版的茶文化園和采摘中心等,以求讓游客進行體驗種植和采摘,雖然實現了對游客的引流,但是此種做法也對茶文化旅游產業(yè)的深入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難以有效助推茶業(y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2.3茶文化旅游宣傳水平存在問題
當前不同地區(qū)在茶文化旅游項目以及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采取的宣傳和推薦手段各具差異,雖然很多地區(qū)在進行茶文化旅游宣傳時會選擇抖音、快手、微博等新興多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旨在最大程度上擴大宣傳的范圍,但是宣傳到位并不意味著茶文化旅游相關產品的質量能夠隨之增長,這也會導致大幅度涌入的游客會給地區(qū)茶文化旅游項目,甚至是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反之,如果一味重視茶文化旅游項目以及產業(yè)經濟發(fā)展項目的質量和水平,而忽視了宣傳與推薦,也往往會導致相關茶葉產品難以向外推廣,并進一步產生滯銷的問題,不利于茶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3茶文化旅游與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對策建議
3.1明確二者的功能和定位
首先要明確茶葉產品的定位。茶文化旅游以及茶業(yè)經濟發(fā)展首先需要保障相關茶葉產品的質量和水平,要明確茶葉產品的定位,有效提升相關產品的知名度??梢酝ㄟ^外部形象打造進行推廣,讓諸多實體化有形化的茶葉產品逐漸塑造為獨特的茶葉品牌,并成為相關地區(qū)的特色品牌之一,以更好的實現在行業(yè)市場競爭中有效的市場區(qū)分,強化品牌的引導力量,有效提高廣大消費者對于茶文化以及相關茶葉產品的關注度。其次,要明確茶葉產品的功能性定位,在進行茶產品的展示時,可以將其作為茶文化旅游的重要項目和活動之一,以此提升廣大游客的購買欲望,并進一步推動本地區(qū)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進程。在進行茶產品的展示和宣傳時,可以集中呈現查產品的功效以及主要核心價值理念,可以通過商業(yè)化的包裝手段和宣傳渠道,著力突出茶文化及茶產品的特色,并進一步獲得良好的茶業(yè)經濟收益價值。最后,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為重要的發(fā)展平臺和渠道,暢通本地與外界茶業(yè)經濟市場的聯通性,既提升茶產品的知名度,同樣也能助推該地區(qū)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和進步。
3.2全面保障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根基
茶業(yè)經濟發(fā)展最重要的要素在于該地區(qū)茶葉產業(yè)的發(fā)展前景,要始終站在全局化發(fā)展的角度,明確茶葉產品與茶文化旅游,甚至是整條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鏈條之間的連通性,明確此條價值鏈的價值實現,實現地區(qū)自然與社會經濟有效融合發(fā)展的良好前景。在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中,要全力打通茶葉產品與茶文化之間的融合性效果,促進與相關茶文化旅游產品的深度融合,實現茶文化旅游與地區(qū)茶葉產品和茶葉產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前景,為茶業(yè)經濟發(fā)展提供源源不絕的驅動力。
3.3著力凸顯茶文化旅游的發(fā)展特色
由于我國不同地區(qū)在茶文化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和不同,因此在發(fā)展茶文化旅游時,也可以將此類特色和不同作為吸引消費者和旅游人群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在各地區(qū)茶文化旅游項目的挖掘和發(fā)展進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該地區(qū)茶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以及歷史淵源、主要發(fā)展特點等,并以此作為茶文化旅游項目的特色要素,進一步助推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例如,如果本地區(qū)的茶葉采摘旅游項目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可以在采摘時節(jié)集中開辦茶文化旅游節(jié)或茶文化旅游紀念日等等,進一步凸顯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讓游客能夠在游覽的過程中深入體會茶葉的種植、采茶、烘焙以及相關茶藝藝術,不斷增強游客游覽的體驗感,同時也能加大旅游者對于該地區(qū)茶文化以及相關歷史文化的了解,大力推動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整體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3.4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戶關系管理網絡
茶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相關游客以及茶葉銷售鏈條中的相關渠道經營商,游客和中間渠道商同樣也是客戶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了深入推進茶文化旅游項目以及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需要著力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戶關系管理網絡,首先在中間渠道商方面需要充分認識到渠道商是茶文化以及茶業(yè)經濟發(fā)展鏈條中至關重要的部分,要明確渠道商與茶業(yè)經濟之間的穩(wěn)固性關系。例如可以在茶文化旅游節(jié)和主題紀念日等重要節(jié)點邀請渠道商進行參與,提高渠道商與地區(qū)茶業(yè)經濟之間的連通性。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游客這一客戶關系主體,可以在茶文化交流活動以及文化節(jié)等重要的活動節(jié)日,大力推廣茶葉產品,吸引國內外的游客前來參觀,與此同時可以借由不同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以及茶文化節(jié)等,提高茶產品以及茶文化的宣傳與引導,推廣相關茶保健知識,不斷增加茶文化的喜愛人群,為茶業(yè)經濟發(fā)展提供更大的商機和發(fā)展人群。最后,在發(fā)展茶業(yè)經濟和茶文化旅游項目時可以充分應用各類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和平臺,提高對茶文化旅游項目以及茶文化的宣傳與引導,不斷增強茶文化的民間認同性,為茶業(yè)經濟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偠灾谖覈鴼v史文化發(fā)展中,茶文化尤為重要,同樣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精神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促進茶業(yè)經濟發(fā)展,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為重要的發(fā)展平臺,對此本文從茶文化旅游發(fā)展的背景以及茶業(yè)經濟發(fā)展價值出發(fā),探索茶文化旅游發(fā)展中茶業(yè)經濟的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針對茶文化旅游與茶業(yè)經濟發(fā)展提出了更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肖黎.茶文化旅游與茶業(yè)經濟發(fā)展相關問題探究[J].福建茶葉,2020(10):74-75.
1.1茶園本身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茶園常見形式為采摘茶園、生態(tài)茶園、科技示范性茶園和多元綜合茶園。根據景觀規(guī)劃設計內容,從全園主題風格、茶山生態(tài)環(huán)境、各功能分區(qū)、內外部交通、水體設計、建筑設計、植物配置、飼養(yǎng)動物、背景音樂的設計要素分析:
1.1.1采摘茶園。
主要進行多樣化優(yōu)良品種茶樹以及多種鄉(xiāng)土植物搭配種植,以及飼養(yǎng)動物,體現農家氣息。缺點:環(huán)境設施不完善、建筑形態(tài)和材料使用上簡陋粗糙、建筑風格盲目跟風,失去地域特色。入口空間雜亂沒有主題,使茶園印象大打折扣,整個茶園缺乏點睛之筆,主題思想不明確。旅游人群多以青年和兒童,少有老年人群。
1.1.2生態(tài)茶園。
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因素,大部分茶園居于自然風景區(qū)內,滿足了人們懷抱大自然的內心需求,是最親近大自然、享受田園樂趣的茶園。旅游人群多以青年、老年人,少有兒童。
1.1.3科技示范性茶園。
以茶生產、制作演示,茶文化歷史展示為主,并兼旅游觀光功能的茶園。整體局限性大,受到人群年齡段影響。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小。其主要原因:一味進行室內科普教育,失去田園風貌的展示,讓游客感受自然的情趣降低;而且參與性的游樂項目少,休閑空間缺失,大面積幾何形溫室造型和規(guī)則的道路破壞了茶園自然的鄉(xiāng)村氣息,失去茶園清新幽靜的本色。旅游人群多以兒童、青年團隊。
1.1.4多元綜合茶園。
是集合生產、制作、科普、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茶園。茶園景觀效果好,最受游客歡迎。旅游人群不受年齡段限制。
1.2景觀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1)立意缺乏創(chuàng)意,在茶園前期規(guī)劃中沒有做好基礎背景調查,缺少地方文化內涵的挖掘,文化景觀底蘊不足。構思毫無新意,照搬照抄的現象泛濫,沒有文化內涵的景觀形態(tài)僅是空軀殼。
(2)南北地區(qū)茶園風格雷同,地域文化特色流失嚴重。
(3)園內茶建筑、構筑物的體量大小,風格基調,材料選用都沒有深入考究。
(4)對內外部交通流線設計不人性化,應該考慮交通的使用功能、合理美觀。道路鋪裝的材料選擇不恰當、不細致,不僅影響視覺美感,而且導致景觀格局和茶園整體風格失去完整統(tǒng)一。
(5)大多數茶園不注重入口景觀的設計,入口景觀是一個景區(qū)的直接展示窗口,體現了整個景區(qū)的文化氛圍和主題?,F存在問題,有的與主題完全不符合,好大喜功地濫用與之不符的新型材料和城市化景觀元素;有的一味搬抄別的茶園入口;更有甚者沒有設計入口景觀,入口秩序雜亂,形象極差,人流車流、車輛停放、買賣商貿等毫無章法。這些都是沒有意識到入口景觀對整個園區(qū)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所導致的。
(6)綜合旅游服務設施缺乏,旅游環(huán)境較差,主要反映在旅游量增大,人為的環(huán)境污染破壞,應當提高全民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維護公共服務設施的意識。
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建立在人類文化的基礎上的,是一種文化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傳播文化的一種工具。而由于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背景,使各民族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上產生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人們進行語言交際時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制約各民族之間語言的順利交流。在日益開放的社會中,進行跨文化的語言交際已經成為對人們的一種要求,如果我們掌握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就能很順利的進行語言交際。一般來說,了解和掌握一種民族文化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正確識別和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功能;熟悉常用詞匯的文化內涵;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語言特征,并能運用適當的語言表達不同的人際關系,了解那些語體特征。
1.文化差異背景下的語言交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其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人們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在進行語言交際時,產生理解上的障礙。這里就漢語和英語文化之間的差異為例,闡釋文化差異背景下的語言交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詞匯方面
詞匯是一種語言的基石,是信息的載體,沒有詞匯就沒有語言。當人們看到一個詞的時候就會首先想到它的意思,然后聯想到一系列的情景,在腦海中形成意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價值觀念的不同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在腦海中形成的意象就會不同。比如紅色,可能中國人就會立馬想到“喜慶”、“幸?!?,而外國人就會想到“極端”、“恐怖”等字眼。英文單詞的引申意義,對于中國人的理解能力也是一個考驗,英文的很多單詞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意思,這更多的需要去接觸,去理解。如“black sheep"這個詞,中國人會認為是“黑色的綿羊”,但是西方人會理解為“害群之馬”,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又如:外國有一句夸人的話:“You are a good dog”,意思是“你是個好人”,如果中國人不知道這層引申意義,就會鬧笑話,中國人一聽,以為是在罵自己,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說一個人是“狗”是罵人的話。所以在進行語言交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中西方詞匯之間的差異,要多進行積累,以免在進行交際時鬧出笑話,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1.2生活用語方面
東西方國家在見面寒暄、稱呼及談話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如果沒有了解這些差異,不但可能達不到交際的目的,還會造成不良的影響。中國人在日常見面寒暄時,經常會說:“你好啊!”遇見很熟的人時經常會說:“吃了嗎?”“去哪啊?”這是長期以來的中華民族習慣造就的;而美國人則會說:“How are you doing,my friend?”,英國人則喜好說:“How do you do?”。而中國人在稱呼上是很講究的,由于封建傳統(tǒng)的觀念,要講究長幼尊卑、等級差異,晚輩對長輩的稱呼要十分尊敬,否則就會被認為沒有禮貌;而英語中的稱呼就簡單地多,一般比較籠統(tǒng)和模糊,可以不分輩分差別,都按名稱呼。中西方在談話內容上也不盡相同,中國人見面總是喜歡把家里其余人的情況都問個遍,還可以問工作、工資等西方人都認為很隱私的問題;西方人在一起時,經常以談論天氣、經濟等為主。
1.3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方面
人們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體現其社會的價值觀,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礎,只有有正確的價值觀的民族才是強大的民族。人們價值觀的不同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中國人在交流時是比較含蓄的,委婉的,注重“話外之音”達到的效果,如果說話太過直接明顯是很沒有禮貌的;而西方國家往往是直接大膽的,他們崇尚“直言快語”,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中國人的集體主義非常強烈,強調集體團結、相互合作,重視“關系”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的,是會被認為“自私”的;而在西方國家,他們的個人主義是非常強烈的,他們注重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成功,凡事依賴別人的人是無能的。
不同的文化教育也決定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往往比較相信直覺,相信“眼見為實”,往往承認已經既定的事實;而外國人往往重視探索,注重通過親身體驗得到結果。這不同的思維方式就造就了不同的社會現象,中國人喜歡安靜,眷戀親情和家園,重視血緣關系,重視一個家庭的團結;而西方人則注重探索、冒險和獨立,這也是外國孩子獨立早的原因,他們往往到成人年齡后就會和父母分開生活。
1.4禁忌和崇信方面
不同的文化產生背景使各民族的禁忌也不相同。比如對數字的崇信和禁忌,眾所周知,“六”在中國人眼中是再好不過的數字,“六六大順”就是最好的證明?!鞍恕边@個數字也是中國人喜愛的,“八”代表著“發(fā)”,象征著發(fā)財?!熬拧痹跐h語的發(fā)音中和“久”諧音,因此中國人常用“久”作為祝福語,代表“長長久久”。而“四”這個數字在中國是很受避諱的,因為它和“死”諧音,所以人們在選擇電話號碼、車牌號、門牌號、日期等時,都忌諱用“四”這個字;而在西方國家中,對“四”這個數字倒是沒有很多的說法,受基督宗教的影響,他們喜愛的是“三”和“七”,“十三”和“五”被認為是不吉祥的數字,他們甚至對“十三”的忌諱達到了恐怖的地步。
而中西方國家對動物的禁忌也是非常不相同的。中國受古代傳說的影響,“龍”這種動物是種信仰,代表著吉祥和傳奇,“龍”代表“真命天子”,是至高無上的象征,所以很多的褒義詞成語里都出現了“龍”這個字,比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而在西方國家中,“龍”是非常兇殘的邪惡的動物,他們都忌諱提到“龍”這種動物。再如,在中國文化中,“貓”這種動物常常用來表示親昵、寵愛的意思,比如“小饞貓”、“小懶貓”等;但是在西方國家中,“貓”常常特指“心懷鬼胎的女人”,是個貶義詞。
2.結束語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運用這一工具表達思想,達到交際的目的。在交際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注意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認知行事,就會鬧笑話,甚至如果我們出現違反交際原則的文化錯誤,就會被視為缺乏教養(yǎng),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在積累知識的同時,高度關注各國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學會如何在不同的場合與人進行語言交際的時候,正確地應對文化之間的差異,建造和諧的跨文化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孫紅蕾 中西方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時代文學.2009,15
[2]洪穎 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8(2)
引言
由于人類環(huán)境、語言以及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認知行為也有所差異,如果想要成功地開展言語交際,雙方應根據一定話語形式與話語原則進行。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傳遞內容多為一個民族的情感、習俗、思想以及傳統(tǒng)因素等形成的綜合體。譯者的任務應是在幫助讀者解讀原語語言符號的同時,破解原語中的文化內涵,也就是所謂的非語言符號。成功的翻譯更重要的是對兩種文化的熟悉程度,因為詞語要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夠具有意義。翻譯屬于跨文化交際中的一種途徑,它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還是文化之間的轉換。從哲學上講,所有的翻譯都需要被實踐檢驗,并且隨著社會實踐發(fā)展而發(fā)展和更新,語言翻譯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進行的語言實踐,也正因這一社會需求,語言翻譯實踐的未來走向被確定為跨文化交際翻譯。
一、基于跨文化交際翻譯的差異
(一)文化價值觀念的差異
由于傳統(tǒng)文化、社會環(huán)境以及社會體制各有不同,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各異,因為受各自傳統(tǒng)文化影響過深,東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也差異甚大。中國文化中庸平和、謙虛禮讓、家庭和睦,更加主張個人服從集體,個人利益小于集體利益,無論是社會、家庭還是學校都向下一代傳授著這一傳統(tǒng),所以中國人更加習慣將此傳統(tǒng)看作衡量人們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道德行為的標準。然而相對來說西方人則更加主張人格獨立、個人隱私權、個人權利、個人奮斗以及個人進取精神,通常將個人成功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譯者作為雙語使用者不僅僅要熟練兩種語言,也要深入了解兩種文化,以及兩種語言文化的行為規(guī)范,并且根據所在的環(huán)境來調整適合的社交行為與言語。在不同的語言中,有可能會因為“意識文化”的影響造成具有相同語言意義的詞產生不同的語用意義。例如,英語中的“grandfather”,譯成漢語時就要區(qū)分是祖父還是外祖父,因為中國人對于社會親屬關系特別重視,內外有別。由此可以看出,翻譯活動是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背景下進行文化與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前提和文化規(guī)范下進行的往來。
(二)語言文化的差異
根據符號學的相關理論,語言是一種具有意識化的符號,主要包括民族世界觀、道德及、哲學觀、思維方式、民族觀念形態(tài)方面的語言符號等信息符號。作為符號化系統(tǒng),語言可以被分為地域化符號、社會化符號、民族意識符號、物質化符號和聲像化符號五大類。其中地域化符號指的是民族群落的自然環(huán)境、市政地名、江河湖海、氣候條件等。例如英語中的“thelandofpromise”等,以及漢語中“黑山白水”等。根據語言結構來劃分,語言中大量的成語、格言、俗語、歇后語、諺語、套話、典故、慣用語、俚語等都具有豐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并且具備鮮明的比喻和形象,蘊含著強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是因為英漢民族所經歷的發(fā)展階段不同,所產生和要求的詞匯也不同,例如中國的道教文化造就了俗語“這山望著那山高”,但是習慣了畜牧文化的英語則產生了“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兩者含義相似,但是內容本體迥異。由此可見,不同民族的人們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歷史氛圍而產生不同的比喻性用語,這些用語都具備強烈的民族特色,在長期的勞動習俗中總結了不同的事理,看到了不同的價值,接受了不同的歷史教訓,從而也產生了不同的表達和說法。
(三)思維模式的差異
思維屬于人腦中的一項功能,是人類對客觀現實的反應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思維摸不著、聽不到、看不見,而是以語言為主要表達形式。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外化思維的主要載體,并且展現思維的成果。語言與思維兩者之間相互作用,但是雙方又屬于不平衡的兩端,其中思維決定著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多樣化的語言表達方式。人類思維在具有共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個性,也就是民族性,這種個性反映了人類語言表達形式的差異,進而形成了各民族之間交往的障礙。往往導致世界各民族之間和睦關系受到影響的關鍵因素是由于思維模式的差異以及語言形式的復雜多樣。比如漢語中說“10路車”“三班”,英語卻要調轉過來,譯成“busNo.10”和“class3”。
二、基于跨文化交際翻譯的融合
(一)中西文化滲透的融合
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信息的傳播,國際上的科技、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都在不斷地擴大,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接觸和交往也日漸頻繁,加快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滲透,促進了不同文化的趨同和融合。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文化趨同會在語言的融合趨勢上直接體現出來,此外,語言的變化與融合也會記錄和反映文化趨同的發(fā)展趨勢。自從改革開放后,中西方文化開始多渠道、多方位地進行接觸和交流,大量出現了西方文化的術語名詞,例如超市、可口可樂和綠色食品等。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大量展現西方發(fā)達國家科學技術新成果的詞匯,例如電子郵件、電腦、電子商務等。這些詞匯的出現都展現出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發(fā)展趨勢。西方文化也同樣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許多反映中華民族文化的詞匯也出現在英語詞匯中,例如Confucianism(儒教)、papertiger(紙老虎)、loseface(丟臉)等,這些詞匯都成為了英語中的正式詞匯。
(二)語言表達意義上的融合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同的比喻的民族性,同時也與美學趣味、風土人情、習俗風尚、地理、宗教、歷史等因素有關,所以也會在不同的事物上看到相同的價值。例如,在漢語中形容一個人膽子小,經常會用“鼠”來當做喻體,如“膽小如鼠”;而在英語中形容一個膽子小,經常會用“兔”來形容,如“Astimidasahare”。在漢語中形容“事后聰明”時,會取材于中國象棋稱之為“馬后炮”;而在英語中同樣形容這一喻義,則會取材于橄欖球稱之為“Mondaymorningquarterback”,因為橄欖球比賽通常在周日舉行,而周一上午的四分衛(wèi)豈不就有“事后聰明”的意思。在漢語中形容一個人小題大做,經常會用“殺雞用牛刀”;而在英語中則稱之為“To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這樣類似的表達,雖然在字面上的意義不同,但是喻義上都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際翻譯實踐中,可以通過意義的方式來表達實際的真正含義。
三、基于跨文化交際的翻譯差異與融合路徑
(一)得體原則
得體原則在跨文化交際翻譯的實踐過程中是一個不可以忽略的關鍵。無論是處于何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他們都會在生活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禁忌事項。如果為了追求意義的表達而觸犯了他們禁忌的生活詞匯,很容易在影響交際意義表達的同時,對交際雙方造成情感上的重大影響。例如,當翻譯者在跨文化交際的翻譯實踐中想要表達“落后國家”時,為了照顧其國家人民情感,應將“落后國家”翻譯為“發(fā)展中國家”,英語則是將其翻譯為“developingcoun-try”。這些詞匯能夠在表達出這些國家發(fā)展處于落后狀態(tài)的事實,也能夠避免對方在國際交往中的尷尬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際的翻譯實踐中,不違反禁忌的得體原則能夠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獨特的作用。“得體原則”在跨文化交際翻譯實踐中屬于意義上的“融合”,通過彼此語言層面上的“差異”,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實質的目標。
(二)意義原則
翻譯在任何一次交際活動中都應表達出最準確的意義,跨文化交際也是一樣。所以,意義原則與語境原則在跨文化交際翻譯的實踐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翻譯時,不僅需要注意語言層面上的詞匯對等,還需要注意雙方的交際背景,以及表達意義是否準確。這主要是因為翻譯中詞匯的對等并不代表意義上的對等。所以,翻譯者還應根據具體的語境,來考慮不同的詞匯以及不同的表達方式來保持譯文與原文在意義表達上的一致。例如,漢語中的“教師”與英語中的“teacher”是對等的,但是在漢語里,它還表示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尊重,是一種敬語,甚至對于所有資歷高于自己的人的一種尊稱。而在英語中其含義相對而言比較單純。所以,意義原則在跨文化交際翻譯實踐中能夠讓具體的翻譯借助語言層面的“差異”來實現意義層面上的“融合”。
(三)語境原則
翻譯者在跨文化交際的翻譯實踐最應該注意的就是語境。雖然對于一般的研究者來說,語境問題一直與具體的語言有關,但是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跨文化翻譯實踐中,翻譯者需要關注的語境不僅僅包括譯文的具體語境,還包括源語言的語境。只有如此,交際雙方才能夠順利地完成交際活動,通過統(tǒng)一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差異與融合現象來完成翻譯。否則就會造成對異國文化語境的忽略問題,從而導致翻譯工作不到位,無法讓讀者理解和接受。還有一個毋庸回避的問題,就是有些作品雖然翻譯句法上沒有漏洞和錯誤,但是讀起來沒有英文的感覺。研究者對其解釋為漢語與英語交際實踐的問題,但也會出現在任何兩種語言翻譯實踐之中。也由此得知,對于翻譯效果來說,語境是多么的重要。語境原則指的就是按照兩種語言不同的所處語境,通過增刪語境因素來完成翻譯實踐中的實際意義傳達,尤其是翻譯文學作品,語境原則更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文化雙方之間既具有共性,又存在著差異,由于民族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和英漢語言結構的特殊性,翻譯可譯性限度依舊是翻譯實踐中無法避免的客觀現實。研究翻譯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最先研究的應是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特別是在研究文化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之間的比較上。除此之外,還應對譯入語的表達方式進行研究,其中也包括讀者對其的反應與理解。所以,基于跨文化交際的翻譯差異與融合應,在差異中尋求方式,在共性中尋求規(guī)律,在翻譯實踐中尋求融合。
參考文獻:
[1]常暉.跨文化交際翻譯中語境差異解讀———以武陵源旅游區(qū)為例[J].學理論,2011(13):242-244.
正安縣位于貴州省北部,素有“黔北門戶”之稱。正安縣與多個縣、區(qū)相鄰;北鄰重慶,南接湄潭,西挨桐梓,西南鄰綏陽,東北接道真,東部挨務川,東南接鳳岡。其風景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但經濟卻很落后。導致經濟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插花地的存在。
一、正安與周邊地區(qū)插花地問題
插花地是歷史時期存在的一種十分普遍的區(qū)域或社會現象,在當今行政區(qū)劃中也是屢見不鮮。清代學者胡林翼將插花地歸納為“華離之地”、“犬牙之地”、“甌脫之地”三種類型。華離之地也稱飛地,指某地行政隸屬于一地,但實際地理位置卻處于另一地的包圍圈之中,猶如孤島般與所隸屬地區(qū)沒有連接;犬牙之地則是兩地本屬于一個行政區(qū)域內,但由于中間是另一行政區(qū)域,僅有一線相連,看似犬牙交錯;甌脫之地即是綿延脫入他境的土地。楊斌教授在《歷史時期西南“插話”初探》中將其定義為“插花地是特定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區(qū)域內的各個政區(qū)在形成、發(fā)展和變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穿插交錯或各種經界不正之地的總稱”[1] 正安縣與周邊交界地區(qū)插花地十分常見,尤其是正安與道真、務川;正安與湄潭等地的插花地現象非常突出。
(一)正安與道真、務川
正安與道真、務川地區(qū)插花地較為復雜,由于插花地的存在不利于各地管轄,民國時期,各個行政區(qū)劃間曾多次作出調整。民國四年(1915年),正安將長灘、打鼓坡、沙窩等地撥給婺川(今務川),婺川將石橋、水麻溪、旦坪、陳家廠等插花地撥入正安;民國七年(1918年),正安縣將馮家嘴、水珍珠、瓦廠壩、磨子巖、鸚嘴巖、椿顛寺等地撥給婺川,婺川將上觀音、梁巖、潘家溝、插柳臺等地撥入正安;1954年7月,將正安縣十區(qū)新模鄉(xiāng)第9村10組劃歸婺川縣第二區(qū)珍珠鄉(xiāng),將婺川縣第二區(qū)高洞鄉(xiāng)的一個組劃歸正安縣第五區(qū)河渡鄉(xiāng)、第10組劃歸正安縣第五區(qū)三元鄉(xiāng)。1956年,將婺川縣插入正安縣境內的中朝鄉(xiāng)及兩縣共管的中觀場劃歸正安縣;將婺川縣絲棉鄉(xiāng)的第六、七兩村撥歸正安縣,將道真縣鐵窯鄉(xiāng)撥歸婺川縣。[2]
直到今天,正安與道真、務川交界處仍然存在大面積插花地,正安縣上壩村插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交界處,被道真縣棕坪鄉(xiāng)與務川縣涪洋鎮(zhèn)三面環(huán)抱,十分不利于管轄。
(二)正安與湄潭
正安縣南面的插花地更為復雜,謝壩仡佬族苗族鄉(xiāng)馬蘭村就像一把鉤子緊緊地鉤入湄潭境內,呈甌脫之勢;而湄潭縣的西河鄉(xiāng)則像長了滿口利齒的動物緊緊咬住這個“鉤子”不放,這類插花地由于面積較小,情況比較復雜,地方政府管理起來非常不便。
二、正安縣插花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問題
正安縣插花地較為典型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較為緩慢。
(一)正安縣插花地的經濟發(fā)展情況
班竹鄉(xiāng)在正安縣處于較為偏僻的鄉(xiāng)鎮(zhèn)。而且海拔較高,在正安縣境內屬高寒區(qū),經濟十分落后。這與其遠離行政中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地圖上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這里的插花地情況,同樣務川、道真與班竹鄉(xiāng)接壤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也是十分緩慢的。
謝壩仡佬族苗族鄉(xiāng)始建于1987年10月,1992年“建并撒”時,合并原來的謝壩、上關、馬南三個鄉(xiāng)為現在的民族鄉(xiāng),是遵義市的8個少數民族鄉(xiāng)之一。屬于典型的少、邊地區(qū)。謝壩是離正安縣城最遠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而且馬蘭地區(qū)還甌脫入湄潭縣境內,管理十分不便。這些都是影響謝壩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插花地的存在帶來的不利因素
班竹、謝壩這兩個鄉(xiāng)鎮(zhèn)本身就是屬于邊緣地帶,而插花地的存在更是加重了當地經濟的惡性循環(huán)。首先,插花地的存在不利于行政區(qū)劃管理,國家的方針政策難以傳達、實施;其次,貧困的邊遠山區(qū)很難留得住人才,使得這些地理位置邊遠的插花地地區(qū)教學質量極為落后,長此以往,便形成越落后越貧窮、越貧窮越落后。還有一點,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那就是邊緣地區(qū)的治安問題。在歷史上,由于交通、通訊的落后,插花地地區(qū)時常出現“肘腋之下,皆他境之民,臥榻之旁,悉他人之地。其所應教誨者、應整飭者、應修明者、應捕逐者,皆在數百里之外。”[3] 在這樣的情況下,盜匪彼剿此竄,容易藏身。另外,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三、加快正安縣插花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辦法
班竹、謝壩都是經濟落后的邊緣鄉(xiāng)鎮(zhèn),為了加快經濟發(fā)展速度,必須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當然,解決插花地的存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清理撥正,適當調整插花地
對于插花地帶來的負面影響,各個時期都提出過切實可行的辦法,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對插花地進行清理撥正。雍正時期曾大規(guī)模調整插花地。道光年間,安順知府胡林翼,對貴州存在嚴重的插花地極為重視,曾多次上奏建議撥正插花地,道光年間也對插花地作了清理撥正。咸豐、光緒年間也各有一次對插花地的清理撥正。民國時期的清理撥正就更多了,而且多次涉及正安縣。
(二)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加快經濟發(fā)展速度
插入務川與道真之間的上壩村便是當地有名的農場,其中上壩茶場最為著名,當地政府可以扶持引進先進人才和茶葉加工技術,大力發(fā)展產茶業(yè)。
謝壩鄉(xiāng)山林覆蓋率居全縣前列,林中大腳菇、金針菇等野生菌類俯拾皆是;草坡草地面積廣,是畜牧業(yè)發(fā)展的理想牧場。謝壩鄉(xiāng)可以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綠色農業(yè)、農產品加工,滿足當今都市人對綠色產品的大量需求。
總之,要想經濟得到發(fā)展,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因循守舊,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產業(yè)。
參考文獻:
[1]楊斌.歷史時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1)
[2]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三).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參考文獻:
[1]楊斌.歷史時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1)
[2]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貴 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貴州省正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正安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當學界過多地關注監(jiān)獄內部罪犯的勞動改造、社會化、心理矯治等諸多問題時,卻忽視了監(jiān)獄內部的另一群體:監(jiān)獄警察。由于工作環(huán)境、工作對象、工作內容的特殊性,監(jiān)獄警察在工作強度、身體健康、心理調適等方面同樣面臨諸多問題,這種現象亦即監(jiān)獄警察的監(jiān)獄化。
監(jiān)獄警察“監(jiān)獄化”,就是監(jiān)獄警察在監(jiān)獄這種特殊工作環(huán)境中,面對特殊的工作對象,長期超負荷工作,在思想、言語、行為等方面行為表現消沉、冷漠、暴躁、易怒等負面情緒,進而造成身體狀況惡化、工作質量下降等嚴重后果。監(jiān)獄警察“監(jiān)獄化”的現象在當前我國大多數監(jiān)獄普遍存在,也造成了監(jiān)獄警察隊伍不穩(wěn)定,人才流失等問題。這對我們研究監(jiān)獄警察的“監(jiān)獄化”現象,及早預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監(jiān)獄警察“監(jiān)獄化”現狀調查
為了加強對罪犯的勞動改造,我國大部分省市監(jiān)獄遠離都市,地處偏僻地區(qū),工作環(huán)境相對封閉,大多數與外界接觸較少。在監(jiān)獄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里,監(jiān)獄警察面對形形、性格迥異的罪犯,高強度、高注意力工作,長期以來,造成精神緊張萎靡,缺乏工作動力和成就感,與人溝通時抱有疑慮和戒備心理,對待服刑人員態(tài)度蠻橫,缺乏循循善誘的耐心。在接受外界的新鮮事物和新知識、新技能時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具體來看,監(jiān)獄警察“監(jiān)獄化”現狀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日常行為方面
監(jiān)獄警察長期在監(jiān)獄工作環(huán)境中,勸導、教育不同的罪犯,對其進行集體講話、個別教育或者心理疏導。這種情況下,自己不自覺地會將監(jiān)獄內的生活習慣帶入平常生活中,在日常行為中出現“監(jiān)獄化”傾向。在言語表達、與人溝通、慣性思維等方面呈現出負面的東西。長期的這種狀況使一些監(jiān)獄警察遇事不夠冷靜,處理問題的方法簡單粗暴,這不但對改造罪犯很不利,同時也極易影響自身家庭生活。同時,長期的監(jiān)獄工作,使不少監(jiān)獄警察心理健康狀況不是很好,造成在平時交往中,容易自我封閉,不能充分替別人著想。
(二)工作方面
如前文所言,多數監(jiān)獄遠離都市,地處偏僻地區(qū),工作環(huán)境相對封閉,大多數與外界接觸較少。單調封閉的工作環(huán)境,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不但影響著干警的生活,還影響著干警的正常工作。據筆者2012年對陜西6所監(jiān)獄的調查,幾乎各個監(jiān)獄不同程度存在監(jiān)獄警察流失的情況,部分監(jiān)獄警察想方設法通過調離、借調甚至辭職等途徑離開本職崗位,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相關部門足夠重視。在長期單調乏味的工作環(huán)境中,面對不同的被改造對象,多數監(jiān)獄警察對工作缺乏激情,缺乏創(chuàng)新。同時由于擔心罪犯脫逃、自殺、安全事故等惡性事件發(fā)生,監(jiān)獄警察心理壓力過大,諸多原因造成部分監(jiān)獄警察工作效率低下。
(三)心理健康方面
監(jiān)獄工作的特殊性,致使監(jiān)獄警察的職業(yè)焦慮現象突出。在與陜西6所監(jiān)獄警察的座談中,各所監(jiān)獄都提出了對監(jiān)獄警察自身進行心理疏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面對工作壓力、生活負擔和家庭生活等諸多矛盾,監(jiān)獄警察比其他職業(yè)更加容易出現焦慮情緒。在多方面壓力的擠壓下,有相當一部分監(jiān)獄警察對日常管教工作表現出焦慮與煩躁,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和心理壓抑狀態(tài)。高強度和超負荷的工作量與相對偏低的工資、福利待遇,導致監(jiān)獄警察心態(tài)失衡。調查發(fā)現,多數監(jiān)獄警察認為自己的付出、所承擔的責任與自己的收入不成比例。這無疑使監(jiān)獄警察缺乏對自己的職業(yè)認同感,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礙。常年與罪犯的接觸,對監(jiān)獄警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監(jiān)獄警察常年面對形形、性格迥異的罪犯,與不健康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他們在對罪犯進行教育的同時,所接觸到的負面因素與社會不良現象比常人更多。這樣的負面影響,在很多的監(jiān)獄警察中并沒有被真正化解掉,如不能及時將之化解,當其達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影響到監(jiān)獄警察隊伍的整體戰(zhàn)斗力。
三、監(jiān)獄警察“監(jiān)獄化”成因分析
就像教師、醫(yī)生、公務員這些職業(yè)一樣,任何職業(yè)都有它的特殊性,每個不同的職業(yè)也會潛移默化地給從業(yè)者打上不可磨滅的職業(yè)烙印。但相對而言,監(jiān)獄警察這個職業(yè)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和承受的工作壓力,是其他職業(yè)無法比擬的。監(jiān)獄警察“監(jiān)獄化”現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監(jiān)獄工作的特殊性
一、調查對象以及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研究京津冀地區(qū)受眾對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使用情況,按區(qū)域將受訪者分為北京、天津、河北三個組。通過問卷進行調查,在剔除無效問卷后,進行分析。
二、問卷結果
1.訪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頻率
受訪者對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認知率較高,大部分受訪者均有過訪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經歷(如表1所示)。
2.訪問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目的
受訪者訪問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目的為獲取知識的數量為141人;目的為完成工作或作業(yè)的人數為200人;目的為休閑娛樂的數量為123人;目的為從事學術研究的為91人(如表2所示)。
3.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不足之處
在受訪者認為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存在的不足中,網站鏈接失效的比例最高,共100人;認為網絡資源不夠豐富的共89人;認為資源分類不夠明確的共75人(如表3所示)。
三、分析與結論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所有受訪者中,僅有26人從未訪問過本地公共
數字資源網站。但是絕大多數受訪者對本地公共數字資源網站的訪問頻次較低,大部分受眾對公共數字資源網站的訪問頻次停留在每半年一次和每個月訪問一次這兩個區(qū)間段。
受對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訪問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往往是在需要完成特定任務的情況下才會訪問類似網站,主動性較低。
在受眾認為的本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存在的不足之處中,網站鏈接失效所占的比例最高。
從整體上看,三個組中北京組受訪者反映出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不足之處所占比例最低,反映出北京地區(qū)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能夠更好地滿足需求。
四、建議
(1)整合優(yōu)秀的文化信息資源,建立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協調機制,實現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
(2)政府發(fā)揮主導作用,完善保障措施。政府應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過程中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語境作為語言學概念,是德國語言學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提出來的。Wegener認為語言的意義是通過實際使用而產生的,語言的意義也只有根據語境才能確定。他指出,語境概念包含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說話時的客觀情景,二是受話者能夠直接聯想到的各種成分或因素,三是人的整個心態(tài),尤指交際雙方對各自身份的意識程度。Wegener的語境思想在語言學界并沒有引起很大反響。1923年,Malinowski重新討論語境這個問題,提出了/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這個概念,把它應用于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把語境研究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度。文化語境指的是語言交際活動參與者所處的整個文化背景。語境、文化和交際三者緊密聯系。
一、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的形成原因
每一種語境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一套系統(tǒng),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們形成了一種價值意義上的條件反射(陳國卿,2001:98)。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中的差異的形成有其深層次的宗教和社會的歷史根源。
(一)宗教根源。高語境社會相對來說發(fā)展較慢,受多年積累的文化熏陶,有著極其相似的背景只是,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念、信仰、民族心里、行為準則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要取得交際的成功,往往需要進行察言觀色。低語境社會中多半是科技發(fā)展較快、經濟較發(fā)達的國家。低語境文化的形成也與西方宗教息息相關。西方人對上帝的崇拜強烈的影響了他們對語言的重視。上帝以語言創(chuàng)造世界,人與宇宙、上帝之間的關系自然要靠語言里維系和溝通,掌握在上帝手中的真理也需要用語言去探索和研究。在美國文化中,在溝通的時候強調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把多由要溝通的信息都用明白無誤的、清晰易懂的文字語言傳達出來。
(二)社會歷史根源。中國高語境的形成也可以從歷代統(tǒng)治政策中得出。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采取的“焚書坑儒”等文化專制政策。“”時期,一句話稍有不慎就會帶來災難,這樣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下,人們更多的依賴于非語言的行為,從而影響到高語境文化的形成。而低語境文化如美國等,人員組成復雜,生活流動性大,居住較為松散,缺少相同的生活經驗,很少或不能形成語境的一致環(huán)境,因此在交際的過程中借助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傳遞意義,以確保不被誤解,最終逐漸的形成了“低語境文化”。
二、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際中的差異表現
任何文化都兼有高語境和低語境的某些特征,根據各種文化中占優(yōu)勢和主導地位的交際活動方式,將不同文化定位在一個坐標軸上,軸的兩端分別是最典型的高語境與最典型的低語境。通過對兩種不同文化觀的比較發(fā)現,在意義傳遞中,語言和語境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也會導致高低語境文化中交際的差異。
(一)認知方式的不同。高低語境文化中交際的差異表現在人們感知與認識世界的不同,其區(qū)別體現在是側重事物的總體還是局部,即依存性和獨立性。一般說來,在個體主義的文化中,低語境交際居主導地位;在集體主義文化中,高語境交際居主導地位。在美國的低語境中,強調的就是個體化的獨立性,而傳統(tǒng)崇尚集體主義的高語境的中國則更偏重依存性。
(二)交流方式的不同。高低語境文化的不同決定了各自的交流方式也大不一樣,即直接與間接的交流方式。美國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中國人則喜歡以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低語境的交際者很少接觸社交客套話。他們確實也使用一些表達問候、謝意和告別的禮節(jié)用語,但是這些固定短語和慣用語在低語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語境中的小得多。高語境的交際者在交流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對方的感覺和“面子”問題,習慣于把自己的那時思想隱藏起來迂回,婉轉的表達出來,為的是避免雙方出現尷尬。
(三)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人類的交際從語言角度看,可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高語境文化中,語境在意義傳遞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低語境文化中,在意義傳遞上起重要作用的是語言。低語境的交際者??释總€人說的話,他們希望所有的言詞都有意義,經常忽略非言語傳達的信息。他們認為交流是有意義的言語信息的交流。他們是回應人們所說的而不是回應人們是怎樣表現的。他們對情景,參與者的角色等語境因素不予注意。高語境的中國文化,特別是中文的表達的含蓄性,平實有節(jié)制,感情一般不會不加掩飾地流露出來,說話比較含蓄,旁敲側擊,點到即止,對語義的準確傳達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四)成功交際的責任所屬的不同。高語境文化中,絕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于交際者個人,所以高語境中的交際者認為說話者不必在言語中完整精確地表達意思,聽話者有責任通過注意言語表達的語境來闡釋言語的意思,他們期望聽話者在闡釋信息意思中負更多的責任,進而推導出說話者的意圖,聽話者也習慣于并善于從身體語言、沉默、停頓等話外之音去尋找意義。低語境文化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編碼清晰的信息來傳遞,低語境中的交際者認為對交際成功負責的是說話者或作者,應該通過言語將意思表述得清楚易懂。
(五)獲得信息的渠道的不同。高語境文化中的人偏好人際間的信息來源,低語境文化中的交際者追求、信任并愿意使用客觀來源的信息,這一點可以從到美國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和到中國求學的美國留學生的經歷中看出。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可能會獲得很多以書面形式呈現的信息,如:留學生手冊,各類指南,宿舍管理手冊,關于不同類型簽證,如何換或續(xù)簽簽證的印刷信息等等。到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可能會得到這類的信息,但不多。
三、結束語
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是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代表,對其交際中的形成原因和差異不同進行對比分析,促進跨文化交際者對兩種不同文化交際的學習、理解和尊重。高低語境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日益頻繁,然而兩個文化背景中的人們的交流不可避免會產生許多沖突和誤解。為了達到成功的交際,來自高低語境文化的人們就需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對方的文化背景,培養(yǎng)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培養(yǎng)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識,消除單一的文化觀念,換位思考,對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能夠抱有一種寬容、包涵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夠成功的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1.教育的目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同時所受舊有的約束也較多,文化價值觀上是比較保守的,相對而言,在整體上也缺少一種快速接受新思想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人深受儒教思想影響,又很重視孔孟哲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和諧觀,約束個性??鬃拥摹叭省贝碇袊幕木?,“禮”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正是此種文化傳統(tǒng)使得中國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個順從、禮貌、謙虛的人。并功利性的追求高學歷、好工作這樣的目標。美國是一個新興的移民國家,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保留很少,善于接受和融合各種文化思想,所以教育發(fā)展的約束少。美國教育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父母喜歡引導孩子去發(fā)現和探索,讓他們去了解各種現象和本質。美國教育提倡創(chuàng)新,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則讓他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和冒險精神,從而建立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把子女個性中積極的成分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出來,讓子女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價值觀,在個人成就上也會取得積極的效果。
2.教育的主體。中國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占主導地位的。這主要是被中國長久以來“父為子綱”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較少有發(fā)言權、參與權,父母在家庭里往往是權威,因此要求孩子守規(guī)矩,聽從父母勸導,不要有意見。正如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說:“中國的教育制度從小把孩子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灌輸要聽大人的話的思想,不該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像愛因斯坦自稱的‘離經叛道’。中國孩子的自較小,很多事要聞詢父母意見,很多稍大一點的事都是要父母做決定的。比如報考什么學校,培養(yǎng)哪項特長,甚至是婚姻大事還要家長做主。美國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講究人人平等,這是跟他們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下追求民主和人權有關的。孩子是教育的主體。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會是一種朋友關系,他們會傾聽孩子的煩惱,采納孩子的建議,與他們平等的交流,關系更密切。
3.教育的理念。中國文化中舊有的約束較多,尤其是因為封建小農經濟思想的長期影響,導致中國人大多內心較內斂和保守,不大愿意冒險和創(chuàng)造。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小時懂得不多,家長應該直接告訴他們如何做,授以經驗阻止其去冒險,讓孩子少走彎路,同時也避免了很多麻煩。父母將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xù),把自己的希望傾注在孩子身上,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強加于孩子。中國的父母為孩子設計未來,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過高的。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有“養(yǎng)兒防老”的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對孩子的長期投資。有時甚至是為了個人和家庭榮譽而對孩子給予很高期望。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可以改變全家命運,如此一來,教育變得很功利化。這些理念和美國父母的不同:美國父母通常會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再去探索解決方法,不會以說教方式灌輸給孩子經驗。實踐中培養(yǎng)了孩子積極動腦的習慣,加深了理解。美國崇尚自由個性,以人為本的思想也體現在家庭教育上。生命價值的實現要尊重子女的意愿。美國父母認為撫養(yǎng)教育孩子是超越個人的立場義務,對孩子的教育較寬松和開放。“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是美國社會中大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要求。
中美家庭教育結果差異
由于中美兩國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差異,對孩子的教育結果也明顯不同。中國孩子性格上大多內向含蓄,做事膽怯,依賴性強,也很守規(guī)矩,這樣的性格當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執(zhí)行者,容易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自信心易受打擊,做事保守猶豫。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孩子經常以權威出現,這樣不平等的關系導致他們之間的代溝較大,父母或孩子經常會抱怨對方的不理解,孩子被動的執(zhí)行父母的要求,這樣會很難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熱情。而且,一旦孩子進入大學忽然自由,會不知如何釋放壓力,在大學里不再嚴格要求自己。
作為文化觀念的主要表達形式,文化意識形態(tài)是人們在現階段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對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總體意識與看法的集中體現,同時也密切聯系著文化與實踐的相對關系,促進著社會主義各項活動的進行。因此,可以說文化意識形態(tài)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fā)展的必要理論保障與實踐指導?,F代化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全球化經濟日益擴展的進程中,我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也要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我國文化在不斷更新與替換的同時也在逐步適應著社會主義社會前進的整體步伐。物欲橫流的社會正在嚴重沖擊著我國本土文化,外來文化在沖刷我國五千多年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在逐步侵蝕著國民的靈魂。但無論是怎樣的現代文化的導入與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都不能改變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真諦。淺談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本土文化導入,我國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完善與發(fā)展需要對本土文化的堅持,但也必須做到對西方先進文化的兼容并濟。我們要做的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并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逐步剔除并替代糟粕的、與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相背離的文化,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主義文化意識體系。大學英語的學習從本質上看就是對國外先進文化的引進,只要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國外先進文化進行良好的融合,以我國新時期文化意識體系為科學指導進行文化的提取與定向吸收,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本質需求,同時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滿足文化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文化熏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我們必須厘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文化是孕育語言的土壤,是培育語言特性的源泉。語言在實現溝通的過程中,實質上也是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為了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語的交際功能,需要適時地進行文化教育,增強學生文化領悟力。不同文化之間又存在巨大差異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還應突出跨文化傳播的理念,加強文化知識的輸入,以及與英語基礎知識的融合。
其次,導入中西文化能夠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英語教學中經常涉及一些單詞、詞組、短句,以及句型等,不少教師仍然采取機械的教學法,學生也一直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法,使得大學英語教學陷入了裹足不前的境地。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如果能適時地導入中西文化,將生動有趣的歷史、地理、社會風俗等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既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也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
另外,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西文化熏陶,既為大學生學習英語奠定了基礎,也為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提供了文化食糧。學生在接受中西文化熏陶過程中,將進一步開闊視野,增進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大學生學習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還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將來的人生發(fā)展奠定基石。例如有的學生將來會參與接待外賓,或者參與重大國際會議和活動的志愿者工作,了解歐美文化,無疑提升學生的工作質量,也有利于展示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渠道。
二、立足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大學英語教學如何有效進行文化熏陶
(一)以生為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師生互動和參與感
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出現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以及師生互動的缺乏。部分教師將情景教學課變成一堂“電影放映課”,學生欣然接受,教師輕松授課,看似營造出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實則于教學無益,白白浪費時間。教師應將學生的興趣聚焦于學習上,而不是通過“純娛樂”的方式對學生不負責。教師應科學利用先進的教學資源,發(fā)揮多媒體工具的作用,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二)加強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校際交流和合作,全方位提高師資質量
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并堅持不懈地進行文化學習,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共性,從中提取適合大學英語教學的元素。大學教師應以加強自身文化教育為基礎,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準確無誤地將文化理念和英語教學相結合。另外,大學英語應培養(yǎng)和挖掘自身的優(yōu)勢,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服務。除了教師自身因素外,加強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還需積極建構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搭建科學高效的平臺。其一,加強學校之間的交流學習。定期外派教師到兄弟學?!叭〗洝保ㄆ谖胀庑=處焷硇:献鹘虒W;其二,安排教師參加國內外培訓。例如定期外派教師赴歐美學習培訓,吸收國外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
三、總結
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增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人們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更加密切,急需建立一個暢通無阻、科學高效的溝通渠道。然而,如果交流雙方不理解對方的文化傳統(tǒng)、語言習俗,就會使溝通產生障礙,甚至發(fā)生誤解,以及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當今世界,英語具有全球影響力,成為各國之間最重要的交流語言。因此,大學生需加強英語學習,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影響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關鍵因素便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只有減小差異差異才能更好地增進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026-02
1 基于文化差異導入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西方人民的聯系更加緊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際雙方在語言知識、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會導致產生很多誤解。因此,作為一種全世界通用語言,英語變的更加重要,英語學習變得更加緊迫。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同國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對對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會講對方語言,那么溝通將不會順暢,因此,大學生英語引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離不開文化單獨存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基石,是依靠語言來傳播的,學習語言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提高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文化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交際能力的過程。而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適應性,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其次,英語語言結構不但包括單詞、短句,還包括詞組、句型以及語法等。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是用記筆記、背筆記等學習方法,比較枯燥,從而極其容易導致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而文化導入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如果把相關的歷史、地理、價值觀念以及人文風俗等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另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識,將中西方文化精髓結合起來,不但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或者就業(yè)打下基礎,還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能夠使學生掌握了一種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掌握了一種技能,從而能夠幫助學生的自身發(fā)展。如:翻譯、接待、對外漢語教學、對外貿易等只要與西方人交際有關的工作,學生都可以大膽的嘗試,從而在擇業(yè)的時候,拓展了學生的就業(yè)面。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導入的有效途徑
2.1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拓寬教學渠道,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資源的稀缺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指出了:“由于我國可利用教育資源相對有限,高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長等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契機,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習獲得結果,因此,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高校應該拓寬教學渠道,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普及多媒體應用,以多媒體傳播西方文化為主,不斷的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語言實踐和交際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設多種西方文化課程,如:經濟、軍事、信仰、禮儀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廣度,從多角度引導學生來學習西方文化,要有計劃性、階段性、重點性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如:鼓勵學生聽一些英語廣播,看一些影視資料等。通過繞口令、猜謎語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外語,并且?guī)ьI學生參加一些英語講座、小品演出等活動,從而為學生學習好語言打好文化基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2.2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加強教學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
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作為語言的傳播者和引導者,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具有系統(tǒng)性的教學理念和較高的教學素養(yǎng),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課堂上,把西方文化準確的傳授給學生,才能基于文化差異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導入到教學過程中。另外,大學英語教師要具有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才能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因此,為了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通過校與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交換引用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意見,不斷溝通大學英語教學的經驗,從而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不但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還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從而使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了提高,使學生從中也感受到了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實用性和樂趣。
2.3重視英語語言的教學,注重文化的導入,改革英語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個單詞、句子的含義。而引入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是對學生加深學習語言的記憶,是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避免學生語言錯誤,規(guī)范學生跨文化交際用語的有效途徑,因此,為了避免語言的錯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重視英語的應用技巧,也應該注重文化的導入。近幾年來,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加強了考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為了準確分析中西文化差異,要將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結合起來,改革英語教學方法,加深對語言的掌握,加深對目標英語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際語言體現在整個交際活動之中,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內涵,因此,要將中西文化差異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課堂,必須要做到講話得體,恰如其分,才能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語言與文化內在的豐富內涵。同時,隨著對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漸深入,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還要使學生避免由于語言形式不正確而講出不符合身份場合的話,從而幫助學生提高交際禮儀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